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 虽有智慧不如乘时势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8

【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於齐,管仲3、晏子4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5曰:‘吾子与子路6孰贤?’曾西蹵7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8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9如彼其卑10也:尔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11,百年而後崩12,犹未洽於天下。武王13、周公14继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15,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16、王子比干17、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18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19、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20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21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公孙丑问:“先生要是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可能复兴吗?”

孟子说:“你不愧是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子而已。有人询问过曾西:‘先生和子路相比谁更贤能?’曾西不安地说:‘他是我先辈所敬畏的人呀。’那人又问:‘那么先生与管仲相比谁更贤能?’曾西恼怒地说:‘你怎么拿我与管仲相比?管仲得到国君信赖,而象国君那样专权;主持政务,就象国君那样长久;功勋光明显赫,就象国君轻视他一样。你怎么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孟子接着又说:“管仲这人,连曾西都不愿和他相比,你以为我会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他的国君称霸,晏子辅佐他的国君显扬,管仲和晏子还不足以效法吗?”

孟子说:“以齐王这样的国君,能使其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若照您这样说,那弟子我就更加不明白了。凭周文王施政的规律,将近百岁而寿终,尚且未能把德政推行至天下;周武王、周公继承后,才广泛推行。现今您说称王天下是那样容易,那周文王也不足以效法了吗?”

孟子说:“对周文王我怎么比得上呢?从商汤王到武丁王,这中间出了六、七个贤明的君主,天下归服殷商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了就很难变动。武丁使诸侯来朝,就等于有了天下,就象运转于掌中一样。纣王距离武丁的时间不太久,商朝的功臣世家遗留下的风俗、美好风尚、仁政善教,当时还保存着;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贤能的人,互相帮助辅佐,所以商纣延续了很久才失去天下。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商朝的土地,没有一个人民不是商朝的臣民;然而周文王却凭藉着方圆百里的国土兴起,所以是很难的。

“齐国人有句俗话:‘虽然有智慧,不如乘着时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待时机。’当前的形势就容易称王天下,在夏、商、周三朝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方圆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样的国土,鸡鸣狗叫的声音能听到,而且可以达到四方的边境,而齐国有这样稠密众多的民众。国土不要再扩张了,民众不要再增多了,如果实行爱民政策以统一天下,那是没有谁能抵御的。况且贤明的君主没有出现,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久的了,民众憔悴于暴政,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饥不择食,干渴的人饮不择水。孔子说:‘规律的推行,比驿站邮亭传递上级政令的速度还要快。’现在这个时候,如果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好象被倒吊着的人得到解脱一样。所以效法古人的一半,功效必然会加倍,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说明】在这一章里,仍是对行为方式的讨论。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对话,借着管仲、晏子等人的事例,阐明了施行仁政而王天下的王道的优越性及施行仁政的机遇、条件和结果,指出了齐国在当时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施行仁政的可能性。周文王施行仁政百年而没有王天下,并不是仁政不能王天下,而是机遇、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原因,十三年后,武王一举克殷,并不能说武王强过文王,而是武王在文王施行仁政的基础上,才能一举而王天下。当时的齐国,国土资源与人力资源都比小邦周要强得多,而且经过数百年的诸侯混战,天下人民渴望有一能行王道爱民的君主出现,以能一统天下,给人民一个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所以孟子分析说,此时行仁政,则易如反掌也。若是统治者能痛改前非,行仁政而爱民,老百姓的高兴,就好象被倒吊着的人得到解脱一样。所以效法古人的一半,功效必然会加倍,那么王天下是有可能的。由此而可以看出,孟子的中心思想仍是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因为只有统治者爱民,人民也才能爱戴统治者。

——————————————————

【注释】1.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2.路:《汉书·杨雄传下》:“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这里用为比喻权位之意。

3.管仲:(?~公元前645年)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晏子:((?~公元前500年)中国春秋时齐国的思想家。字仲,谥平,亦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继其父晏弱任齐卿,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卒于景公四十八年。前后从政56年,声名显于诸侯。他主张修文德,轻鬼神。《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

5.曾西:曾参的儿子,字子西。

6.子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出身贫贱,少孔子九岁,为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者。

7.蹵:(cu促)这里用为不安,吃惊的样子之意。

8.艴:(fu弗)这里用为恼怒的样子之意。

9.烈:《书·盘庚上》:“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诗·小雅·黍苗》:“烈烈征师,召伯成之。”《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国语》:“君有烈名。”《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韩非子·忠孝》:“古之‘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这里用为光明,显赫之意。

10.卑:《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国语·晋语四》:“何以卑我?”晁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11.德:《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2.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书·顾命》:“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国语·周语下》:“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这里用为帝王去世之意。

13.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

14.周公:中国西周思想家。姓姬名旦。生卒年不可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及其子成王执政,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

15.汤、武丁:商代的贤君,还有太平、太戊、祖乙、盘庚等,一共是六个君主,故说“六七作”。

16.微子、微仲:商纣王的同母庶兄。

17.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18.鎡:(zi资)古代的锄头。亦作“鎡錤”。

19.夏后:夏代开国之主。公元前2100年,颛顼孙,姓如人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为有天下之号,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在位八年,后南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据传,禹治水,历十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劳苦功高而又最副盛名的国王。

20.置邮:古代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21.倒悬:头向下脚向上地悬挂着,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