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肺养气功

 大道无xing 2010-05-14

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呼吸停止,意味你的生命结束了........保养好你的肺,是延长生命的首要之重.......

现在向朋友们推荐一个运动方法,试一下,很好的。

 

       益气养肺功

  功前准备

  第一式 干浴迎香

  第二式 单臂擎天

  第三式 回头望月

  第四式 轻舟平渡

  第五式 拙童洗衣

  第六式 旋转天柱

  第七式 手挥琵琶

  第八式 鸿雁飞空

  收势

  益气养肺功是提高肺功能和防治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力。多年来的临观察和社会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是:意守商阳、绵绵若存、腹式长息、轻吸重呼、循经作势、旋臂转颈、循经取穴、以指代针、指趾并重、腰背兼修。该功法结构严谨、连贯圆活、动作简单、新颖大方、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和慢性病患者的欢迎和喜爱。

  一、益气养肺功的疗效简介

  “益气养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对100例感冒患者及87例慢性气管炎患者和85例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观察,证明有显著的医疗效果。

  感冒患者体温在38℃以下,不用药,仅练功,一般3~5日即可痊愈。

  慢性气管炎患者,练功半年,总有效率达98.5%,其中属于显著效果者达87%。如果从夏天开始练功,其疗效更佳。

  肺气肿患者,练功半年后,有效率达92.6%,其中属于显著效果者达85.3%。

  二、益气养肺功的特点

  1.意守商阳 绵绵若存

  练习“益气养肺功”要求意守商阳。商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脉穴位,所出为井,位于食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意守时要注意火候适度,意守强度过小,杂念往往会随时滋生,不便全神练功,疗效也会受到影响;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有可能产生紧张不适之感或者出现偏差,所以练功者的意守一定要“绵绵若存,似守非守”。随着功夫的提高,大脑排除杂念的能力增强,即使是置身于繁华闹市、车马喧闹的环境之中练功,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这种功夫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一味追求而来的。

  2.腹式长息 轻吸重呼

  一吸一呼为一息。练习“益气养肺功”时要求腹式长息。因为这种呼吸导引方式可使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的范围增大,促使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系统之功能;可以使横膈肌得到锻炼,从而使力量增强。同时这种呼吸方式用力最省,功效最高,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最佳呼吸方式。

  练习“益气养肺功”还要求轻吸重呼,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吸气要做到细、匀、缓、长,不能过猛、过快,否则会给肺脏增加负担。所谓重呼,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呼气要做到宽、迅、多、深,不能过缓、过细,这样有助于肺泡内的浊气排出。

  3.循经作势 旋臂转颈

  姿势千变万化,动作多种多样,为了畅通手太阴肺经脉和手阳明大肠经脉,在“益气养肺功”中特别强调两臂旋转缠绕,即所谓“逢动必旋、逢作必绕”,而且在放松和可能的情况下旋转幅度越大越好。

  根据经络的阴阳关系,手太阴肺经脉与手阳明大肠经脉相表里,而手阳明大肠经脉与诸阳经脉相会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刺激大椎穴有益于退热止疟,防治感冒、发热,疟疾,可以宣肺平喘,防治咳嗽、白血球减少、脑发育不全,尚可以宁神豁痰,防治癫痫病、精神病等。故“益气养肺功”除了强调两臂大幅度的旋转缠绕外,还强调头颈部的左旋右转。

  4.循经取穴 以指代针

  主要循手太阴肺经脉和手阳明大肠经脉选取穴位,以指代针,自我按摩。如“干浴迎香”势沿鼻翼两侧上下摩运,“轻舟平渡”、“拙童洗衣”两势中少商与商阳相接和相捏互压等就是典型动作。循经取穴,以指代针的关键是找准穴位,按摩之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瘦人宜轻,胖人宜重,病轻者宜轻,病重者宜重。

  5.指趾并重 腰背兼修

  练习“益气养肺功”时,肘、腕、指、膝、踝、趾等小肌肉群和小关节的活动较多,如伸肘、屈肘、绕肘、切腕、抖腕、坐腕、提腕、舒指、捏指以及膝、踝关节的屈与伸,脚趾的跷与绷,脚跟的提起与落下和五趾抓地等,统称为指趾并重,它有助于畅通足少阴肾经等。此外,“益气养肺功”还强调腰背的旋转和屈伸,如“拙童洗衣”、“干浴迎香”,“旋转天柱”等就是这类动作。它有助于畅通督脉,而督脉贯脊属肾,故有固肾健腰、补益肾气和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

  “指趾并重、腰背兼修”的特点是防治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之,“益气养肺功”的动作特点(不包括意念和呼吸特点)是:手眼身步万勿分,拔顶垂肩方显神,强调转头并转体,节奏徐缓似行云。

  三、益气养肺功功法

  功前准备:

  并步站立,周身放松,气定神敛,思想集中,怡然自得,准备练功(图1)。

  默念练功口诀:

  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

  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燕飘云霄。

  第一式 干浴迎香

  预备势:

  并步站立,两手拇指微屈,其他四指轻握,中冲轻点宫,用拇指背压在迎香穴上(图2)。

  动作:

  第一个8拍:

  (1)随着吸气,提肛调裆;两拇指背同时从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沿鼻梁两侧向上按摩,经鼻通(奇穴,位于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达睛明(闭目,在目内眦角上0.1寸处)(图3)。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两拇指背沿原路向下摩运到迎香。

  (3)、(5)、(7)同(1);(4)、(6)、(8)同(2)。

  第二个8拍:

  (1)随着吸气,提肛调裆,左拇指背按压迎香穴;同时尽量向左转体使左鼻孔闭塞,用右鼻孔吸气(图4)。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左拇指背放松;同时身体向右转正,用两个鼻孔呼气。

  (3)随着吸气,提肛调裆;右拇指背按压迎香穴;同时尽量向右转体使右鼻孔闭塞,用左鼻孔吸气。

  (4)随着呼气,松腹松肛;右拇指背放松,同时身体向左转正,用两个鼻孔呼气。

  (5)同(1),(6)同(2),(7)同(3),(8)同(4)。

  练功次数:

  做2~4个8拍,最后一个8拍的第八拍,两掌收在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对(两掌之间的距离和两掌与腹部的距离均约10cm);眼平视前方(图5)。

  要点:

  1.采用深长的腹式呼吸,并要求轻吸重呼;向上摩运吸气时,上体微后仰;向下摩运呼气时,上体微前倾。

  2.左右转体幅度不宜大,身体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倾右斜。

  3.意守商阳(属手阳明大肠经穴,食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

  第二式 单臂擎天

  动作:

  (1)随着吸气,提肛调裆;重心移到右脚,右腿半蹲,左脚向左后方撤一步,同时身体稍向左转,不超过45°,左腿屈膝半蹲,重心移到左脚,右腿伸直,右脚尖跷起;同时左掌心提至胸前,右掌基本不动;眼看左掌(图6)。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舒胸展体,左腿伸直,右脚稍向里回撤半步,右腿伸直,右腿尖点地呈右高虚步;同时两掌翻掌,左掌上托,左臂自然伸直,掌心朝上,掌指朝右,右掌下按于右胯旁,掌心朝下,掌指朝前;眼向右平视(图7)。

  (3)随着吸气,提肛调裆;左腿屈膝下蹲,重心下沉,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呈右弓步,同时左掌向左前方下按于左胯旁,左臂自然伸直,掌心朝下,右掌稍外展,右臂亦自然伸直;眼转视前方(图8)。

  (4)随着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由屈逐渐伸直;同时两掌抄于小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对,两掌之间距离和掌与小腹之间距离均约10cm;眼向前平视(图9)。

  (5)—(8)同(1)—(4);惟右脚向右后方撤步做动作。

  练功次数:

  做两个8拍。

  要点:

  1.动作要连贯,上下肢要协调一致。

  2.转头要充分,使大椎穴有酸胀感。

  3.做第二拍和第六拍动作时,要求转头要充分,舒胸沉肩,两臂均成弧形,仿佛单手托天一般。

  4.意在商阳。

  第三式 回头望月

  动作:

  (1)随着吸气,提肛调裆;重心移至右脚,右腿屈膝,左脚向左开步,略宽于肩,随之两腿伸直,重心移到两脚之间;同时两臂内旋,两掌分别向左右反臂托掌与肩平,两臂伸直,掌心朝后上方;眼看左掌(图10)。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两脚不动,两臂外旋,两掌向上向前画弧交叉于胸前,左掌在里,两掌心朝里(掌离胸约30cm);眼转视两掌(图11)。

  (3)随着吸气,两脚不动,提肛调裆;头尽量向左转;同时左臂内旋使左拇指和食指呈八字,其他三指屈于掌心中,中冲点劳宫,掌心朝外,稍用力向右前方顶劲,右掌不动;眼向左后方平视(图12)。

  (4)随着呼气,松腹松肛;重心移到右脚,右膝半蹲,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由屈逐渐伸直;同时右掌翻掌使掌心朝下,左掌五指自然伸直,分别下按于体侧成并步站立;眼平视前方(图13)。

  (5)—(8)同(1)—(4),惟右脚向右开步做动作,做第二拍时,右掌在里呈八字掌;第三拍时,头向右转;第八拍右脚向左脚并拢。

  练功次数:

  做两个8拍。

  要点:

  1.做第一拍反臂托掌时,要拔顶垂肩,拇指和食指稍用力,其他部位放松。

  2.做第二拍时,要沉肩垂肘,上体正直,大拇指和食指放松。

  3.做第三拍“回头望月”时转头幅度宜大,拔顶垂肩,转头不转体,左八字掌要向右前方推顶。

  4.做第四拍时尽量松静。

  5.意守商阳。

  第四式 轻舟平渡

  动作:

  (1)随着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微左转(不超过45°),两掌半握拳,中冲点劳宫,拇指和食指的少商和商阳相接,经腹前上提至胸前,掌心朝下(图14)。

  动作不停,重心移到右脚,右腿半蹲,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腿伸直脚跟着地呈左虚步,两手上提至肩前;眼平视前方(图15)。

  (2)随着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少商和商阳用力相捏后两拳变掌,稍向上、向左前下方画弧推按,臂伸直,掌心朝下,眼随手环视(图16)。

  (3)随着吸气,提肛调裆;两手轻握拳,少商和商阳相接,继续向上画弧经腹前上提至胸前,继而少商和商阳用力相捏后变掌,掌心朝前下方,重心移到右脚,左腿伸直,左脚尖跷起(呈摇橹状);眼兼视两掌(图17)。

  (4)同(2),(5)同(3),(6)同(2),(7)同(3)。

  (5)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身体转正,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由屈逐渐伸直;同时两掌继续画弧经身前落于体侧呈并步站立;眼平视前方(图18)。

  练功次数:

  做2~4个8拍,第二个8拍同第一个8拍,惟右脚向右前方上步做动作;第三个8拍同第一个8拍;第四个8拍同第二个8拍。

  要点:

  1.第一拍两掌轻握拳上提时,要拔顶垂肩,呈虚步时要松腰敛臀,上体正直,虚实分明。

  2.第二拍两掌稍向上、向前、向下推按时,上体勿前倾,要松腰沉髋,以身带动手臂。

  3.第三拍呈摇橹状时,动作要连贯,绵绵不断。

  4.第八拍左脚向右脚并步时,要上下肢协调一致,气沉丹田。

  5.意在商阳穴。

验方

赤芍15g 白芍15g 当归9g 丹参9g 黄荆子9g 胡颓叶12g 细辛4.5g 辛夷4.5g 生甘草6g

主治 支气管哮喘

按: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川芎平喘合剂中以川芎,丹参,赤芍白芍当归活血化瘀行气,改善微循环,拮抗血小板聚集,可抑制哮喘有关介质的释放,降低血粘度,并能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肺循环阻力,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川芎,丹参还能促进动脉壁PGI2物质生成,扩张微血管,组织器官供血状况,方中辛夷细辛有宣肺通窍,祛风止咳之效,胡颓叶、黄荆子有敛肺宽胸,解痉平喘之功,这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期症状,也是针对病因病理进行治疗。苍术10g 川厚朴10g 陈皮10g 姜半夏10g 炙甘草10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等病表现为肺系痰咳嗽湿阻的病症。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留聚,湿胜生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出入,肺失宣肃则引起咳嗽。邵师用健脾燥湿法治疗此类咳嗽,健脾以宣肺,即“培土生金”之意,燥湿以化痰浊,是标本兼顾之治。全方以平胃散合二陈汤为基础,苍术燥湿健脾为君,配以理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川厚朴、陈皮、姜半夏为佐。临诊时兼气急加麻黄,苏子,痰多壅盛加南星,杏仁,胸闷加枳壳瓜蒌百部12g 黄芩18g 丹参12g

主治 耐药性开放性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按:肺结核病治疗以往大多从“阴虚”着手,但单纯以养阴为治的抗痨效果并不理想,邵师认为肺结核病的阴虚是由于“火旺”津液消耗之故。只有用清肺泻火的方法才能去除病根。但是肺结核的病理改变以浸润、纤维增殖和干酪样坏死为主,常引起病灶周围淋巴血管中断,药物不易进入,邵老拟方芩部丹,方中黄芩百部清肺泻火,丹参行瘀生血,使抗结核的疗效更为确切。临床如遇有兼症多的,则以本方汤剂加味治疗。如兼有咯血加茜草根、生侧柏叶、仙鹤草,痰多色黄或具臭味者加鹿含草、鱼腥草、夏枯草、连翘,盗汗者加五味子、糯稻根,自汗不止加黄芪防风,咳嗽加紫菀,姜半夏,海浮石或车前子。当归9g 复盆子12g 胡桃肉9g 甘草6g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缓解期

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久病及肾,咳逆上气,并伴有肾虚的见症,此时患者肺功能下降,出现阻塞性肺气肿的症状,邵老以补肾纳气法治疗。方中补骨脂,吐丝子,杜仲,川续断,熟地,覆盆子,胡桃肉均为补肾纳气药,当归活血祛瘀,而补骨脂则是一味攻补兼治之药,它既是一味补肾纳气之药,还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证实,用补肾法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膈肌波动幅度,尤其是小气道的功能恢复,防止肺气肿的发展。竹茹9g 葶苈子9g 细辛3g 五茄皮9g 云茯苓9g 陈葫芦18g 白术9g 米仁根18g 黄荆子12g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中医辨证为阳虚型。

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常因感冒而使病情加重,经常出现肺气不宣,脾阳不振,肾阳亏损等阳虚痰饮之症。本方中熟附块温肾纳气,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黄荆子,细辛温肺祛风,姜竹茹,葶苈子,五茄皮,陈葫芦,米仁根祛除痰饮,肺脾肾同治,使患者咳、喘、痰、饮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桑椹子12g 桑寄生12g 五味子4.5g 黄精12g 补骨脂12g 平地木12g 功劳叶12g 鹅管石12g 老苏梗9g 防己9g 昆布9g

主治 久咳久喘,兼有气阴二虚症状者

按:此方中桑白皮清肺泻热,桑椹子,桑寄生,黄精,补骨脂,五味子,功劳叶,平地木为平补肝肾,鹅管石,老苏梗宽胸宣肺,昆布,防己逐痰利水。全方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具有攻补兼施之效。黄芪皮12g 车前草12g 胡颓叶12g 海蛤壳18g 款冬9g 黄芩9g

主治 阴虚痰热久治不愈兼有气阴二虚之症者,肺虚型哮喘。

按:此方特点是补肺与止咳平喘化痰药结合为一体。方中太子参益气清补,功似人参而力薄,配沙参、玄参,助其补益气阴之力,黄芪皮益气固表,车前草、海藻、海蛤壳利水化痰,胡颓叶、款冬润肺止咳,苍耳子抗过敏,地龙宣肺平喘。此方还常用于防治青少年肺虚型哮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