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同和能有其幸,是接替父业,继父述志。 大清王朝,历时267年,共举行会试,112次,录取状元114名。在这一百多号状元中,入阁拜相,官至大学士,并荣膺太傅太保头衔的仅三人;而作为状元出身的汉族大臣得以位列枢垣、权参机要的也只三人,翁同和便是其中之一。 翁同和之父翁心存,字二铭,道光七年进士。道光十七年后天,入值上书房,前后长达30多年,先后授读的有恭亲王奕訢、惇亲王奕宗、醇亲王奕譞、惠亲王绵愉、钟郡王、孚郡王等,还指导咸丰皇帝读唐诗,倍受道光、咸丰两帝的宠眷和诸亲王的青睐。 翁存心在朝地位显赫,与皇族诸王特殊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其他大臣的密切交往,对于日后翁同和从政有着重大影响。 基于此,翁同和的官场步履可谓是一帆风顺。状元及第的第三年,被任命为陕西学政。他因水土不服,脚趾化脓为由奏请开缺。咸丰念翁存心无一子在身边,便恩准回京。这期间翁同和先后担任了詹事府詹事、中允,光绪四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五年二月任刑部右侍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是由翁同和发现诸多疑窦,并提出重审。为此安翁同和两次向慈禧陈奏后,才使杨乃武、葛毕氏的为白之冤得以平反。五年五月,任工部尚书。1881年底(光绪七年),因承办大差“悉臻妥协,勤慎周详”,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同年,翁同和又被任兼管国子监事务大臣。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愿作亡国之君,翁同和也沉痛检讨自己,“奉职无状”。 刚毅、荣禄、怀塔布等,抱定“祖宗成法不可变”,接连上书慈禧,弹劫翁同和“结党私政”“揽权误国”,攻击维新运动。后慈禧下令撤去翁同和毓庆宫授读。变法后第五天,慈禧又迫使光绪下诏贬黜翁同和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将其革职,永不叙用。翁同和开缺,对光绪是一个沉重打击,“同和去,皇帝股肱顿失”。 翁同和临终前咏诗一首: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自撰挽联一副: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予知免夫” 翁同和死后,流亡在瑞典的康有为异常悲痛,作诗十四章,其中一章为: 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 密勿谋帷幄,艰难救国民; 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光绪死,慈禧死,三岁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时,为翁同和平反“翁同和著加恩开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翁同和还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尤其擅书,名于当时,有“乾嘉后第一人”之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