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管理制度对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7

2、管理制度对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

【原文】挈1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2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3然帅群臣而首45之者,则举义志6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7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意乎身行,著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著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8,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译文】带领全国人民来追求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而不伤害任何人;做一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而取得天下,仁爱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很坚定地扶持心中的理想国,就象石头那样坚硬强固。之所以和那些有作为的人,是因为那些人是举荐最佳行为方式的读书人;之所以作为于颁布陈设于国家刑罚的人,就是举荐最佳行为方式的法度的人;君主之所以急速地帅领群臣而面对着道路的,就是要举荐最佳行为方式的意愿。象这样做,那么在下的仰慕上级就能以最佳行为方式来行为了,这样根基就安定了。根基安定而国家就能安定,国家安定而天下就能安定。孔子无立锥之地,但有诚心于最佳行为方式的志气和意向,用最佳行为方式来身体力行,并表现在言论中,在成就之时,就不能隐于天下,名声就会流传到后世。如今如果能让天下显赫的诸侯们,诚心于最佳行为方式的志气和意向,并把最佳行为方式的原则加入到法度和规章标准中,表现在政事上,反复强调重申并作为贵贱杀生的标准,使能继承始终如一,象这样做,那么他们的名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发扬光大,难道还不如日月雷霆那样显赫吗?所以说:以一个国家来平等最佳行为方式,过一天这个国家的名声就会显著,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商汤王以毫地,周武王以鄗地,都是百里方圆的地方,但却统一了天下,使诸侯们都成为臣属,凡是车马通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成就了最佳行为方式。这就叫做所谓的最佳行为方式树立起来就能称王。

【说明】本节是就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的原则进行探讨,领导人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于最佳行为方式,并在一定的法律规章和管理办法中表达一定的最佳行为方式的标准,并用这些来教化人民,人民也就会仰上而身体力行于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制度对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领导人、管理者制定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规章制度,那么最佳行为方式就是自己首先遵守这些制度,如果这些制度只是对人民百姓的种种约束,而对自己没有约束力,那么就等于是自己带头破坏这些制度。自己既然带头破坏了这些制度,怎么又能指望人民百姓都能遵守呢?!

——————————————————

【注释】1.挈:(qie切)《谷梁传·宣公十一年》:“挈国之辞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挈其妻子以奔曹。”这里用为带领之意。

2.擽:(lue掠)通“砾”。砾,石坚硬貌。这里用为坚硬之意。

3.极:通“亟”。《书·大诰》:“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墨子·杂守》:“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荀子·赋篇》:“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4.首:《易·比·上六》:“比之,无首,凶。”《书·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竃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王引之述闻:“引之谨案,首,当读为道。疏,通也,谓通陈列队伍之道也。”《荀子·宥坐》:“伊稽首,不其有来乎?”《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讼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司马贞索隐:“今检《会稽石刻》文,首字作道。”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5.乡:(xiang向)用作动词,通“向”。《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韩非子·十过》:“秦、韩为一以南鄕楚。”《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为面对着之意。

6.志:《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易·蒙·彖》:“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荀子·解蔽》:“志者,臧也。”《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说文》:“志,意也。”这里用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之意。

7.綦:通“基”。《荀子·仲尼》:“非綦文理也。”《荀子·宥坐》:“綦三年,而百姓往矣。”这里用为基本、基于之意。

8.白:《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诗·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这里用为显著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