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方剂学-----温经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温经汤
(温经散寒,调摄冲任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藭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去心,二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方论选萃】
清李弭臣:妇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利,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正当少腹部分,冲脉挟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癥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挟口环唇,与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涩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经,从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以养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妇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调者,并主之。
清吴谦等: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胸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衍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医宗金鉴》)。
清程云来:妇人有瘀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金匮要略直解》)。
明徐彬:药用温经汤者,其证因半产之虚而积冷气结,血乃瘀而不去。故以归、芍、芎调血,吴茱、桂枝以温其血分之气,而行其瘀。肺为气主,麦冬、阿胶以补其本;土以统血,参、甘以补其虚,丹皮以去标热。然下利已久,脾气有伤,故以姜、半正脾气。名曰温经汤,治其本也。唯温经,故凡血分虚寒而不调者,皆主之(《金匮要略论注》)。
清张石顽:此方本胶艾汤而立,以虚火上炎,唇口干燥,故用麦冬;湿浊下渗,不时滞下,故用半夏。若无二证,不必拘执成方也(《张氏医通》)。
清魏念庭:盖带下之故,成于瘀血,而瘀之故,由于曾经半产,胎未满足,有伤而堕。其人阳盛则易致于崩漏,阴盛则易成乎邪癥。瘀血在少腹,久留不去,迨年齿已衰,积瘀成热,伤阴分,发邪火,与经血方行之少妇经闭作热,理无二也。其外证必见唇口干燥,唇口为津液征验,津液之亏,干燥必甚,不治将与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渐成危迫之证无异也。知之早,斯可以预图之。主以温经汤开散瘀血为主治。而瘀血之成,成于阴盛,故用吴茱萸之辛温,以引芎藭、芍药、丹皮、阿胶入阴血之分,补之正所以泄之也;加人参、桂枝、生姜、甘草、半夏群队阳性之药,以开阴生阳,温之即所以行之也;再加麦冬以生津治标。洵阴阳本末兼理之法也。方后云,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崩中去血,或月水之来过期,及至期不来,俱主之。可见经水之来去失度,悉关血分之寒热。而血分之寒热,实由气分之虚实。方中以补气为调血,以温经为行瘀,较之时下滋阴养血之四物汤、破瘀行气之香附丸,义理纯驳粲然矣。竟有不知瘀血阴寒而妄施攻下者,则又下工之下者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在泾: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金匮要略心典》)。
现代蒲辅周:此方乃温经和血,益气生津之法。重点在厥阴、阳明。改汤为丸,对于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少腹冷,余用之多年,颇有效。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孕(《蒲辅周医疗经验》)。
近代程门雪:原文出《金匮要略》。“下利”《医宗金鉴》改“下血”,诸家都然之,理与文合,丹溪亦云尔。余初信之,继思不如仍作“下利”,乃带下也。瘀血在少腹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带多而冲,或崩中失血不止,或月经至期不来,均可应用。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精液衰少而不能濡阴。任主胞胎,冲为血海,少腹瘀血,属于冲任,虽论带下,实属血病,仲景方最佳而妙。此方内四物汤去熟地,恐其滞腻不流通也。四物以补肝肾血虚,即青主调肝汤之所本也。吴萸、桂枝乃温寒止痛之主药,另佐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人多不解其意,释者亦多敷衍言之,以为气血双补耳,不知此数味即麦门冬汤也,为通补阳明主药。经出于冲,隶于阳明,故以麦门冬汤佐之,以治其根,意更深邃。又丹皮、麦冬相合,以制萸、桂之过,极是妙理,须并观想,始知古人制方之精湛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程门雪治痛经案(选自《程门雪医案》)
姚某某,女,33岁。
初诊:1971年9月15日。
经行少腹胀痛,疲乏不振,形萎色黄,乳痛,呕吐,口干。拟仲景温经汤为主。
炒党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炒全当归三钱  炒赤芍三钱  肉桂心一钱  淡吴萸一钱  姜川连七分  炙甲片一钱半  小茴香八分  淡海藻一两  淡昆布一两  制半夏三钱
二诊:此次经行准期,腹痛、乳痛均减,容色萎黄见振,仍有腹胀、呕吐之象。再用前法出入治之。
炒党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大生地三钱  全当归三钱  炒赤白芍各二钱  肉桂心一钱  制半夏三钱  姜川连七分  淡吴萸一钱  炙甲片一钱半  杜红花一钱半  淡海藻一两  淡昆布一两
例二  门纯德治慢性前列腺炎案(选自《名方广用》)
阎某某,男,62岁。1964年8月7日初诊。患者会阴部胀痛三月余,伴有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入院治疗,经直肠指诊,前列腺充血增大、压痛,诊为前列腺炎。中西医治疗月余不效,邀余诊之。诊见:形体消瘦,情绪低沉,脉沉而细,舌淡苦白,自诉:会阴部隐痛不休,痛引少腹,腰酸重。每与热水坐浴,少得舒适。辨此为下焦虚寒,淤血阻滞。
吴芋9克  当归12克  生白芍9克  川芎6克  党参15克  桂枝9克  阿胶10克(烊化)  丹皮6克  麦冬9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服用五剂,诸痛大减,精神好转,又拟上方与“当归生姜羊肉汤”二方各取五剂,此症渐愈。
例三  张子琳治闭经案(选自《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杜某某,女,18岁,未婚,太原某校学生。
1977年11月11日初诊:月经闭息不行已四月余,患者素体尚健,经候正常,无慢性病史,只因四月前,月经将至,外出遇雨,风雨交加,遂觉身凉,亦未在意,淋雨而归。当时并无明显不适,自此月经闭息,脐腹疼痛,食欲尚好,二便如常。曾服西药等治疗未效,由其母领来求治。观舌苔淡白,脉沉,此属寒凝经闭,治宜散寒养血,理气通经。拟温经汤加减治之。处方:
当归12克  川芎10克  白芍10克  半夏10克  麦冬10克  炙甘草6克  吴茱萸10克  桂枝6克  阿胶10克  丹皮6克  香附6克  乌药6克  党参10克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水煎服二剂后,月经随即来潮,腹痛亦好,体健复元。
例四  言庚孚治崩漏案(选自《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周某某,女,24岁,工人,已婚。
初诊日期:1973年10月5日。
结婚以来,服药避孕,已近一年。今因停药,阴道骤然流血,淋漓不尽,延已三月,血色暗褐,量少有块,下腹冷痛,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曾在某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屡用雌激素、睾丸素、黄体酮等药,治之未效,来我院求医。诊视脉象细弦,舌质淡,苔薄白,面色苍黄无华。乃由冲任虚寒,瘀阻胞宫,是以阴道下血,淋漓不尽。治当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拟温经汤主之。
吴茱萸6克  全当归12克  酒白芍12克  大川芎5克  潞党参12克  川桂枝5克  血驴胶烊化兑服15克  粉丹皮10克  鲜生姜三片  炙甘草5克
连投上方10付,漏下得止,诸症悉愈。
1978年5月追访:前证未反复,病愈后,于1974年元月停经受孕,同年10月足月平产一男,母子均健。
【按语】
孙思邈《千金翼方》谓:“温经汤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服之即佳。”陈修园《女科要旨》对温经汤之效用,倍加赏识:“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人,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盖妇科首重调经,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八脉隶于冲任,冲脉附于阳明。温经汤方,以四物去地黄,加阿胶补肝肾血虚,灌溉冲任,复入麦门冬汤通补阳明,以滋冲脉,二者相合,则和养八脉,调摄冲任,全在其中矣;吴萸、桂枝温经散寒,入血通脉,使气血流畅。以其标本兼顾,澄流清源,取效广泛而迅捷焉。近代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倘遇出血如注,可去生姜,加炮姜6克,冬桑叶30克。或用于治宫寒不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