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温胆汤
(涤痰泄热法)
唐孙思邈《千金方》
半夏汤洗  枳实麸炒  竹茹各一两  橘皮一两五钱,去白  甘草四钱,炙  白茯苓七钱
剉散,每服一钱至四钱,清水一盏半,加生姜五、七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食前热服。
【主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方论选萃】
清张石顽:胆之不温,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张氏医通》)。
清罗谦甫: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惊悸不已焉。半夏化涎涤饮,橘红利气除涎,茯神安神渗湿,竹茹清热解郁,枳实破泄气以降下,生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郁豁涎也。水煎温服,使郁解气行,则涎饮自化,而心胆得宁,惊悸怔忡无不平矣。此解郁化涎之剂,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修园: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类(《时方歌括》)。
清王旭高:心为君主而出手震,震位东方。在人属胆,胆为甲木,生心丁火,是以胆气怯者,心神必虚,胆气壮着,心神多旺。然则心者,虽为君者之官,而实听命于胆,故《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二陈和胃涤痰,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孟英:此方去姜、枣加黄连,治湿热挟痰而化疟者甚妙,古人所未知也(《温热经纬》)。
清唐容川:二陈为安胃去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恶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血证论》)。
近代程门雪:温胆汤,出《千金方》,用于妊娠恶阻,痰热内扰者,每收殊功。竹茹、枳壳配半夏、陈皮以清化热痰,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止呕(《书种室歌诀六种》)。
【近代验证】
例一  丁学屏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案(《丁学屏临证笔记》)
高某,男,18岁。镇江某中学高二学生。1990年5月11日初诊。患者患室上性心动过速二年余,起始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压迫眼球,屏气可使其缓解,近年来发作频繁,几乎每周发作一次,屏气、压迫眼球不能中止其发作,须静脉注射异搏定5毫克,才能缓解。患者身材颀长,神情紧张,口苦心烦,面色潮红,面颊密布痤疮。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且数。此痰火互结,扰动心神,神向外役。治拟清心涤痰,敛摄心神。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味。
小川连3克  陈胆星6克  竹沥半夏9克  川贝母6克  竹茹6克  茯苓12克  小枳实6克  瓜蒌皮9克  川郁金9克  制甘松3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苍龙齿18克,先煎。
半月后复诊:尚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势已轻缓,压迫眼球,屏气可促使其缓解。一月后三诊:已无室上速发作,仅在上体育课鞍马跳跃时有短暂发作,下蹲后即能自行缓解,诊治二月余,症状全部消失。
例二  杨树千治狂证(精神分裂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
洪某,男,37岁,门诊号:39054。狂躁不安,常有幻视、幻听现象,多疑,善惊,眩晕,失眠,胸闷气短,心前区时痛,反复发作已两年余。西医诊为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冬眠灵、奋乃静、安定等,症情无明显改善,而来本院就诊。脉细,苔白腻,证属痰湿内阻,蒙蔽清窍。治拟清化痰湿,佐以安神开窍,方宗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0克  硃茯神12克  陈皮9克  枳实9克  竹茹6克  甘草6克  枣仁10克  菖蒲6克  磁石30克  硃远志9克
服上方5剂后,头晕头痛减,余症无变化。再以原方去菖蒲加夜交藤15克。服5剂后,诸症又减。继服原方15剂,狂证未再发。
例三  杨树千治呕吐(神经性呕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
陈某某,男,54岁,门诊号:71325。自幼患恶心呕吐症,经常反复发作已四十余年。西医诊为神经性呕吐。屡服中、西药,效果不佳。近一月来病情加剧,恶心呕吐,每日发作,不能进食,食即吐,伴有头晕、乏力、胃脘部胀痛不适,服止吐药无效,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冒失和降,治拟化痰和胃、理气降逆。方宗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2克  茯苓12克  陈皮9克  枳实9克  竹茹6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  佩兰10克  生麦芽12克
服药3剂后,恶心、呕吐基本消失,惟头晕、乏力、腹胀、嗳气,再以原方加大腹皮6克、葛根9克。服药5剂,恶心、呕吐全止,余症亦基本消除。后改用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而愈。
例四  李今庸治痰厥齿痛(《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主诉:1954年4月发病,右侧牙齿疼痛,上连头角、下及右颈,势不可忍。经针刺治疗,止痛一天而复发如故,服二乌豆腐方无效,就诊于余。
诊查:肢体恶寒,面黄无华,苔自,脉弦。
治法:投以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15克  枳实10克  法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8克  白术10克
服药二剂,其痛减轻,而感右半身微麻如虫行,遂于方中加党参10克、防风3克。再服药二剂,痛止病愈。
例五  岳美中治治疗急性癃闭(《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范某某,男性,56岁。
主诉:因被重物压伤,多处骨折,休克住院。继而小便短少,几近无尿(日夜百余毫升)尿中且有少量蛋白及红白细胞,非蛋白氮54.5毫克%。前医曾投以八正散加味,小便虽有增加,但一日仍约1000毫升。
诊查:询其病情,有时微感恶心,尿黄,便稀如水,口干舌苔稍黄,脉数。
治法:给予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清半夏、赤苓、竹茹、枇杷叶、生姜、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制乳没等。药后翌日小便激增达1880毫升,乃续进前方药,小便日达2000~3800毫升,小便及非蛋白氮化验亦渐趋正常。
例六  张赞臣治眩晕案(《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李某某男,48岁,工人。门诊号:4667
初诊(1965年5月7日):眩晕已有二年余,时轻时重。近来终日头目眩晕,甚则自觉如坐舟车之中,晨起尤剧;胸闷,口苦而腻,痰稠量多,眠食均差。脉弦滑,舌苔薄腻。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此症之本在痰,而其标则为风阳上冒。治宜涤痰清热,佐以平肝熄风。予温胆汤加味。
竹茹6克  麸炒枳壳4.5克  制半夏6克  陈皮4.5克  茯苓9克  生甘草3克  白蒺藜9克  天麻2.5克  四剂。
复诊(5月11日):进上方后,眩晕消失,自觉头脑清朗,粘痰亦少;惟口苦作腻依然,兼见咳嗽。脉弦,舌苔薄腻已化。此症与脾虚生痰有关。盖脾失健运,不能散精,聚为痰浊,蕴久化热扰胆,故口苦作腻;痰浊上输于肺,故令人咳嗽。前方去白蒺藜、天麻,加土炒白术6克,采云曲9克包煎,杏苡仁各9克,桔梗3克。继服三剂,诸症渐失。至1965年12月中旬随访,七个月来未复发。
【按语】
肝主左升,肺主右降,此气机升降之理也。又六腑以通为用。然胆之疏泄,胃之通降,实赖肺气之清肃下行。温胆汤方,即于二陈汤方中,加竹茹、枳实二味。二味之增益,变燥湿化痰而为辛苦泄降,则其疏泄胆府,和胃降逆之功,毋庸置疑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