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密搭乘北京至乌鲁木齐的特快列车抵达老‘乌’!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筑建新城,命名“迪化”。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 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3年11月20日政务院批准迪化市更名为乌鲁木齐市。 1954年2月1日正式更名--乌鲁木齐--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老‘乌’的火车站其建筑风格很是漂亮,广场也是一个大字。。。
您如果想‘体验’一下伊斯兰文化去二道桥就对了。。。
![]() 这儿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兜售着来自新疆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生活用品,
吃、穿、用、玩,货品应有尽有。贵的有地毯,要价上万元,便宜的如碗筷锅勺,只需几角钱。。
![]() 维吾尔族绣花小帽、和田地毯、英吉沙小刀、华美绚丽的艾德莱斯绸最为丰富,
还有图案各异的土耳其毛质地毯、巴基斯坦铜制工艺品、俄罗斯的军工制品等让人倾心, 来自中亚、南亚及阿拉伯国家的铜器、布料、衣饰等让人为之眼花。。。 铁瓦尔提是由南疆来这儿卖刀的小伙子,与其聊天中得知他今年才23岁, 却跑过许多地方,还在阿里呆过一年多。他还提醒俺在---二道桥~一定要提防小偷, 呵呵~~果不其然,话音刚落几分钟,俺就见到有几个‘衣冠楚楚’的维族神偷手中拿着把大钳子正在忙乎着。。。 当时俺正好抓拍到铁瓦尔提:1: 吃惊的表情。。。 筒子们来这一定要当心哦!!!!!!!!!! 这儿也不大,方圆只有几公里,其建筑物都不高,但巷道纵横,错落有致,这与新疆南部喀什古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俺很是欢喜于小巷中溜达。。
于小巷中溜达。。。
溜达。。。 日间的二道桥,大巴扎商家为了招引客人,还专门请来乐手与舞者就地笙歌好不热闹,商贩的叫卖之声也格外响亮。。。
乐手与舞者就地笙歌好不热闹。。。
![]() 老‘乌’的汉化程度很大,在维族聚居地---二道桥,才能感觉到那浓郁的少数民族的气息。
街边烤着羊肉串的维族小伙子忙乎个不停,您记得一定要吃羊肉串, 这里的羊肉串非常有特色,肉块硕大,肉质绵嫩,每一串的中间都有一大块肥油, 所以吃到嘴里却油而不腻,鲜而不膻,遗憾的是俺自己的胃太小加上怕‘胆固醇’, 一次只能吃两串,当时已经觉得很饱了,可是过后又觉得没吃够,喳舌间还有余味聊绕。。。
中午时分,见到饭馆门口架着大锅的---[抓饭],小师傅捣腾着锅子里的东东~~香气四溢,
俺的肚子也咕咕开响了叫上一大盘~~朵颐之,外加一碗店家自做的酸奶。。。
俺站在那里看他的操作:先是将那小锅的抓饭倒进一个大铁锅里,
然后捏一小撮安息茴香(孜然)放入锅里,用一把大锅铲上下翻动着埋在锅底的羊肉块和米饭, 在盛给了食客时,还在碗里放了几瓣煮熟的大蒜。 灶台是敞开式的,半米多高,完全可以看到师傅的操作,甚至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这种抓饭的制作方法。 而且灶台上很干净、整齐,一点也不零乱,没有一丝灰尘的存在,真可谓是难得!!! 在俺端着香喷喷的抓饭,坐在长桌前慢慢享用时, 店老板的一对儿女很是可爱地以好似有点生奇的样子望着俺,看着俺这汉人吃着维族的食物。。 老‘乌’的饮食丰富而独特,西域风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
美食的浓缩地,街上各类买卖兴隆,也是来自各地游客品味民族饮食文化的必到之处。 吃遍老‘乌’无敌手。。。
吃遍老‘乌’无敌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