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学校教师情感管理模式

 pppypf 2005-12-07

一、我国学校教师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管理上采用的是制度管理模式。其内涵为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定编聘任制、教师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度等;有的学校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作为晋级、评聘、发放奖金的重要依据。这种控制模式的先进性在于它引进了竞争机制,着重于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打破了大锅饭的局面。制度模式控制是一种强制性的硬性控制,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按制度办事谁就能得到奖励,谁违反制度谁就要受到惩罚,这对于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制度管理模式是一种封闭状态下的硬性控制模式,强调过程控制和控制的结果,强调制度的权威性,规定了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忽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作用,因而存在许多弊端:
    1、行政手段的权威
    这种管理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特点,忽视了教师的心理、感情、潜意识等因素对管理效果的影响。只重视工作需要,而忽视人的需要,忽视了人在组织的主动性,很大程度限制了教师个性发展和创造意识。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其目的往往是立足于昨天,将评价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教师过去状况的总结和评定,给教师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或给以教师排定座次。并且评价的方式往往是单方向的、垂直的。
    3、教师工作量的限定不符合客观规律
    因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且为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上课多与上得好代表着不同的劳动付出,仅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是不公平的。
     4、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
    许多学校管理者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更多地从使用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局限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首要位置,通过实现个人的完美发展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5、学校中大多数教师仍处在一种较为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进取的外部的动力
    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把以“事”为中心的控制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静态研究发展到对人的社会心理行为的动态研究,由原来的指挥和预防控制向民主参与管理过渡,这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不能固守以往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等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而需要更多地依靠职工的情感因素。通过关心、重视其情感因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自觉、自愿的提高主观能动性。
    二、研究学校教师情感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教育,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与其它教育不同的特点。情感——目标质量控制模式强调民主管理,强调人情味和情感投资,强调感应性。此时,行政权力影响力失效,非权力影响力因素——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等级观念被淡化和模糊,双方在人格上彼此尊重。双方靠彼此间的心灵沟通、感情认可来获得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并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心灵感应,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而是成为管理的主人,行动的示范者。本模式避免了行政干预过多带来的压抑感,用情感激励的办法满足教师的情感及精神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规范学校教师的行为,并使得教师乐于自觉地遵守,进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同时,对教师情感的激发和交融,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一种学术气息浓厚的教学气氛及文化组织氛围,创造“人和”的大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同层次的需要与追求,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畅所欲言,使广大教师置身于一个和谐、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之中,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消除环境中容易发生冲突、挫折和过重压力的因素,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产生奋发努力的热憎爱分明,乐于并愿意为之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并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发挥出巨大的内在潜力。
    三、教师情感管理模式的构建
    构建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根据教师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以重视教师自身的完善为核心,强调情感交流与沟通,注重学术,开发教师创造力与自主性,培养以创新和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通过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来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激励指的是根据人的需要、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管理控制领域,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所谓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强大的潜力。当人们受到激发时,潜在积极性就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工作的主动和创造精神。需要和动机是积极性的内在因素,而且直接产生行为动作。需要产生动机的原因,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动机引发人行为的驱动力。情感激励机制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它是针对教师的内心状态、情感和心理需要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有效手段。其过程表现为:
                     引导           产生      
                  
  需要           动机 
                     行为          进取
                                   反馈
              
                    教师情感激励机制模式
    如图所示,需要、行为和动机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人的需要一旦转化为动机,就成为推动实践的巨大力量。需要是外部行为和内部驱动力,是创造性活动和动力源泉。学校教师首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业务上积极进取,希望有施展本身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强调成就和荣誉。成就感是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表现:荣誉如职位、职称。其次是物质需要,在满足教师的合理物质需要的同时,应引导教师向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发展。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改革人的世界观的强大动力,也是对低层次需要的控制力量。
    教师的积极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心理状态会形成较高的教学工作效率。调动积极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的自我控制,以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师需要特点,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控制行为,首先应致力于促使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事业成功体验,使教师的自我成功感得以提升,从而提高教师动机水平成功期待,实现动力的内化。教师的内存潜力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指教师的尚未被激发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控制行为只有激发教师的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大的动力,使个人目标得以发展,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业成就激励。
    行业科学的“双因素”理论表明:对人的积极性有激励作用的因素是工作本身的价值、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能力得到承认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适用的。我国教师历来注重是对人才的培养,以桃李满天下为自己的最高荣誉、最大幸福。抓住教师这一职业特点,激发、引导和满足教师事业成就的需要,就一定成为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带来强大动力。
    其次,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感奋和凝聚作用,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社会心理学表明,社会群体成员都有归属心理,而教师的归属心理和自尊自重的心理更为强烈,教师的工作成绩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因此说教师的自我意识中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维护其自尊心可以使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关怀激励,即重视教师素质的全面开发与提高,关心人的教育与培养、重视教师的发展,重视教师的心理体验,用真挚的感情去感化,影响教师。因为教育管理者面对的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巨大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所以,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尽可能少的用强制性手段,尽可能多地采用目标激励、情感疏导,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使教师忘我的工作。教师主动地、自觉自愿提高自身的素质,产生出出类拨萃的人才,这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且会产生出一种向周围社会环境辐射的功能,有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这种管理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基础上,认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能力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通过外在动务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使教师形成内在自律性,实现管理对象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觉完成既定目标和各项标准。
    四、教师情感管理模式运行条件
    1、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是模式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
    我国学校传统的行政控制已逐步暴露出其多方面的弊端,因此,学校管理必须在观念上打破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职责分明、责权利一致的管理机制。学校所有部门都必须把工作的出发点定在“教学第一”的基础上,一切为教学服务。建立起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等重视情感因素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观念应当是:具有为教职工谋取福利,解决后顾之忧的服务意识,使教师能安心从事教学工作。
    2、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模式高效运作的基础
    必须优化学校内部体制,精简机构,消肿化瘀,减员增效,其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调控转变,由“领导机关”向“服务机构”转变,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同时要优化和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造就一支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忠于职守、业务熟练、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甘当人梯精神的干部队伍。
    3、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模式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里包括要加强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具有吸取和处理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具有较强的学科纵向深入发展和横向交叉发展的能力,要具有操作现代化科技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同样是实施模式的根本保证。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他们反对等级森严,反对独断专行。因此,教育管理人员要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团结同志共同搞好工作;力戒官僚主义作风,同时,要精通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强烈的为教学服务的意识,能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