分享

17桂枝附子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桂枝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生姜9g 制附子9g
炙甘草6g 大枣lOg
、 上5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
浮虚而涩者。
(临证加减)
1.经方附子应用:从附子在经方中常用配伍、剂量、用法
等方面进行探讨。
(1)常用配伍:①与温中健脾利湿药干姜(或生姜)、白术、
茯苓等配伍:在用生附子的8个方剂中都与干姜配伍,如四逆
汤;炮附子配干姜,如理中汤加附子;附子与生姜同用如真武
汤。并加入白术、茯苓。②与补气药人参、黄芪等合用:如四逆
加人参汤、乌梅丸。临床上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子、丹参)、
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是其例。③与解表药麻黄、桂枝等同
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④与清热药大黄等同
用;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⑤与甘草同用:《伤寒论》用
甘草69方,《金匮要略》用甘草85方,附子与甘草同用方20多
个,如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2)附子的剂量:常用lO~15g,特殊用至30~60g。
(3)附子的用法:用附子37方,其中用生附子8方,用炮
附子29方。
2。附子在阴阳两虚证中的应用:分治疗遗精、消渴、痹证
方面进行介绍。
(1)遗精:治当滋肾助阳,佐以收涩固肾。处方:牡蛎、黄
芪、莲子肉、山萸肉、附片各15g,菟丝子、覆盆子、熟地各
18g,山药、首乌各24g,党参、芡实、莲须各31g,五味子6g。
(2)痹证(风心病):证属真阴欲竭,真阳外越,治以回阳
固脱,益气育阴。处方:党参、生地、黄芪各62g,桂枝6g,麦
冬、茯苓、白术、白药、五味子各15g,炙甘草、玉竹各9g,生
龙牡、附片、炙鳖甲各31g,生姜3片。
(3)消渴(糖尿病):治以益气温肾,和胃降逆,兼以养阴
除湿解毒。处方:红参、冬虫夏草各6g,茯苓、鱼腥草、附片
各24g,枸杞子、泽泻、牛膝各12g,韭菜子、补骨脂各15g,
女贞子、何首乌、蒲公英、山药各lOg,砂仁4。5g,代赭石、磁
石各18g,大小蓟炭各9g。
3.《伤寒论》运用附子规律探讨:运用附子方20首,用生
附子8方,炮附子工2方。凡属回阳救逆者用生附子5;属补阳、
散寒,心痛者则用炮附子。其处方用量偏重, “不先煎与久煎”

的方法值得重视。
4.肉桂治附子中毒;介绍民间经验用肉桂治愈急性附子中
毒,以肉桂5—10g泡水服,服后约5-15分钟即呕吐,使毒物
吐出,若仍不解,再取3-5g如法再服。本文所载均为里寒证,
而附子中毒若出现热证能否使用肉桂,有待探讨。
5。本方加白术、茯苓,治冒雨湿着于肌肤,与胃气相并,
或腠开汗出,因浴得之,名三因术附汤。
6.本方去附子、大枣,肉桂易桂枝,干姜易生姜,加熟地、
白术、人参、当归、麻黄。治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瘟疫阴
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
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兼有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名大
温中饮。

第七节风湿证(174、175),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湳
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雨,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王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
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
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
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词解]
(1)相搏:相互搏结之意。
(2)身体疼烦:指身体疼痛剧烈而致心烦不宁。
(3)痹:麻木不仁。
(4)冒状:头目昏蒙状。
[提要] 风湿痹阻肌表的证治。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的脉证治法。伤寒八九日,说明本证感受风寒而引发, 日久
不愈,风寒湿三气相搏,闭阻于肌表,障碍气血流行。风淫所胜,则周身疼烦;湿淫所
胜,则身重不能自转侧;风寒湿邪留着于肌表,未干于里,故不呕,是无少阳之证;不
渴,是无阳明之证。风邪在表,卫气不足,故脉浮而虚,寒湿郁滞于表,经脉不利,故
兼涩象。还可见恶寒、发热、汗出等,总由风寒湿留着肌表所致,故以桂枝附子汤,温
经散寒,祛风除湿。
风湿证,即(素问。痹论)所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属杂病范畴。风
寒湿邪侵犯肌表,以致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见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等。此证形似
太阳证,而实非太阳证,盖太阳表证,为风寒袭表,虽有恶寒、发热、身痛等,但正气
不虚,脉浮紧或浮缓,并非浮虚而涩。虽有身痛,但非不可转侧。总之,风湿痹证以身
体或骨节疼痛最为突出,虽有某症状类似于太阳表证,但因正气虚损,脉浮虚而涩等,
足以与太阳表证相区别。
“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是风去湿存之象。考<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所说“湿
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推之,本证原有小便不利,大便稀溏之症,今服桂枝
附子汤后,阳气得振,风邪得除,而湿邪犹存,湿困脾阳,运化失职,脾不能为胃行其
津液,水液偏渗膀胱,以致气化已行,故大便硬而小便自利,故治以去桂加白术汤。于
桂枝附子汤中去桂者,是因风邪已去故也;加白术者,以湿邪仍存也。
[选注]
成无己: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
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
经日: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
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桂,发汗走津

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
七》)
钱天来:大凡中风伤寒之邪,至八九日,设不传入他经,亦必入里而不在表矣。寒
为阴邪,在表则当体痛,风为阳邪,热郁则必发烦,至八九日之久,烦则或有,体痛者
绝少矣。此证虽属伤寒,因又湿邪搏聚,湿亦阴邪,流于关节,所以身体烦疼,而身重
不能转侧也;不呕不渴,邪不在胃,未入于里也;脉浮虚而涩者,浮则为风,浮则按之
无力,即所谓浮则为虚也,寒邪在营,血脉不得流利则涩;湿流关节,气血不快于流行
亦涩,正风寒湿三气所著之脉,名为湿痹者是也。法当兼治,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湿
在里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大便硬则湿不在里,小便利则湿气已去,不须汗泄,故去
桂枝。想风湿之后,寒湿之余气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术附子
汤也。((伤寒溯源集.温病风温痉湿暍。湿病证治>)
<医宗金鉴):伤寒八九日,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
表病之脉也。脉浮虚主在表,虚风也;涩者主在经,寒湿也。身体疼烦属风也,不能转
侧属湿也,乃风湿相抟之证,非伤寒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使从表而解也。若
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硬,小便自
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硬,乃风燥湿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
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以身重者,湿在肉分,用以
佐附子逐湿气于肌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风湿相搏的“搏”字与繁体“搏”字极其相似,而读音和含义却迥然不
同,自方中行释抟为揽聚,言风与湿拽合团聚以来,程郊倩也释为两邪合聚,尤在泾也
释为“风与湿相合而成疾”,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直接改搏为抟,写作“风湿两邪
抟聚一家”,<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连原文也改为“风湿相抟”:从<词源)“抟”的含
义:①环绕,盘旋。②捏之成团。③圜。④持,凭借。确实以凝聚如团的解释为合理;
而“搏”的几种字义:①捕捉。②攫取。③击,拍。④对打o.都与风湿相搏之义不合,
据此可见“搏”可能是“抟”的笔误,似不应该再延误下去。((伤寒论译释.下编.辨太
阳病脉证治下第七))
陈修园:若患前证(指桂枝附子汤证)。其人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大
便硬,愈硬而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此为湿多于风而相
搏于内,即于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伤寒论浅
注.辨太阳病脉证篇)) .
[评述] 诸注对风湿证之病机阐述大体平允。本证身体疼烦的烦字,当指疼痛剧烈
的程度较重,非指烦躁而盲。唐容川曰:“烦字,不是心烦,乃骨节烦疼,谓其发作烦
频也”可作参考。成注认为烦为风,疼为湿。钱氏认为“热郁则发烦”,均为不妥。陈
亦人氏认为“搏”为“抟”之笔误,释之有理。对大便硬,小便自利,各家见解分岐,
当以风去湿存,湿邪伤脾,转输失职为解较为妥贴,陈注比较合理,可供参考。
[治法]
1.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2.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1.桂枝附子汤方。
2.白术附子汤方。

[方义] 桂枝附子汤以桂枝辛温,以疏通经脉,祛风散寒;附子辛温大热,温经扶阳,
逐寒湿而止痛,助卫阳以固表,二药大制其量,合为温经散寒除湿之主药;生姜、大枣、甘草
辛甘发散,调营和卫,助正以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去桂加白术汤,即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四两而成。是在桂枝附子汤证的基础上,
若见大便硬,小便自利,乃风去湿存,湿邪困脾,转输不力,故不取桂枝之祛风,加术
者,以用其健脾燥湿之力著,本方较桂枝附子汤更重于培土以胜湿。
桂枝附子汤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增加桂枝一两(四两);附子二枚(三枚)而成,
药味相同,用量不同,而功效迥别。彼方用于表虚兼胸满、脉微、恶寒之证,故于桂枝
汤中去芍药之阴柔,以免恋邪不去;用附子一枚,以温经扶阳;本证是风寒湿邪,痹阻
于肌表,故重用桂枝、附子,温经通阳祛风散寒眭湿,尤可止痛。
眼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方后注云“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是指服药后,病人可出
现身体麻木,头目眩晕之症,这是因为白术、附子并走皮内,发挥祛风散寒胜湿作用,正邪
交争,邪气尚未得除之故,可加桂枝四两,以增强温经通阳,化气祛邪之力,然则,附子用量
较大,还应留心是否为附子中毒现象,若是中毒现象,则应减少其用量。
2.本方一方二法: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为风去湿存,当去桂枝,加白术。
3.虚家及产妇,气血亏少,难胜此辛温燥烈之剂,故宜减量。
[方论选]
成无己: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
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也。(<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周禹载:金匮之治风寒湿者多矣,未尝遽用附子,独于伤寒兼风湿者三方,均用附
子,其理安在?盖伤寒热证也,加以风湿瘀里,势必易热,乃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言身
热,知其人属阳虚矣。阳虚者,邪凑于里,为内入则易,而外解极难,何者?无元气以
复之也,故仲景用桂枝解外,必赖附子以温经,使经络肌肉间无处不到,则无邪不驱
矣。用三枚者,以其邪未入深,易于表散,故必勇猛精进,而无取乎逡巡也。或曰,脉
浮虚涩。仲景全力驱邪,独不畏其劫阴乎,而不知此正圣人制方之神也。浮虚而涩,纯
是外邪,卫为风,浮涩因湿滞也,如是则多用附子,合姜桂以解表,甘枣以和中,又何
惮而不为手。((伤寒论三注.太阳下篇))
汪苓友:此承上条(指桂枝附子汤证)而申言之,有如上条证全具矣。若其人大便
硬,小便自利者,后条辨云;此湿虽盛而津液自虚也。于上汤中去桂,以其能走津液,
加术以其能生津液。或问云:小便自利,则湿去矣,何以犹言湿盛?余答云:湿热郁于
里,则小便不利,寒湿搏于经,则小便自利。又有昧理者云,大便溏,宜加白术,殊不
知白术为脾家主药,后条辨云;燥湿以之,滋液亦以之。((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阳
明病脉证并治法))
李培生: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一名白术附子汤。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
是白术附子汤的主治证。亦可说明在服桂枝附子汤前,当有<金匮)“湿痹之候,小便
不利,大便反快”之证。服汤后,风邪易于宣散,气化通行,故小便利;脾虚失于运
化,寒湿凝滞,痹着于表,故大便硬。此则当用白术附子汤,取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
经扶阳,炙甘草和中,姜、枣调和营卫。为风寒湿痹之偏于湿盛者立法。又服大量附
子,往往能产生中毒现象,亦即所谓“如冒状”。但服后病势顿挫,有时反能迅速获愈。
<书)谓“若药不暝眩,厥疾弗瘳”。殆即指此类情况而言。(<柯氏伤寒附翼笺正.太阳

方总论))
[点评] 成注简明扼要,周注对大剂附子以逐邪,汪注对白术功效的阐述,李氏对
药后“如冒状”之解,均释之有理,临床颇有指导意义,足资参考。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运用
1)用本方治风湿留着肌表证(即本条)
2)<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即去桂加白术汤)主
治同上。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桂枝附子汤
1)(千金翼方)录<伤寒论)桂枝附子汤,治证皆同。
2)(J'l-台秘要):用本方去大枣加麻黄,治疗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牵引髀
股,不能食。
3)(扁鹊新书>:用本方治暑天中湿头痛,发热,恶寒,汗出,遍身疼痛。
4)<六科证治准绳):用本方加白术、茯苓治冒雨湿着于肌肤,与胃气相并,或腠
开汗出,因浴得之。
去桂加白术汤
工)本方(千金翼方):“术附子汤”,(外台秘要):“附子白术汤”,主治均与《伤寒
论》同。
2)(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痛风及结毒沉着作痛,兼用应钟散或七宝承气丸,其效
甚速。
3)(三因方):用本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治中风湿重,昏闷恍惚,胀满身重,
手足缓纵,浆浆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
4)(曾氏活幼口诀)用本方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3)现代应用 .
1)风寒湿痹证。本方温经扶阳,祛风散寒,除湿定痛,临床多用于阳气不足,风
寒湿邪凝滞筋脉及肌表的痹证,证见身体肢节疼痛,转侧不利,怕冷恶风,舌淡苔白,
脉虚者,均可应用,如风湿性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神经痛等等,加减应用,
多获良效。如李氏报道用桂枝附子汤加防风、荆芥、苍术、独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获
得良效。何氏报道用桂枝附子汤加芍药,治疗寒湿痹阻肌表所致的四肢不安症,亦
取得良好效果。
2)循环系疾病。桂枝附子汤,有温通心阳,祛除寒湿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
附子相伍,又具强心作用,故本方可用治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心房
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等,证屑心肾阳虚,心悸气乱,心胸闷痛,形寒畏冷,神疲乏
力,面色苍白,脉缓弱无力,或脉律不齐者,均可加减运用。如闵氏等报道用桂枝附子
汤加黄芪、制首乌、枣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4例,有因贫血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性
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者,病程3月至1年以上。若气血亏虚,
证见脉结代,心动悸,胸闷气短,加党参、当归;心脉痹阻,证见心悸、胸闷,或阵发
性左胸疼痛,加丹参、红花;心神不安,证见短气、胸闷,心悸、失眠,加夜交藤、龙
骨。每日1剂,早、晚服。34例中,平均心率增加每分钟10次以上24例,增加5—10
次以上者8例,不满5次者2例。总有效率达94%。服药最短者6次,最长者3个月,
均未见明显异常反应。刘氏报道用桂枝附子汤泡服,重药轻投,治疗体质素虚,心

阳虚损之低血压症,获得满意疗效。
3)泌尿系疾病。杨氏报道,用桂枝附子汤加芍药治疗寒凝气滞型肾绞痛,证见肾
绞痛剧烈,面色苍白,或晦暗,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脉沉紧或细涩,用本方立效。
4)儿科虚寒诸证。小儿之稚阳未充,正不胜邪,脾肾两亏的虚寒证,如腹痛腹泻,
呕吐,胃脘痛,消化不良,咳喘,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若见面色苍白,肢冷脉弱,
舌淡苔白者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如王氏报道用本方加白术、茯苓、煅龙牡、赤石脂
治小儿脾肾两亏,腹泻完谷不化,获得良效。本方加南星、法夏、茯苓、砂仁治脾肾阳
虚,水气凌心射肺之咳喘;本方加川乌、细辛治小儿虚寒性关节痛;本方加肉桂、砂
仁、苍术治小儿虚寒性腹痛、胃脘痛;本方加丁香、法半夏,以肉桂易桂枝,治小儿虚
寒性呕吐,均可取效。
倪氏报道用桂枝附子汤温阳祛寒,据证加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25例,临床治愈
23例,疗效显著。
(4)医案选录
1)风寒湿痹。代某,男,38岁,农民。1988年10月5日就诊。平素体弱,易得
感冒。恶寒发热已6天,前天外出雨淋,周身酸楚,两腿膝关节活动不利而痛,伴头痛
鼻塞,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浮虚而涩。证为风寒湿痹,治宜祛风逐湿,散寒定痛。方
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附子(先煎)、甘草、防风各lOg,荆芥7.5g,生姜5g,大
枣15g。服4剂后病情大减,上方去荆芥,加独活15g,共服u剂病愈。按:患者素体
卫阳不足,又感雨淋,致成风寒夹湿之邪,内窜经络,痹阻关节,不通则痛,方以桂枝
附子汤加荆芥、防风、独活,共奏祛风除湿之功效。(<福建中医药)1988;19(3):12)
2)风湿性关节炎。宋某,男,43岁,工人。1989年9月15日就诊。患风湿性关
.节炎6年余,阴雨天即发,病情加重,两膝关节酸痛重着,活动不便,口干不渴,身倦
乏力,大便难,夜尿频多,舌苔白腻,脉濡缓。此为白术附子汤证,方用白术附子汤加
减:苍术、附子(先煎)、大枣各15g,白术、怀牛膝各20g,独活、甘草各10g,生姜
5g。连服17剂,诸证消失病愈,至今未发。按:桂枝附子汤证临床比较多见,但白术
附子汤证也不少见。方中用苍术增强白术除湿之力,独活、怀牛膝共建下行通痹之功。
方药合拍,故收全功。((福建中医药)1988;19(3):12)
3)窦性心动过缓。盛某某,女,46岁。工人,初诊于1982年3月20日。头昏心
悸,气短胸闷,左侧胸痛阵发,面色咣白无华,畏寒肢冷,失眠神疲,饮食不香,苔白
脉细缓,患高血压病已有3年,经常服复方降压片,血压170/110mmHg。检血:血红
蛋白7.5g,红细胞260万。心率50次/分,偶见期外收缩2—3次/分。心电图:①窦
性心动过缓;②左心室肥厚。证属心阳虚弱,心脉痹阻,气血亏损,心神失养。治宜温
阳益气,养血活络,宁心安神。处方:桂枝6g,熟附片4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
15g,酸枣仁(炒)8g,炙黄芪lOg,制首乌10g,丹参10g,夜交藤10g,上药水煎服,
每日1剂,嘱服3剂。二诊:头昏、心悸、胸闷好转,能睡4小时左右,畏寒肢冷大
减,苔白脉细缓。血压165/95mmHg,心率58次/分,心律整齐,仍以原方续服5剂。
三诊:心悸大减,胸痛已止,能睡6小时以上,饮食增加,苔白脉细,血压155/
92mmHg,心率68次/分,心律整齐,再以原方续服10剂。半月后来诊,诸恙均平,
精神好转,血压155/92mmHg,心率70/分,心律整齐,苔白脉细,以原方再服5剂以
巩固疗效。(<河北中医>1986;(4):22)
按:桂枝附子汤,为仲景为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而设,临证每多用于风湿性疾患,

但方中桂枝、附子、炙甘草有温通心阳,祛寒除湿的作用,姜、枣、草又具和中补虚,
调卫和营之功,故对心动过缓一证,属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而致者,用之亦很合拍。本
例高血压、贫血、心动过缓,证属心阳虚衰,故以桂枝附子汤温通心阳,扶脾胃之阳以
资气血生化之源,黄芪益气升阳,首乌养血滋阴,枣仁养心安神,丹参活血通络,合而
使心阳得振,气血得复,心律复常,心神自安。药证相投,故功效显著。(<河北中医)
1986;(4):22)
4)肾绞痛。沙某,女,22岁,教师,1975年7月15日诊治。患者于7月13日淋
雨受寒,14日开始腰部剧烈疼痛,急请西医诊治,诊为急性肾绞痛,以阿托品解痉止
痛,补液安眠等治疗均无效,7月15 Et 8点注射杜冷丁,疼痛仍然如故,改请中医诊
治。证见:腰痛剧烈如刀绞,上起腰腹,下连阴股,辗转反侧,额上汗出如豆大,面色
苍白,恶寒蜷卧,手足厥冷,小便涩滞,诊脉沉紧,舌质淡苔薄白。辨证:本病发生的
原因,主要为淋雨受寒,证属寒湿阻遏腰痛。治疗:温经散寒,调和营卫。以附子桂枝
汤。川附子40g,桂枝15g,杭芍15g,炙甘草lOg,生姜15g,大枣15g。患者服药后,
疼痛迅速减轻,当夜即能睡,16日疼痛消失,只觉精神不佳,而卧床休息,嘱以饮食
等调养。随访至今未发。“按:本例冒雨受寒,寒湿凝滞筋脉,致腰痛剧烈,伴见一派
寒象,故治以大剂桂枝附子汤温通经脉,驱除寒湿,一剂而疼痛豁然而解。”(<云南中医
杂志),1984;(6):61)
5)小儿虚寒泄泻。李某,女,3岁。1986年6月25 日门诊。因过食冰棒腹泻,吞
服黄连素后泄泻加重,饮水泻水,服药泻药, 日十余次。颜面黄,舌质淡,苔薄白,脉
沉弱。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处方:附片lOg先煨,生姜2片,桂
枝15g,分3次后下,白术6g,茯苓lOg,煅龙骨lOg,赤石脂lOg,大枣1枚,炙甘草
3g。服两剂泻止病愈。(<云南中医杂志>1987;(3):37)
按:本例骤中寒湿,致泻利日十余次,面黄舌淡,苔白脉沉弱,属脾肾阳虚之证,
以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桂枝、附子温通阳气,散寒除湿,枣、草补中益气,生姜散
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龙骨、赤石脂温涩止泻。合而使脾肾之阳复,寒湿邪气得
除,下利得止。
[按语]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均为风湿留着肌表而设,后者主治湿邪偏盛而
风邪不显之证。二方用治风寒湿痹又兼阳虚者,疗效颇著。临证当以周身疼烦,转侧不
利,恶风汗出,脉浮虚而涩为辨证要点,本证为虚寒性疾患,故身痛、关节疼痛无内
热,舌质淡,苔白,亦为辨证之眼目。所谓痹者,闭也,乃气血为邪气所阻滞,流行不
畅所致。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本证往往因为正气不足,邪气入侵,风寒湿邪痹
阻经脉肌肉,甚而关节筋骨,惟其如此,则难以驱邪外出,故每多缠绵反复,应用本方
应据证补养气血,调整阴阳,以扶正祛邪,参芪归芍之类均可随证选用。应用时亦当根
据疼痛的部位,选用不同的祛风除湿药物,如在上者,可入羌活、威灵仙;在下者,可
加防己、苡仁、牛膝;兼痰者,可加二陈汤之属及木香、枳壳等行气之品。应用时还当
配入活血通络之药,如归、芎、桃、红、鸡血藤之类,以利邪气驱除。甚者,可用虫类
药物搜剔。
本方不仅具有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定痛之效,又能温复脾肾之阳,振奋心阳,和中
补虚,调和营卫,故不仅用治痹证,亦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诸证。如桂枝附子汤加
茯苓、白术、干姜、车前仁、党参、黄芪可治脾肾阳虚之泄泻;重用炙甘草,加茯苓,
可治心阳不振之心悸、脉结代,以及冠心病等。兼气滞痰瘀,出现心痛,胸闷、四肢不
温,可用本方干姜易生姜,加入黄芪、人参与行气化痰、活瘀宣痹之品。总之,只要符

合阳虚而寒湿内阻的病机,均可酌情用之。
[现代研究]
(1)镇痛作用。邱氏等在对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
中发现三方灌注后的小鼠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
显著差异,说明桂枝附子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其作用低于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Cs)。
(2)抗炎作用不明显。邱氏等用小鼠灌注桂枝附子汤,与生理盐水、强的松组对
照,观察对二甲苯涂耳致炎症肿胀的抑制率,结果表明桂枝附子汤无明显的抗炎作用。
因附子及桂枝,据文献报道,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实验结果为无明显抗炎作用,可能
与药物浓度低,抗炎成分含量少有关。

桂枝加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大黄6g 芍药18g 生
姜9g 炙甘草6g 大枣7枚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日
3次。
(功效)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
副证;舌苔白厚或黄厚,脉浮大而弦数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本方加郁金、荔枝核、小茴香治疗感寒腹痛。
2.本方加焦薏苡仁、川连、炮姜炭治疗慢性肠炎。
3.本方加全瓜蒌、麻仁、苦参、地肤子治疗荨麻疹。
4.本方加白蒺藜、徐长卿、荆芥、鸡血藤治疗胃肠型荨
麻疹。
5.本方加附子治疝家发热恶寒,腹中拘挛,痛引腰腿,或
阴囊掀肿,二便不利者;又治干脚气,筋挛胃痛,或十指冷痹,
大便难者,名桂枝加芍药附子大黄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