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转农”难填农村“空心化”

 龙眠渝漂族 2010-11-06
据报道,浙江义乌市近日出台规定,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可申请将非农户口重新转回农业户口,这吸引了很多生于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重跳“农门”。

  实际上,早在2005年,浙江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非转农”政策就已“破冰”,先后有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回到农村,其中不乏上海交大、浙大、复旦等名校毕业生;丽水市莲都区也推出了“非转农”政策。而河北、江西、安徽等省份,此前也出现了“农村户口”走俏的现象。

  在城乡差异的背景下,千军万马考大学跳出“农门”,当城里人,曾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而现在,不少生于农家的大中专毕业生却争先恐后要重归农村,这是观念转变还是民生变化?

  有人分析,大中专毕业生们之所以要重跳“农门”,原因有两点:

  一是“趋利”。在义乌等地,经济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快,农村土地不断升值,社会保障等福利接近甚至好于城市,与农村户口挂钩的经济利益可观(仅义乌,一个靠近市区的农村户口就意味着近百万元的利益),这对生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诱惑很大,这也是年初义乌市195名公务员将户籍从城市迁往农村的原因;

  二是“避重”。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工作不好找,房价高,生活成本高,且许多人并未享受到城里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当“新市民”还不如当“新知青”。

  而笔者以为,“避重”才是深层原因,这是社会新二元结构下,一部分人不得已的自我分流和救赎。有学者曾提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旧有的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新的二元结构又凸显——接近2亿的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农村失地者还未充分感受到城市化成果,并未融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从而产生新的矛盾。

  自然,与农民工进城,引发一些城市人对农民工“占用”公共资源不满一样,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回乡瓜分“胜利果实”,也引发村民不满。不过,就像农民工进城,以血汗劳动和低廉工资推动了城市发展甚至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一样,大学生还乡,则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注入城市文明,甚至会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破解新的二元结构——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有其积极因素。

  但也要看到,“非转农”现象目前主要还是出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的个别地区,并非全国现象。

  在全国多数地区,发轫于农村的改革开放30年后,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难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阻碍了农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城乡差距鸿沟不仅没有缩小,反倒日益扩大。于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挣钱,致使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空心化”现象严重。即便近年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绝大多数“农民工二代”也不愿回乡,更何况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了。

  所以,“非转农”现象,只是个别地区经济发达、旧有二元结构基本破解后的产物,有其特殊意义。其对于大多数地区,并不具备普适性,难以效仿。即使效仿,“非转农”也难以填上农村的“空心化”,最终只能是东施效颦。

  对多数地区来说,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破除旧有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实现“非转农”的前提,也是破解新的二元结构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