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德全早教方案 《三岁缔造一生》

 linjingbo 2010-06-07

冯德全早教方案 《三岁缔造一生》

愿普天下的父母们都实现教子成才的美好心愿!

第二讲:早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前面我们介绍了成批的早慧儿童和超常少年,确实令人称羡。那么他们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是父母的命好,还是祖宗的风水不错?()当然这是无稽之谈,现在是没有多少人这样说了。但是认为早慧儿的出现是不可知的”“天生的却大有人在,似乎世上真有什么天生的神童。有的人还硬说这些天才总归是极少数,只占人口的3‰。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应当面向大多数,注意力应集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教育上。”“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是谁发现高素质人才幼苗只占3‰?难道某一次调查的比例竟变成永久的规律?难道20世纪初的高才生占3‰,今日的早慧儿还是3‰?难道内陆、高原地区的早慧儿是3‰,沿海比较发达地区的好苗苗肯定也是3‰

再说,我们抓早期优教,首先是大面积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在普及之中才有出类拔萃者冒尖。普及是提高的基础。谁都知道没有青藏高原作为底座,哪里来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呢?

不论是普遍提高人口素质还是培育冒尖的人才壮苗,研究证明,一不靠神灵,二不靠运气,优生、优养和优教就足以培养一个好孩子,其中早期教育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为优生、优养给予孩子的好素质毕竟还是潜在的,有待于早期开发。这就像南极大陆,那里地下的宝藏丰富得很,有石油、天然气、各种稀有金属等等,但不去开发,它就永远只是一片冰雪覆盖的世界。每一个降生后生理正常、发育良好的孩子,都有十分远大的发展前程,其中早期教育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

 所谓早期教育,它的本质特点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以提高他的基本素质。这是早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呢?有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位英国妇女望女成凤,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我想请问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那位妇女说:“她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听后叹口气说:“唉,夫人,您教育孩子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著名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天。”()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提倡过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但他们当时只是凭科学家的直觉和敏感说话,还来不及深入研究,揭开这个领域的奥秘。只有在科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以后,加之国际、国内科技飞跃,竞争激烈,形势逼人,人们才开始研究起自身的发展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寿命也不能成倍地增长。有限的生命怎样才能获得爆炸般增长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而进入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呢?惟一的途径就是使人更加健康,更加聪明,具有合理而高超的智能结构,具有优良的性格品质和思想道德,更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一句话,更具备优良的人才素质。这样的人才必须从幼苗开始培养,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神童史、才子史、人才史反复证明着……为什么0岁开始的早期素质教育那么重要呢?据我们研究,它对人才成长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异乎寻常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功能发达的教育

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人体其他器官,其功能远不如许多动物,如在空中,人不如鸟,只好仰天长叹;在水里,人不如鱼,只好望洋兴叹;在陆地上,人的力气哪有牛、象、骆驼大?比速度,远比马呀鹿呀跑得慢;人的嗅觉只有狗的百万分之一;视觉远在老鹰之下,也不如猫,在漆黑的夜里还能逮住老鼠……但是尽管这样,人类仍不失为万物之灵。人类之所以是这个地球上无可匹敌的主宰,惟一依靠的就是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人脑,它能思维、想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因为人脑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进化,大脑发育得最快、最早。刚孕育两个月的胎儿,头部就是身高的一半。新生儿头也是最大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长到9个月时,脑重比出生时即增长一倍。3岁时增重两倍。到了56岁,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人体的其他器官要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5年的生长期。

  那么怎样才能使脑长得好、长得快、发育完善呢?有人以为只要吃好些,脑就自然长好了,就像人吃饭菜会长高一样。不对!人脑是特殊物质,它既是血肉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它的生长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营养,最好有全面合理的营养素;二是精神营养,即在6岁前的生长期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促其动脑。在脑的生长过程中,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就像人的肌肉的发育一样。你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他们的肌肉之所以最饱满、最结实,也是两种营养哺育的结果:一是食物,二是青少年期即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肌肉在其发达期的运动中发达,人脑在其生长期的使用中生长。

生长都是有一定的时节和一定的条件的。人们都称赞雨后春笋,有谁看见或赞美雨后夏笋雨后秋笋的呢?人脑的发达也有时节,要在脑的发达期用脑!这一点已被科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科学家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一只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但是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都是同样好的高级营养品。就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它们的智力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伙伴、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机敏灵活,投入迷宫后,很快就走了出来,人抓不住它,找食品勇往直前;而只吃不玩、缺乏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笨头笨脑,从迷宫中走不出来,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科学家把两组小白鼠统统杀死,解剖它们的脑,看看有什么区别。原来,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脑的分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元上生出的树状突、轴状突(神经纤维)长得多,神经元成分齐全,属于发育正常;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呈萎缩状态,分量轻、体积小,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不齐全。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外界丰富的信息刺激也是促其脑生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人就更是如此了。医生们曾解剖智力低下者的尸体,发现其脑也是呈萎缩状的。但脑受损伤的婴儿,如能及早进行十分良好的教育,抢在人脑生长期给予大量的精神营养,促其快乐地用脑,那么就可能修补脑的生理缺陷,恢复脑的功能,甚至还会非常聪慧地成长起来。

湖南株洲的婴儿小华,刚出生就浑身抽搐,失去知觉,会诊结果是颅内出血。经过一个星期的输液输氧,静卧在恒温箱内保住了生命。但医生通知说:“这样的颅内出血,日后十有八九是傻子。但是小华的父母决心用早期教育抢救这霜打的幼苗。经过竭尽全力的双重营养(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的哺育,孩子1岁半开始讲话,听到旋律就手舞足蹈;4岁特别热爱大自然,会背数十首唐诗,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单词;5岁与外国朋友对话;6岁上了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代科学探索发现,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促进脑的生长发育,还能改变脑的结构成分。瑞典的希丁教授和兰盖教授用显微镜观察,认为早期学习能使脑细胞变复杂,并增加了细胞内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他们发现,出生后马上训练其走钢丝的老鼠与未受训练的老鼠,它们的脑细胞存在质的差异。把受过走钢丝训练的老鼠的一部分脑细胞,移植到未受训练的老鼠脑内,结果未受训练的老鼠也能熟练地走钢丝了。所以他们指出:“如果在幼儿时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刺激脑细胞活动的话,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就会增加,就能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精神可以变物质,在这里又从一个方面得到了证明。

  由此我想起,在联欢会上,常看见有的人,当人们拉他唱歌、跳舞时,他连连摆手,甚至边逃边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没有一点儿音乐细胞!”()以前我往往把这话当成一句玩笑话,现在想来却另有所思。许多人因为在脑的生长期完全没有接受音乐、歌舞的熏陶和训练,致使脑内确实少了那么一点东西,等人脑成熟定型后,就再也难以生长出这种音乐的成分,所以自然就缺少音乐细胞了。()脑的结构和成分因精神生活的差异会产生怎样的细微差别,到底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未来的生理心理学和脑科学去解开。在现实中,不仅缺少音乐细胞的大有人在,缺少外语细胞”“数学细胞”“体育细胞”“绘画细胞等的成人也大量存在,这都可以从早期教育中找到病因。所以要使人脑发达、健全和完善,确实不可错过脑生长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适当训练,不然脑生理就会发生残疾,而且这种看不见的残疾比四肢残疾更可怕!

总之,要让人脑健康发育,在它迅速生长期的教育训练是决不可少的。

第四讲: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

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他们迅速生长着的稚嫩的脑内,蕴藏着最易于开发的人类潜能。成熟的脑不能获得的素质,他们却可以获得;成人永远办不到的事,他们却可能办到。婴幼儿好比是一个人才素质的富矿,而且矿藏离地面很近,稍加发掘,地下的宝贝就会显露出来。我认为,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天生的神童的话,那么出生正常、健康的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我说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有人可能觉得好笑:谁不认识婴幼儿呢?不就是那个小不点吗?是的,但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当研究和认识婴幼儿不同于成人的特征,然后才能实施0岁开始的育才工程。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生存,首先研究和认识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的条件。以后社会产生了,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们又用极大的精力研究和认识社会。直到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且世界上许多地方解决了温饱以后,人们才重视起研究自身来。这种研究自身,不同于历史上发展医学是为了防病治病,而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其中对婴幼儿的研究则是人类自身发展最重要的课题,因为他们的前景最远大,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正如著名学者于光远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的:“早期教育试验,如能取得好的成果,我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情。它的意义决不比建设某一项巨大的工程小,因为这是我们人类自身进步的一个大问题。

几千年来传统观念认为,婴儿是无能的,只会吃、喝、拉、撒、睡和哭,不过是一条消化道而已;幼儿也只不过稍大一点,会跳跳唱唱,不过是一个活玩具。他们的脑子都还嫩着呢,谈什么教育!真正学习那是上小学以后的事,现在对牛弹琴有什么用!()另一种观念则把孩子当成缩小的大人。你们看辛亥革命以前连童装都没有,成人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儿童也穿缩小了的一套。成人怎么学,他们也要孩子怎么学。婴儿实在不能上课,于是只好管着他,任其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等到长大再教育……以上落后观念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着,一代误一代。

婴儿真的无能吗?是的,他出生后确实不会站,不会走,不会说话,比小动物出生时差多了。但正因为他是人的小生命,所以他表现的本能与动物幼崽是根本不同的。动物幼崽的本能主要表现在体力和运动上,这是生存的需要;人类婴儿的本能则主要表现在脑的功能上,这既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比动物高出一筹的根本所在。你们去看,其实新生儿一出生就有精神生活的需要,有最原始的观察”“交往”“模仿行为,仅几小时或几个月就能表现出智力活跃。如:追随感知:当天就能视力偏转,追逐光源和声源。喜欢交往:乳儿最喜欢看说话人的脸,爱成人的温柔。啼哭的新生儿抱起来以后,绝大多数会立刻停止啼哭,不久以后他常常会对人笑。共鸣动作:这是最早的无意识模仿。如我的一个小孙女,出生20天时,在吃饱睡好以后,我对着她的脸吐舌头,她也对着我吐舌头;她母亲对着她用嘴巴吧嗒响,她的小嘴也弄出响声来。伴随行为:两个多月的婴儿,在其枕头上牵一根线,连结摇篮上方的玩具,动枕头时,线牵动玩具,玩具就跳动起来。这样被孩子偶然发现以后,他躺着时就会常常动头,牵动着玩具跳动。以上都是人生的智力曙光。由于人是智慧的动物,所以过去很多养儿育女经验丰富的老妈妈常说:“三天的细娃比狗灵。

  你说婴儿无能力学习?远非如此!他们有惊人的探求力、接受力、模仿力、记忆力等,许多方面连成人也望尘莫及!婴儿是智慧的嫩芽,在出生后的短短两三年里,每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孩子,最起码都能出色地完成七大学习任务。当你认真思考和想通了以下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以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从而对孩子刮目相看,抓紧对他培养教育了。()

每一个普通婴儿都能顺利完成的七大学习任务是:

1. 认人和交往:人的相貌近似,肤色相同,衣服常换,动作和表情丰富多彩,是极难区别的。但出生1周的孩子就能感觉出妈妈和其他女人的不同,几个月后他就完全认识妈妈了,见着妈妈就手舞足蹈地表示亲热。半岁左右会分辨亲人、熟人和生人,开始认生。1岁能区别50个左右不同人的面孔。3岁能认人数以百计,连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记得清清楚楚。往往家长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别的小朋友一看见就唱了起来:“某某的爸爸(妈妈),来———了!婴儿对人的情绪十分敏感,喜欢亲昵他的人。如果他接触的人多而又不吓着他,他就从小不认生,两三岁就能落落大方地交往、串门、谈家常,像个小小的外交家了。

2. 直立行走和运动:失去早期教育的卡玛拉十多岁尚不会直立行走,动物经多年训练也只会直立瞬间,而正常婴儿1岁左右就学会直立行走了,并且将永远脱离动物四脚着地的状态。接着孩子就很快学会奔跑、做操、跳跃、上下楼梯,3岁即运动自如。如果经过早期训练,婴儿1岁前就能学会游泳,2岁就会滑冰。武汉有个叫余乐王的孩子,2岁起就滑冰自如,4岁即会10米高台跳水,是湖北省跳水队最小的跳水运动员。

3. 认物和记事:婴儿说话前就会用目光和手势示意认识餐具、糖果、电灯之类,识物成了习惯后还能示意提问。这样3岁时就能识物数以万计,什么室内室外、天上地下,只要经常看见、经常听到的事物,有什么他们不能认识和记住的呢?知识和词汇也就同时丰富起来了。人一生掌握的概念,有90%左右是5岁之前初步获得的。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卡尔·威特,由于早期识物,5岁时已掌握3万多个单词,而当时一般孩子5岁仅掌握2000来个词汇。

4. 用手操作:猿人进化到现代人,靠的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和运用语言,这种进化经过了千百万年。人类的婴儿却很快学会左右手抓、放、拧、按、敲、推、拉等动作。半岁孩子会拣起一颗小小的饭粒,大一点就能很快熟练地使用筷子和剪刀。在使用筷子上,那些从小没有用惯的洋人,总难比过我国的孩子。我在这里讲了婴儿学习的一些本领,可能有些大人不以为然:这有什么稀奇!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等,我们成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效率不知要比婴儿高出多少倍!是的,我承认你在以上这些方面都比婴儿高明得多。但是细想一下,你的认识和行为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某些方面学习能力强,是由这样的公式决定的,即早期发展+后续习得>早期发展。因为你小时候也是受过父母、家庭不自觉的早期教育的。如果你在婴儿期失去早期学习,没有生活在认人、识物、行走、做事的环境之中,恐怕你就像卡玛拉一样,至今也不识多少人事,甚至是一个还不会行走、做事、说话的人。所以成人在孩子的学习面前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从以下几个方面婴儿的习得,就更容易看出成人远不如孩子了。

5. 喜爱音乐:出生后每天听优美音乐的婴儿,半岁就会分辨乐曲,1岁半以后就成为音乐迷了,2岁时能静静地听音乐30分钟以上。有个深圳的函授学员告诉我:“我孩子生下来就听音乐,现在两岁,上街时只要听到商店里放好听的乐曲,他就站住不肯走了。还说:‘妈妈,听完了再走!我要回家忙家务,他不肯走,可把我急死。

爱听音乐的孩子,耳朵敏锐,听音、发音都很准确,节奏感强。而小时候失去早期音乐教育的成人,即使以后用几倍婴幼儿的时日来学习音乐,也不能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甚至可能终生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调,一跳舞就踩对方的脚。因为他缺乏节奏感,踏不准音乐节拍,是个乐盲。我以前想过一个难题:为什么欧美人那样喜爱音乐,可以静静地听几个小时的音乐会,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专注?难道欧美人天生就爱音乐,中国人天生就不爱音乐不成?所以许多中国人不参加音乐会,一听交响乐就打瞌睡。后来我读到一份资料,才解开了心中的谜。30多前法国巴黎有个统计,当时巴黎平均每个家庭有75张音乐唱片。我立刻想到,既然有如此丰富如此普及的音乐生活,那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肯定浸泡在音乐之中了,他们每天接触优美的乐曲,怎能不获得音乐敏感呢?所以欧美人并非天生喜爱音乐,假如他们也是缺乏早期的音乐熏陶,恐怕以后长大了要想学,也是学不会的。

6. 掌握语言:婴儿能神奇地毫不费力地初步掌握一国到数国语言、一种到数种方言,这是任何成人都难以与之相比的。语言是思维和想像的工具,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说明思维已有相当的发展。由于获得了语言,2岁的孩子就把一切高等动物如黑猩猩之类,远远地抛到后面去了。在人的一切基本学习活动中,没有比掌握语言更重要、更复杂、更繁难的了。成人想新学一种语言,往往畏之如虎,付出几年努力,最后付诸东流的比比皆是。即使是学本国的普通话或另一种方言,也难以学好。然而婴幼儿却毫不畏惧,任何语言都能学得轻松自如。例如有一对上海夫妇到广州来定居,他们带来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广州后让他进了幼儿园,与广州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而自己则进了广州的工厂,天天与广州人打交道。代人的语言环境几乎完全一样,但那个孩子4个月就习得了一口标准的广州话,在幼儿园里跟广州出生的小朋友用一模一样的广州腔说话,回到家里又能用上海话同爸爸妈妈对话。而他的父母呢?年龄比孩子大6倍,不用说4个月学不会广州话,4年也学不会,40年也是说不准的。这难道不是最普遍的事实吗?我本人就是个例子。我是15岁从浙江老家到武汉定居的,5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仍然说不准武汉话。我的武汉话,武汉人听了会发笑;而我的普通话,仍然深深地带着50多年前烙下的浙江口音。掌握一门语言,难就难在学的人必须看清口形、理解词义、懂得语法、模仿语调、发准语音,这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劳动才能学到手啊!仅仅发准语音一项,就需要七八个器官、数十块肌肉高度精密的配合,即需要胸腔、气管、喉头、声带、舌头、牙齿、嘴唇、口腔肌肉和鼻腔的协调动作才能成功。如果其中一个器官失职,配合不好,就会发错音,说走调,把话说得很难听,把普通话说得像湖北的沔阳话一样,南腔北调。()我们南方人往往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平舌音等等,就是因为各器官不听使唤所致。而婴儿学任何语言,只要短短数年,就能学得惟妙惟肖,怎不令人吃惊呢?

关于婴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丘科夫斯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他说:“一想到大量的语法形态给幼小的婴儿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就感到可怕,然而孩子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在这混沌的状态中看清方向,将听到的杂乱无章的语言要素一项一项加以分类,而且,他们自己并不以为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你们想,婴儿学说话时,一天到晚要听多少成人之间多少杂乱无章的话,各种内容、各种句型、各种语法结构,乃至土语和只有家人才听得懂的笑话,都一股脑儿倾泻在孩子面前,而婴儿还是那样镇定自若。丘科夫斯基又说:“假如大人必须在同样短的时期内掌握两岁孩子不费任何气力便可掌握的语法形态的话,那么,大人的头脑恐怕是会破裂的。在这期间,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惊叹的,但更值得惊叹的是,孩子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的确,孩子才是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好在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说:“每一个能学会说话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只要给予他和学说话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他就能学到人类可能掌握的一切知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们应当创造一套类似教孩子学说话那样的各种不同内容的婴儿教育法,以不辜负孩子的天才!

  7. 识字阅读:扫盲太难了!当今世界还有10亿文盲,我国大约占了五分之一。成人扫盲识字,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能进入阅读状态并养成阅读习惯的却仍是极少数。即使是知识分子,碰到几个不认识的生僻字,经反复多次查字典,命令自己再不要忘记,可是以后见到这个字还是记不起来。所以成人视生字为读书的拦路虎。然而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提出了视觉语言理论,认为视觉语言”(识字、阅读)完全能够与听觉语言”(听话、说话)同步发展,婴幼儿时期是多、快、好、省的最佳识字期。只要更新教育思想,创造识字环境,运用游戏识字、游戏阅读法,婴儿半岁甚至更早即可开始识字,三四岁便能脱盲,就可进入广泛阅读,5岁则可博览少儿群书了。我有时宣传我的早期识字理论、方法和成果时,有的朋友怀疑我是否有点神经病。但我说的确实不是神话,而是事实,是科学,并且已经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论证。你们想,孩子来到人世间,当时他什么都是:是物盲,他任何物品也不认识;是人盲,他连自己的妈妈也不认得;是语盲,那时他一个词儿也听不懂,一个语音也不会发;是行为盲,他连大小便都时时处处拉,还有什么人的行为?但是,所有这一切,不是在短短两三年内全部扫掉了吗?他不觉得要费什么力气,认人就数以百计,识物就数以万计,并掌握了人类独有的最复杂、最繁难的语言,建立起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行为……以如此能力,又何愁不能认识2000来个语音的符号———文字呢?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我国农村人口识字1500,城市人口识字2000就算脱盲,而在我们指导培养下,三四岁识字3000的儿童大有人在,而且这些孩子只感到快乐、有趣,享受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知有何负担,身体健康,性格活泼。

所以婴幼儿的学习潜能,成人应当刮目相看!我们说婴儿有巨大的、潜在的学习能力,以上所举事例仅仅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比较明显的方面,而那些不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的发展,如思维、想像的发展,兴趣、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水平的提高,性格、品德的培养等等,总之,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都是最高的。所以,只要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生初期就显露的巨大心理优势,可以说每一个正常健康的婴儿都是神童,大量杰出人才的幼苗就在你的身边!

第六讲:传统早教的六大偏见

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除了深入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还得研究几千年来的儿童观,利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去改变一切落后的儿童教育偏见。以往,孩子生下来要紧紧地打包,包得像一支蜡烛,我们浙江叫蜡烛包。现在,蜡烛包虽然慢慢废除了,因为它束缚了婴儿神经和肌肉的发育,影响了血液循环,还剥夺了孩子用四肢自由接触物体以发展触觉的机会;但是,还有一个精神蜡烛包仍紧紧地束缚着婴幼儿的精神发育和智力增长,多少孩子的广阔前途被束缚在这个里。传统的育儿偏见就是精神蜡烛包,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把孩子从里解放出来。

  落后的育儿偏见主要有:

  一、学龄前偏见

传统观念误以为婴幼儿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在学龄之前,学不学当然就无关紧要了,最多就是抓抓营养保健,逗逗玩玩而已。谁都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率,就是生命。鲁迅先生还说过,浪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可是几千年来,社会却偏偏觉得婴幼儿的时间最廉价。你看他既不能劳动,又不会学习,还要派人陪着他,管着他,简直不知道怎么打发孩子的光阴才好。于是每个孩子的时间就像长江之水,哗哗流淌六七年也毫不痛心,反正是学龄前嘛!

有的幼儿园从中午11点半钟开始午睡,到下午3点多才准起床,每天午睡4个小时,把孩子睡都睡傻了。还有的托儿所让孩子经常大小便,一坐便盆就是个把小时,省得他跑来跑去地闹,既安全又省事。更让人寒心的是,有的企业领导公开对厂办幼儿园主任说:你把娃娃们管住就行了,只要不出事,大家都放心。你的事就是让他们上面吃好,下面拉好。什么教不教的,娃娃们懂什么!即使有些领导比较重视托幼园所,每每去那里检查工作,主要也就是检查清洁卫生,看看孩子们的歌舞表演,戴着一副白手套到处摸摸有没有灰尘……

人们都懂得秧苗的重要,它极大地关系着庄稼的收成,所以连普通农民都懂得棉花要营养钵育苗,水稻要薄膜育秧,蔬菜要温室催芽,小鸡小鸭也要科学育雏。可是偏偏学龄前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心理发育的,却不去进行科学培育。我相信4000年前的父母怎样带孩子、喂奶、搂抱、换尿布,今天的大多数父母也仍然这样。现今,缺乏心理准备就马马虎虎生孩子,糊里糊涂做父母的人占大多数,因为社会的传统观念认为,真正教育儿童是上小学以后的事,父母的责任只是让孩子吃饱、睡足、长胖、逗乐。数十年来,农业科学研究所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此外还有昆虫研究所、鸟类研究所、大熊猫研究所、金丝猴研究所、毒蛇研究所等等,但13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一个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所,难道人才的及早培养,智力的早期开发,还不如庄稼和动物重要吗?这岂非咄咄怪事!那是因为人类对自我的了解太不够了,只是忙于对付外界。我相信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是会逐渐醒悟,并重视起研究人类自身发展这件大事来的。我还认为学前教育这个名词也要改一改才好,因为它虽指上小学前的教育,而实际上早已被广泛地误解为学龄前的教育,所以自然想到,学前……当然是学习之前,以保健为主,可教可不教的。而且学前教育这个名词在字面上又是互相矛盾的,既是学前,何必教育?既有教育,何言学前?所以还是改称婴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为妥。

  二、课堂偏见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就是系统教学那一套,却不知道课堂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已,而且课堂教学的形式完全不适用于婴儿,也不完全适用于幼儿。从200多年前夸美纽斯提出编班授课制以来,加上数千年私塾教读的老传统,人们不知不觉认为,学习就是传授知识,所以非在课堂中进行不可,家庭不能教,托儿所不上课也不能教;幼儿勉强能上一点课,听一点讲,于是就把认公鸡、母鸡这种最简单的知识挤进课堂去讲,似乎世界上的知识非要到课堂上系统地走一遭才算学习。其实,婴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环境濡染、熏陶和生活游戏中进行的,他们本能地接收着进入感觉器官的一切信息,时时刻刻都会看、听、摸、做、记和问。只要生活丰富多彩,就能有效地增长见闻、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增强体质、养成优良的性格品质。如果仅仅依靠每天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孩子所受的耽误是无法估量的,也是无法弥补的。

婴幼儿不论是学说话也好,获得常识也好,练习劳动和操作也好,生活中的见闻和游戏中的体验,都是他们发展的最大源泉。所以,家庭和托幼园所应着重给孩子创造有益的、丰富的生活环境,不必讲什么系统。没有一个家庭教孩子说话是今天教这一句,明天教那一句,系统地教出来的。应时时、处处、事事都在进行教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只要能激发起孩子的兴趣,教学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的,没有指标和进度。

  三、理解偏见

  小学以后的教育应以理解记忆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印象记忆(机械记忆)却是每个婴儿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婴儿从不理解一切到逐步理解万物,从没有语言到获得语言,全是印象记忆、情境领悟的功劳。比如两三个月大的婴儿认识妈妈,但并不理解妈妈是谁,甚至不知道她是男还是女,是人还是动物,只晓得妈妈就是那个样子的东西。但我们深信,靠印象记忆和情境领悟,以后他自然而然会知道妈妈是谁的,你尽管一万个放心!

所以,成人教婴儿学说话,也不要求他马上理解,总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则是理解也听,不理解也听。也就是说,成人的对牛弹琴,孩子的鹦鹉学舌,都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婴幼儿还有机械记忆的本能兴趣,以便获得信息,填补空白的大脑。他爱唱儿歌、背古诗、反反复复听同一个故事,就是这种兴趣的表现,而且从来不要求成人解释清楚。

  即使是成人也决不可排斥必要的博闻强记,如郭沫若就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杨振宁在谈到治学方法时也曾说:“……有一种方法也不能排除,可以说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你看了一个东西不太懂,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婴幼儿呢!当孩子大脑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时,他的神经网络需要大量信息刺激来建设,这个阶段是谈不上什么理解的。一切理解的东西都要有不理解的东西做基础,例如要懂得21多,首先就得机械记住“2”“1”的读音。我在读中学时理解了一定要做到……”这个句式中的一定,后来在听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句话时,老是想不通一定的成绩是什么意思。但是后来文章读多了,我就自然理解前一个一定是表示决心,后一个一定是表示程度的意思。这说明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是普遍规律,何况婴儿有记住不理解的东西的要求和本事!所以,在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和培养有意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前提下,婴幼儿教育是可以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没有指标的。

  四、难易偏见

成人往往把自己的难易观强加给孩子,认为把最容易的教教孩子尚可,千万莫难为了孩子,结果严重束缚了婴幼儿的发展,浪费了他们最宝贵的年华。其实,婴幼儿的难易与成人截然不同,婴儿眼里根本没有难易之分,他们也不知”“为何物,好奇就接受,厌烦就拒绝,从来也没有什么义务感、责任感和困难感。例如,成人总以为走路容易游泳难,其实1岁左右的孩子既不懂走路也不懂游泳,毫无比较可言。他们是先学走路就先会走,先学游泳就先会游,生下来根本不知道怕。前苏联科学家恰尔科夫斯基的实验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训练成批的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学会了游泳。

1977年,在黑海之滨,他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婴儿游泳表演大会。那些年轻父母抱着自己还不会走路但早已会游泳的小宝贝,听到一声口令就把小不点往海里抛,没想到这些小不点一到水里就能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能沉入海底又能露出水面。恰尔科夫斯基还训练了两头海豚跟婴儿玩水,有的孩子还能骑到海豚背上去玩呢!后来恰尔科夫斯基又培养了一个年龄最小的会游泳的孩子。一位美国妇女怀孕后来向他求教,恰尔科夫斯基请她在水中分娩,孩子一生下来就训练他浮出水面呼吸,沉入水中吃奶。这孩子两个星期就学会了游泳,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水中健儿陪着他玩。成人以为奔跑容易溜冰难,但是婴儿决不会有这种感觉。奔跑需要平衡,不然就会摔倒,溜冰也是如此。孩子接触什么就能适应什么。成人还认为学母语容易学外语难,提起新学一门外语几乎谈虎色变。但是婴儿却不以为然,他从妈妈肚子里那个黑暗世界来到人间,一开始接触任何一种语言,对他来说都是外语,也是母语。如果同时接触两三种语言,他就学两三种母语,也是两三种外语,同样不知难在何处。

  美国语言学家韦伯斯特就是一出生就学4种语言的。他家里爸爸讲英语,妈妈讲法语,爷爷讲德语,保姆说一种北欧语。他从小就习惯于听4种语音、语调,以后跟爸爸玩就要领悟英语词句;妈妈逗他,他要模仿法语句式;跟爷爷一起时,就得接受德语的影响;保姆带他,他还要模仿北欧语说话。这样他在幼年时就能用4种语言流利对话,还觉得那是很自然的事。他感到奇怪的反而是别的小朋友。有一次他问妈妈:别的小朋友怎么只说爸爸的话,总不说妈妈、爷爷、阿姨的话呢?

  成人不愿用较深的文雅的词汇与孩子谈话,以为孩子难学,这也是错误的。有的家庭甚至常用奶味语言”(儿语)跟孩子对话,例如把喝茶说成咕咚咕咚”———“毛毛,咕咚咕咚好吗?把吃肉说成吃嘎嘎()大人以为只有这些儿语孩子才容易懂,喝茶”“吃肉等所谓成人语言孩子就难懂。其实他都是从头学起,根本无难易之分,何必先学错误的词汇,浪费孩子的精力呢?而且常用奶味语言,什么车车”“狗狗”“帽帽等,导致孩子长年累月处于童稚的精神世界里,是会严重影响他的心理成长,束缚他的精神发育的。有的孩子以小卖小,娇滴滴地度过整个人生的早期,弄得话都说不清楚,词汇贫乏之极,娇得连豆腐都咬不动了,有什么好!其实,婴幼儿听什么就接收什么。你不说化开溶解,你不讲冲淡稀释,听多了他一样会懂。有位爷爷教半岁的孙女欣赏音乐,奶奶说他是个老糊涂,听音乐就听音乐,小孩子懂得什么欣赏!奶奶以为孩子容易懂,欣赏则只有中学生才能理解。实际上婴儿都是从头学起,哪有难易之分呢?结果两个星期后,孩子只要一听到欣赏音乐几个字,就会伸出食指去按录音机的开关,并且嗯嗯地向爷爷示意要放音乐。她这不是慢慢懂得欣赏了吗?所以你要像对大人说话一样对孩子说话。除了特别抽象的专有名词外,一般的常用语言和书面词汇,都可以在丰富孩子生活的同时,原汁原味地教给孩子。只要你敢教,孩子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就敢领悟,最后熟练运用。我前面说过的世界著名神童卡尔·威特,他父亲在丰富孩子生活的同时,用词说话从来不回避孩子,所以卡尔·威特5岁时就掌握了3万多个词汇,8岁就熟练地运用6种语言,9岁上了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当上了柏林大学的教授。他的发展是充分的,而不受那些有意无意的压抑。

  五、苦乐偏见

几千年的传统偏见,总以为学习是苦事,而轻松地休息则是快乐无比的。所谓苦学苦练”“十年寒窗苦”“梅花香自苦寒来,都离不开一个字。所以有的人就怕婴幼儿学苦了,他们明确提出:我就不让孩子学习,只要他自由自在地玩就行了;用牺牲孩子幸福的童年来换取早慧是不值得的……但他们哪里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正是婴幼儿最快乐的生活;孩子最有效的学,往往就是最有趣的玩。我们反对婴幼儿苦学,提倡乐学,最有效的学就是玩,有指导的玩就是学!婴幼儿是世界上最不怕精神压力的人,没有一个早慧儿是压出来的。你强迫孩子学习,他就反抗;你再强迫,他就哭闹;你还要强迫,他就睡着了!我们是学和玩的统一论者。我们认为学有两种,一种是有趣的学,一种是枯燥的学,而有趣的学就是玩;玩也有两种,一种是有益的玩,一种是无聊的玩,而有益的玩就是学。我们要求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这就是最优的不露痕迹的教育。如果提倡无聊的,孩子没有兴趣,也没有成人的关注和参与,没有兴致勃勃的思考、操作、阅读等,游游荡荡,无所事事,那才是儿童的监狱

杨振宁曾提到他不高兴的一件事:有一回记者去采访他,过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赞美杨振宁如何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冥思苦想,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等。杨振宁说:我看了很不是滋味,因为我研究理论物理学从未觉得苦,为什么一定要把我的学与苦连在一起呢?这段话很有启发性:大凡没有激发起对某项事业浓厚的兴趣,没有到入迷着魔的程度,一个人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反之,靠十年寒窗苦出来的人也多无大的成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过苦读书考上状元的人不少,但其中大学者却寥若晨星,这就是明证。

  同样的道理,给婴幼儿的任何学习内容也都应该游戏化,使他得到快乐,因为他本来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之中。真正的早期教育肯定是快乐的游戏,与孩子玩玩、说说、做做,其意义极大地高于成人劳动后的消遣和娱乐。而且婴幼儿对有趣的活动就集中注意,自然接受,不教也在学;对乏味的事就关闭感知门户,一概拒绝。硬教,只能教会他厌恶学习。所以科学的早期教育是最反对苦学的。科学的早教也反对放任自流,因为让孩子无所事事地游荡,使孩子处于精神饥饿状态,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往往吵闹折腾;只有丰富的智力和体力生活,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才会使孩子真正获得欢乐的童年、幸福的童年、难忘的金色童年。千万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自由自在放荡不羁地玩过去。

  六、早慧早夭偏见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早慧既高兴又害怕,害怕孩子用脑影响健康。有的奶奶警告她的媳妇说:你不要教我的孙子。你知道吗?小孩太聪明了会短命的!”()

  确实,早慧影响健康论”“早慧夭折论在社会上流传极广,我也经常收到那些早教父母惴惴不安写来的询问信。有的家庭还挡住孩子很好的发展势头,有意让其停顿下来,放任自流地玩。因为人们都知道,假如皮肉受了创伤,刚愈合的嫩肉是不能强力摩擦的,不然就会流血;所以就认为,婴幼儿嫩嫩的大脑自然也不可多用,多用必然受到伤害,甚至影响寿命。然而这不过是人们的想当然罢了。

从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来看,早期合理地用脑不仅不会损害孩子的身体,而且还大大有益于健康。婴幼儿还未成熟的嫩脑不同于娇嫩的皮肤,因为支配孩子用脑情况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好奇、兴趣及内在精神生活的需求。外部的信息一旦超过了脑的负荷或令其厌烦,孩子就立刻关闭注意这个门户,接着就打呵欠、闹瞌睡,发挥出保护机制的作用。婴幼儿不会接受任何强迫,你若真的强迫他学,他经一番吵闹以后就睡着了,彻底保护起来。而青少年和成人却没有这样的保护机制,他们可以在意志的强迫下学习,所以有的中考生、高考生瘦成了豆芽菜,有的得了神经衰弱。但是你们有谁见过婴儿得了神经衰弱,幼儿患有失眠症的呢?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多方培养、因材施教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是以婴幼儿的兴趣活动为基本的教育原则的,在此方针、原则的指导下,丰富孩子的体力、智力活动和各种有趣的精神生活,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相反还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健康发育。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定期体检和严格的健康监督,实际上他们不仅智力高超,而且各种基本体质数据,如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握力等,都超过同龄的孩子。石家庄有个病孩子任寰,由于得到早期智力开发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她不仅成了小诗人,而且还恢复了健康。这在后面我会讲到。人决不会因为早慧而影响寿命。例如卡尔·威特活了83岁;我国从神童到才子、从才子到大学问家的郭沫若,一生坎坷奋斗,仍活到87岁高龄。国外曾有人统计了400位名人的寿命,据说活得最长的是发明家,平均寿命79岁;寿命最短的是诗人,平均活到58———大概是因为诗人的感情起伏太大了吧!但当时一般老百姓的平均寿命才51岁,比诗人还少活7年呢!英国著名生理学家米勒和科基利斯对用脑与健康的关系做过长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用脑越早,身体越好;用脑越少,衰老越早。人们确实也常见到这种情况:有些人退休之前工作紧张,生活规律,身体尚好;一旦退休,如果生活懒散,不动脑筋,健康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影响寿命。这说明生命在于运动。这种运动不仅是体力的,也应当是脑力的、精神的。

取缔蜡烛包,让孩子的躯体在运动中长大;打开精神蜡烛包,给孩子一个心理发展的宽松天地,让他们全面充分地发展心理素质吧!

育子成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心愿

第一讲:育子成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心愿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三个美好的心愿。第一个心愿产生于少年时期,希望自己数年后能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长大了有理想的成就。这个心愿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种遗憾。第二个心愿产生于青年时期,人人希望有一个亲爱的、美丽的、有风度的、情投意合的理想爱人,组织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第三个心愿萌发于结婚以后,每对夫妻都期望有一个最可爱的小宝贝,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幼苗,直到他成为栋梁之材……我以为第三个心愿是个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个心愿,它与前两个心愿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别之处:一是这个心愿最持久。前面两个心愿都只持续数年,而教子成才的心愿与个人的事业和理想联系在一起,从结婚时起到五六十岁经久不衰,要持续数十年。即使像我们这样,儿女早已成家立业,但还是期望孩子有更大出息,有更多成就。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看这个心愿会保持到有孙子、重孙,以至人生的终点。

二是这个心愿的形成最成熟。这个心愿不像少年时期的希望那样缥缈、朦胧,也不像恋爱时期的心愿那样易于冲动、欠缺理智。当一个人产生了教子成才的心愿时已经成人,考虑问题比过去广阔得多,也深刻得多,并且还能回顾和总结自己童年时期成长的经验教训,拾取记忆中留下的珍宝,以便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早期生活和学习的缺陷。

三是这个心愿也是最幸福的。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养儿育女是家庭爱情生活的继续和充实。没有比培育一个好孩子更使家庭快乐、幸福的了。年轻父母在孩子身上还能产生共同的理想,出现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家庭充满温馨。有的家庭种花卉、养金鱼,这自然是高尚的情趣,但比起培养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幼苗来,其意义和快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家庭生活的朝气蓬勃和欢乐幸福,自然主要应表现在追求事业、培育孩子上,但其他业余爱好与此并不矛盾,都能与教子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使生活更美好、家庭更幸福。当孩子长大懂事以后,他又会成为你们的伙伴、知音和助手,无话不说,情深谊长,志同道合,这样的快乐幸福那就更高于天伦之乐了。

四是这个心愿不仅是最美好的,更是最崇高的。试想,给社会输送一个优秀人才,给孩子创造一个锦绣前程和幸福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好、更崇高、更幸福的吗?大家知道,我国的人口大量过剩,而质量又怎样呢?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关注以下现实:据统计,我国每5人中约有1个文盲、半文盲,仅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就有一亿数千万;每20人中约有1个残疾人,残疾人有5000多万;每100人中约有1个傻子,智力低下者有1000多万。

我国中高级人才情况又怎样呢?据统计,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总体上质量较低。么我国尖端人才的数量又如何呢?据国际上统计,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美国占有16%,前苏联占有13.6%,而我国和第三世界加起来还不到1%。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而美国某一所大学就有63人。日本获此奖项的科学家虽然也不多,但其普通劳动者素质高,从而使其一跃而为世界经济强国。

振兴中华,既要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又要有大量的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进行发明创造和开拓创新。21世纪已经来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取决于那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而高科技水平如何,又取决于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创造型人才,使孩子能经受未来社会竞争的考验,帮助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世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心愿吗?教子成才的心愿是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而且并非要父母牺牲自己的奋斗和事业去专门教孩子,恰好相反,父母的理想、奋斗、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还是教育孩子必备的强大影响力。积极向上的父母,即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少一些,但他们的理想抱负、生活态度和实际言行,也是教好孩子的重要力量。所以,父母教子成才的心愿与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完全能融为一体。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想撬动地球的科学巨匠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希腊的爱国者,他看到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传到自己这一代已经衰落下去,十分痛心,就盼望有个儿子来振兴希腊文化。于是当儿子降生时就给他取了个不寻常的名字———阿基米德,希腊语是杰出的思想家的意思。孩子自幼受到父亲精心的培育,老阿基米德用理想和生命哺育孩子,可以想像,当孩子刚懂事,开始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时,自信的种子就在心中发芽了。

  有一天,父子俩来到海边游玩。父亲说:“阿基米德,你知道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吗?”“是埃及。”“对!埃及有个港口叫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你愿意到那里去学习吗?”“爸爸,我愿意!小阿基米德兴奋地说。要飘洋过海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你不怕航行中怒涛会把你吞没吗?”“爸爸,我不怕!后来,阿基米德真的被送到这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学术中心深造了。父亲理想的种子开花结果了,阿基米德终于成了一代物理学天骄。无独有偶,当代中国有个叫施展的孩子,一天看科学家的故事时,突然挨近妈妈耳朵,悄悄地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妈妈没有惊奇,更没羞辱孩子,而是平静而认真地说:那当然啰!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给你取了施展这个名字吗?就是相信你长大了一定会在建设祖国现代化中施展才华。孩子在理想和信任的鼓舞下,自我意象极好,在他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的带动下,积极上进,拼命自学,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0岁就成为法国居里大学博士生导师。当然,教育孩子并不一定非要在给孩子取名字上下功夫,但教子成才的心愿确实应该崇高,它能变成奇妙的力量,悄悄流入孩子的心田,给孩子理想和勇气,促其在成才路上腾飞。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确实落后了。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发明了织布机、纺织机、蒸汽机,推动了大工业生产,这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以往几千年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所以马克思曾讲:蒸汽机是最伟大的革命家

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了火车和轮船,又引起了技术革命。20世纪初,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在世界蓬勃兴起,技术革命出现高潮。而到50年代以后,新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以光导纤维为首的光通信技术,海洋工程,宇宙空间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等,今日都在发生神奇的新飞跃。但是在这些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应用方面,我国都落在后面了。我们必须赶上去!21世纪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中心问题要靠人才,所以既要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培养高质量的杰出人才。作为父母和爱国者,这是最崇高的父母之心、爱国之心!

  最后谈谈教子成才的心愿是否易于实现的问题。如果按照最新早教理论和方法去实施,一方面提高家长素质,另一方面与幼儿园、学校密切配合,那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每一个普通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健美、聪慧、性格品质优秀的创造型儿童,一定会在你的家庭中成长起来,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用爱尔维修的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0多年来,由于现代化在召唤,人民在呼喊,民族在期待,千家万户培养出的健美孩子、早慧儿童、超常少年越来越多。仅在我们早教方案指导下,通过家长和实验幼儿园培养起来的早慧儿就数以千计,有小才子、小画家、小歌唱家、小发明手、小诗人等。还有在普遍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四岁识字读书的孩子,超常发展的幼儿小学生、儿童中学生、少年大学生。这些孩子各地都有大量报道,被社会誉为神童。其实哪里有什么真的神童,这许许多多孩子只不过是0岁开始了素质教育罢了,他们遇上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好时代,并且一出生就幸运地接受了早教之光的洗礼。我这里有这样一些数字:仅1996年评选早教方案早慧儿,获奖孩子就有166名。1997年,全国政协、全国妇联等单位评选“21世纪之星,各省报送中央的好孩子有1万余名,从中评选出最佳童星”100名,我们早教方案早慧儿就占了11名之多,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奖……

谈起这些孩子早慧的秘密,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的孩子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他发展较好,完完全全是我们较早进行培养的结果。孩子从胎儿和出生起的整个童年,我们都付出了教育的心血……”我们曾出版《雏鹰早飞》,后又出版《怎样培养早慧儿》,里面都是早教方案函授学员们写的教子经验,很生动精彩。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吴 的父母,他们用早期教育培育出8岁会讲4种语言而又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这些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怎能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呢?

以上讲的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美好心愿,也是我们祖国、人民和人类的神圣心愿,是时代的紧迫呼唤!这就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早期教育得以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在孩子身上实施早教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