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质性经济学的价值

 IT-man 2006-08-15

  异质性是相关于个性化生产的,它对工业化的大规模同质化生产是一种“根本的冲击”

  如果评选当今最有价值的经济学空白地带的话,商人恐怕会投“异质性”一票。异质性是商业价值最高而经济学价值最低,反差最大的领域。

  异质性的商业价值在文化产业和个性化领域表现最为突出,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个性化即使在中国这样不算发达的国家,也已形成规模。分析数据显示,至2006年止,定制手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万台,将占据20%的市场份额;使用音乐等个性化彩铃的手机用户占10%。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如果问一个经济学家异质性或个性化的问题,他恐怕会耸耸肩膀说,那是属于哲学家或文学家的事情。这显然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经济学家怎么能逃避跟财富有关的事情呢?诚实的经济学家也许会说,主流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效用,就是用来处理同质化的;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无法在主流范围内处理这类问题。

  而另外一个被长期掩盖的事实是:经济学家中凡是能处理异质性问题的,早已被打入了另册或非主流。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学的尼采—异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巴塔耶。鉴于异质性的实践价值,它在GDP比重中将超过四分之一,我建议经济学界出于良心,为巴塔耶平反。

  互联网与IT业在总结异质性实践规律方面应带个头,因为以异质性为核心特点的经济(如Web2.0及其后继演变)很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  

  相关于异质性的哲学:异质学认识论

  巴塔耶在“相关于异质性的哲学”中,首先提出与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同的前提。他指出:“‘异质学’是关于完全另类的科学。”在“异质学认识论”中,他更是连“科学”这个提法都去掉了,说异质学(heterology)不是指“关于异质性的科学”,“因为科学知识原则上只能适用于同质性,异质学首先对立于世界的任何一种同质性表征,也就是说,对立于一切哲学体系。”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前提,是现代主义的科学主义;而异质经济学的哲学前提,含有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的成分。异质经济学在其哲学前提上,旨在扬弃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这是产生二者不兼容现象的根本原因。

  异质经济学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反思主流经济学背后的理性主义的过程中,在哲学上首先成熟的。在现代思想中异质性的证明有三个思想来源。第一个思想来源是柏格森的生命主义,它是对理性主义的第一个基于异质性的拨乱反正。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用“绵延”这个概念,第一次把异质性提高到本体高度。在他看来,世界的本原不是一,而是多;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多样性的统一,即创新、创造。第二个思想来源是德勒兹,他的理论重心全在异质性问题上,差异是德勒兹理论的中心词。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差异概念的两个方面的发挥,一是虚拟性,二是块茎(即分布式联接),与互联网根本规律完全暗合。他在《柏格森的差异观念》中指出:“绵延,不可分化的东西,并不是确实不可分化的东西,而是在分化自身的过程中发生性质变化的东西,而发生这种性质变化的东西界定了虚拟性或主体。”他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块茎”,哲学界都认为十分古怪;而在我看来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与TCP/IP最接近的概念,一是强调分布式,二是强调联接。第三个思想来源是德里达,他将柏格森的绵延,发展为另一个生造的词“延异”(différance),同样是在本原层面,论证异质性的根据。在德里达看来,延异就是“产生差异的差异”;他也把文字称为延异,认为延异不能用同质化的货币表现,而是一种异质性的语言现象。这是他独特的贡献。

  异质的社会存在

  巴塔耶指出:“异质性,这个特殊的词语表示它相关于那些不可同化的要素;这种不可能性对社会同化过程产生一种根本的冲击,对科学的同化过程亦然。”意思相当于说,异质性是相关于个性化生产的,它对工业化的大规模同质化生产是一种“根本的冲击”,经济学作为“科学”受工业生产方式之蔽,也只能以同质性为边界思考问题。实际上,我认为“效用”概念本身,就是经济学“趋炎附势”的结果:它客观上无非是在给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预先造势,而排挤定制生产这个“不得烟抽”的小兄弟。没想到定制生产这位兄弟现在长大了,经济学没有房子给他住了。

  巴塔耶冷静地指出:“异质要素的现实性与同质要素的现实性并不属于同一秩序。”基于效用这个同质化起点的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与异质经济学在同一个空间内对话。但这不意味着异质性的现实性弱于同质性,比如,不意味着个性化经济不现实而只有批量化经济现实。

  更难能可贵的是,巴塔耶在“异质的社会存在”中,准确预见到基于异质性的经济的几个主要趋势,这些趋势基本已经被实践验证。

  1、异质性经济具有自我实现特征。巴塔耶认为“异质世界大体上是由神圣世界构成的”,异质事物“从同质的日常世界分离出来”。

  2、异质性经济具有“非生产性”精神特征。精神生产就是这种“非生产性”事物的典型。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之前,木子美、芙蓉姐姐和超女注定被当做不会“挣工分”的“废物”;到柏林听一场交响乐注定是“高级的先验价值”的超前消费。

  3、异质性经济具有情感反应特征。经济人理性是不讲情感反应的,巴塔耶却准确预见到,“依存于个人的异质要素能激发不同强度的情感反应”;“可以推论,一切情感反应的客体也一定是异质的(但不一定是普遍的,至少在相对于主体的情形下是这样)”。经济学对情感缺乏合适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由于效用这个概念一开始就排斥了异质性分析的可能。由此,更可见卡尼曼《回到边沁》一文是多么正中要害:从马歇尔的同质化效用,回到边沁的异质性价值,是一个商业价值连城的命题。巴塔耶漂亮地指出,“在异质现实性中,负载着情感价值的符号与基本要素(按:如货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流经济学无法从逻辑上得出这种符合实际的判断,从而解释不了“有钱不快乐”的现象。

  4、异质性经济具有高峰体验特征。巴塔耶说:“暴力,过度,精神错乱,疯狂,在不同程度上就是异质要素的特征。”作为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经常胡言乱语,这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完整准确”理解巴塔耶,他想说的实际是高峰体验,即“酷”的感觉。把“暴力,过度,精神错乱,疯狂”套用在网络游戏上,人们就可以知道网民从异质性经济中想得到的是什么了。这不是不正常,而是很正常。

  巴塔耶作为思想导师,身后有福柯、德里达和鲍德里亚这样显赫的大师级的继承者,可以说照亮了当代法国思想的半边天空;然而作为经济学家的一面,由于经济学界敌意的忽视,从来不为人所知。巴塔耶把自己创立的学说,命名为“普遍经济学”。认为异质性是普遍的,而同质性(经济人)是有限的,从而只是普遍中的一个特例。这无异于在说:工业化大规模批量生产只是特例,个别地响应客户才是更深层的普遍规律。他骄傲地宣称:“从有限经济学到普遍经济学的观点变化,实际上完成了某种哥白尼式的变革:思想的逆转,伦理的逆转。”

  尼采的价值已得到举世公认,巴塔耶还远吗?让飘向异质经济的美元来说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