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重庆市渝中区委课题组
来源: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年第1期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资料显示,重庆全市人口3000余万,市区(主城区)流动人口就达300多万,其中,每年在渝中区进城务工的农民多达十几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子女家庭教育严重地被忽视,严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并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消除农民工子女内心的不安,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发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在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定向导航、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直辖市,并批准设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这一伟大愿景下,解决好城乡间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对于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渝中、统筹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为此,民进渝中区委课题组研究抽样选择了渝中区所辖4所中小学校(公办中小学),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座谈法与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包括1300多位农民工家庭子女、660位农民工家长以及相关学校领导、教师在内的人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力图在分析渝中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找到一条解决其家庭教育问题的可行之路。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环境较差,学习条件缺乏
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调研数据表明,在渝中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年龄段为小学6-12岁,中学为12-16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其家庭教育环境却并不乐观。收入低决定了其居住条件较差。进城务工人员中有85%的人已进城1年以上,而且有35%的人来渝时间已有3-5年,但是收入水平仍不高,加上其支出项目多,常常入不敷出。其中,仅有3%的农民工家庭购买了房屋,而97%的家庭仍是租房或借住在亲戚朋友家。设施不完善,条件非常差。访谈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家庭多数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极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围人口复杂,环境脏乱,根本不具备子女学习所应具备的环境与条件(如朝天门地区)。
(二)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能力欠缺
问卷调查显示,渝中区农民工83%是中青年,其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53%)与初中(47%)为主,而且部分人是小学或初中未毕业。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学,多数进城务工家庭中的教养行为还是以专制型、“棍棒教育”为主。如问到“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你的态度”时,75%的家长表示是“大人做主”,仅有20%的家长表示“会与孩子商量”,当问到“如果你的孩子撒谎,你和爱人对孩子撒谎的态度”时,90%的家长回答“打骂或严厉批评教育”,在回答“你和爱人打骂孩子吗”时,2%的家长表示“经常打骂孩子”,88%的家长表示“偶尔打骂”,而只有10%的家长表示“不会打骂孩子”,如表1。

(三)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单一
从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民工家庭过于注重孩子成绩、分数高低、升学的概率。对孩子期望甚高,8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读到大学或以上程度,而“舒适、收入高、自由、名气好”的工作期待比例占近一半以上(如表2)。如在问到“你认为孩子的学习与劳动哪一个重要”时,89%的家长认为“学习更重要”,即使在节假日时,30%的家长也是安排孩子学习,只有少部分家长会让孩子自行安排或是出行探亲访友(如表3)。可见,家长单纯注重智力开发,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如思想道德、心理素养、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四)家教时间极少,家庭沟通缺失
从调查来看,进城农民工职业属低层次就业,主要有低技术工种如棒棒、清洁工、保姆、擦鞋工等(53%)、技术性打工(35%),经商或个体户,如经营一些小商品、理发店、副食店、菜摊等(12%)。家长起早摸黑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子女学习,从而与子女有所疏离。调查表明,许多家长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因而关系不甚融洽。在调查“你的孩子是否愿意告诉父母心里话”时,95%的家长回答“不愿意”,而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中,表示“愿意”的占34.3%,表示“不愿意”的占26.01%,而回答“偶尔愿意”的占39.69%。另外,在问到“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融洽”时,家长的选择依次是:融洽(3%),不融洽(2%),一般(95%),孩子的选择依次是:融洽(58.57%),不融洽(2.68%),一般(31.3%),比较冷漠(4.1%)(如表4)。
(五)与学校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
调查显示,学校与家长联系甚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沟通。一些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能否成才全靠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由此,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六)社会关注不够,支持资源缺乏
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各地区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政府及社会对其家庭教育关注的力度还不够。调查发现,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专门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资源依然较为缺乏。目前,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专项支持还未开展,农民工家长学校尚处空白状态;媒体很少有关注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节目;出版行业几乎看不到有关农民工家庭教育的书籍;等等。
二、对策建议
上述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重庆城乡社会的二元对立和两极分化,以及这种因城乡分割体系而设立的户籍制度;重要原因在于进城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的城市适应性慢、家长城市生活压力大以及综合素质较低等。
鉴于上述问题及原因,研究认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关心的“大事”。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失调现象,必须借助于家庭内外如政府、学校、社会、社区、媒体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构建“一心五极”进城农民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支持网络,恢复并提高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府行为,创造家庭教育有利条件
结合《重庆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规划》),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纳入“区总体规划”,营造重视、支持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首先,在户籍制度逐渐取消的基础上,加强政策保障力度。区政府应根据《劳动法》、市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等制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经济利益、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提高经济收入、保障农民工合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等政策,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家庭环境,这是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基础。其次,加快立法步伐,将“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列入法律程序中,进行专项立法。再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保障、家长主导、学校参与、专家指导、社区帮扶、媒体引导的农民工家庭教育支持机制,其中政府要号召媒体引导城市家庭与子女对农民工家庭及子女有正确认识,营造愉悦平等的氛围。最后,开展课题研究,区政府将“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纳入发展规划中,依托方方面面的专家来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
(二)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区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多种力量开办多类型的针对进城农民工人员的家长学校,如在中小学、幼儿园、社区、甚至机关里等开办“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首先,确定教学时间,如在学校的话,可定为开学前一周与学期结束前一周为家长学习时间。其次,组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志愿者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例、文件;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引导家长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特点,指导家长有针对性、注重实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民主、平等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的同时,注意向孩子学习;引导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自身美好的言行影响孩子。再次,树立家庭教育的先进典型,鼓励农民工中优秀家长代表通过经验交流报告会引导其他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最后,逐步建立和健全对“农民工家长学校”的质量评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以及相关负责人问责制度等,保障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实效。
(三)密切家校合作,形成科学长效协调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要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并对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再次,学校也应该有适当的制约制度,每学期都设置农民工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吸引家长参与。最后,创新互动方式,如通过短信沟通等。家长与学校都应主动积极地互动,形成科学长效协调的沟通机制。
(四)引入社区帮扶,丰富家庭教育支持资源
社区在农民工家庭教育中也应当担负起重要的支持与帮扶角色。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首先,要建立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建立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各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涵盖家庭团体式心理训练、社区少儿发展导航、儿童心理咨询“夜门诊”等特色项目,不断拓展新的服务内容的工作模式,打造适应农民工家庭的社区家庭教育组织网络。其次,由社区居委员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对所辖地区的农民工家长进行培训,有效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文明素质。再次,社区组织与学校及民间帮扶救助机构、教育咨询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它们为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有关咨询,同时,有针对性地创新家庭教育帮扶模式。如专门改善亲子关系模式、专门提高教育方式模式、专门纠正教育观念模式等。最后,由社区组织,社区内家庭自愿参与,开展城乡家庭结对帮扶。选出家庭文化较好、乐于帮助的城市家庭,与一户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结对子,相互交流、学习。
(五)开拓媒体资源,形成家庭教育良好氛围
针对当前媒体资源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作用较弱的情况,首先,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资源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其次,在电视台“关注农民工”的节目中,以专题形式播出诸如“农民工子女家教讲座”、“农民工子女家教话题”、“名人教子”等栏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部分农民工家庭一起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再次,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公共报刊栏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
(六)改善家教方式 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农民工家长通过各种支持平台接受了家庭教育知识、理念与技能后,首先,要明确与子女经常沟通的重要性,使子女能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渐渐融洽与子女的关系。其次,学会平等对待子女。再次,从自己的职业特点、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改善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自己学习的“小天地”,同时,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将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放在对孩子的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的培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