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基本理念

 3gzylon 2010-05-26
《道德经》的基本理念
[ 2006/12/2 10:01:00 | By: 杨波 ]
 
0


作者:杨 波
关键字:道的自身变化规律、无为而治、矛盾的相互转变、反对战争、军事思想、知足和寡欲、修身养性、外交关系等。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是对老子写道德经的最早记载,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将《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后人称之为《道德经》。其实,在这之前《道德经》名字一直叫《老子》。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抄本,《德经》位于《道经》之前,这是目前能看到的《道德经》最古老的版本。
    庄子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说,著《庄子》一书,道教奉为《南华经》,《南华经》与《道德经》并列为道教的两大经典。关于庄子及其著作,有待笔者另行与读者探讨,这是本文的题外话。以下笔者就自己的理解,阐述《道德经》的基本理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用“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提了出来。同时,与其他学说观点划清了界线。作为哲学范畴的“道”,是由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出来的。对于“道”,老子觉得非常深邃奥妙,是无法用语言确切地表述它。老子同时提出“有”和“无”的概念,指出“有”和“无”统一于“玄”。《说文解字》中解释“玄”是黑而有赤色。老子在这里,借用“玄”表达“有”和“无”是深奥的。老子认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即“道”是虚体的,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总根源、总动力,提出了万物是由“道”生成,从而否定神创造万物的观点。同时,也表明“道”是唯一的、绝对无二的。这是老子一元论宇宙观的体现。 在第十四章中,老子进一步揭示了“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就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即“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后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即天下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总的规律。人们认识事物不能脱离其本质及其规律,要深入事物的内部,靠内在的修养和省悟,才能领悟到“天道”,凭纯粹的经验是不行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正反两面。即“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揭示出了矛盾相互转变的相互关系,认为柔弱能战胜刚强,强势必弱,物极必反,提醒人们不要为事物表面所迷惑,最终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认为,战争往往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害。战争的原因,就是不知足和过分的欲望。因此他分析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以“道”治理天下,就可以避免战争的爆发。但是,老子同时在《道德经》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他指出用兵只要达到目的即可,达到目的后,也不要宣耀自己的武力,因为战争是违道之举。战争是生命为代价的,所以要以哀痛的心情参加战争,用丧礼的仪式对待战死的人,对于军事部属要用奇巧诡秘的办法进行。老子之所以
    这么讲,与当时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杀伐、战争频繁有关。
    针对当时诸侯并起,各方诸侯以下犯上都想代周而立,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的形势之中,智谋巧取之士奔走于诸侯之间,同时期许多学派“提出要用贤能之士治理天下”的主张。一时间引起老百姓的追逐欲、占有欲的紊乱情况。老子提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也,无为则无不治。”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理想国度的蓝图,即: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在他的观念中,统治者要处无为主事,行不言之教,并且与民要有很好的诚信。
    在物质生活上,他强调要“知足”和“寡欲”。他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矣。”他认为治国要用德,有德就是有道,德有攻不克,战不胜的力量。有了这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维持,达到根深蒂固,并且指出治国就象煎小鱼一样,政策要有一贯性,不能多变,多变势必扰民,应该以“以道莅天下”的自然无为理论去治理天下。他梦想,通过“无为而治”的理论,而达到“小国寡民”、“鸡犬不相闻”、“百姓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状态。
    老子主张修身养性。因为通过修身养性的途径,就能领会到“道”的奥妙。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要像水一样,要有适应形势的能力,有最沉静的心思,与人交往要热情,说话办事要讲信用,要合时宜,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他主张人们要有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观点,要懂得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要有自我反省能力。即:“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o”老子进一步阐明了自我修养的价值所在,强调入要自重、自爱,要贵生重已,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心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自我修养,不仅要合乎“道”还要讲究“德”,。有德才有道,他说:“善建者不拔,善苍者不脱,子孙以繁祀不辍。修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在这段话中,他批判了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进一步阐发了无为之理,提出修身、齐家、  睦邻、治国、平天下的标准。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诸侯邦国之间如何处理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牧,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o”在老子看来,国与国能与和平相处,关健在于大国,那种以大凌小、以强欺弱的霸权主义思想是要不得的。老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是与当时诸侯之间尔虞我诈、欺弱凌小、大国争霸、小国自保、诸侯割据有关。他强调大国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谦让态度,如果秉承骄盛之势,对别国颐指气使,天下就不可能获得太平。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关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这样的看法实不为过,因为他的邦交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借鉴的价值。
    《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言,却蕴涵了老子庞大的道学思想。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以外,在美学上,他提出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伦理上,他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激烈地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同时,他的学术主张,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医学、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以上是笔者读了《道德经》后,对其基本理念的个人总结。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著作;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百科全书;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军事著作,这也是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后得出的结论。但是,读《道德经》,除了要全面深切地理解他全部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一些积极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这也是笔者著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
                                      (写于2006年6月3日)

 
 
发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