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湿气重宜健脾

 伍新新 2011-02-21

生活当中,有人偶尔会水肿,有人平时痰很多,有人爱腹泻,有人舌苔厚腻。这些情况看似毫无关联,但是中医认为它们和“脾虚”、体内湿气偏重有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所谓运化水湿,是指脾在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脾可以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多余的水液,及时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旺盛,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反之,若脾失健运、脾气虚弱,不但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泄泻等。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所以,人们一旦出现“脾虚”的症状,应找中医大夫积极调理、补虚。常用的健脾祛湿中成药有四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等,一般每次服6—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下。
 
 
 
怎麽判断自己体内有湿又怎样除湿
 
        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由齿痕,舌苔黄中带腻——腻就是舌头上的液体感觉很粘的,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 “吃人饭不拉人屎”的多了。
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有
 
个很直观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
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
        所以煮法由讲究: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好了。
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天热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还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薏米赤小豆粥去除体内湿气

 

这是一篇恶心的文章,请有勇气和忍耐力的超强的人,继续往下看,不然请打道回府咯,但愿列位看官不是捂着鼻子看完的。不过看完你会获益非浅!

没办法,疾病就是这么恶心,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由齿痕,舌苔黄中带腻——腻就是舌头上的液体感觉很粘的,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吃人饭不拉人屎的多了。

 

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有个很直观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

 

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

 

所以煮法由讲究: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好了。

 

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天热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还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平时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

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曾有一个病人向我反映,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3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通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1、薏仁茶:早晚两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减肥!

2、解暑茶:将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温开水,做茶水饮料饮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3、瘦身汤:乌龙茶、干海带、薏苡仁适量。共研末,沸水冲泡饮用。有减肥之功效。

4、薏米粥: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5、绿豆薏米粥: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15克薏米洗净,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也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对于爱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时还是一种低卡又可消瘦的减肥食品。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 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中华偏方)

7、百合薏米粥: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红糖调匀,出锅即成。特点: 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 ,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8、钱草苡米粥:将金钱草30克 ,放人沙锅加水煎煮半小时滤渣留汁,放入意米100克煮成粥,加适量糖即成。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主治]肾结石,尿路结石。

9、山药苡米粥:[原料] 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 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疗效] 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

[注意事项]大便秘结者忌食

10、百合薏米粥治疗痛风: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须的热能需求,而且对痛风有直接治疗作用,并能改善其关节炎的症状,是痛风病人的理想主食。在临床治疗当中发现:在低嘌呤饮食的原则下,以百合薏米粥为主食对痛风患者十分有效。

[方法]将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分中、晚两次服完,连服,症状改善后仍须坚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风复发。

★★食用薏仁应该注意的事项★

1、因为薏仁会使身体冷虚,虚寒体制不适宜长期服用,所以怀孕妇女及正值经期的妇女应该避免食用。

2、薏仁所含的醣类黏性较高,所以吃太多可能会妨碍消化唷!

3、薏仁虽然有降低血脂及血糖的功用,但毕竟只是一种保健食品,不能当作药品。所以有高血脂症状的患者,还是要找医生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食用薏仁来治疗

养好脾脏才能身体内外都漂亮

皮肤不紧致,胸部不坚挺只是地心引力在作祟吗?成天缺乏运动,总待在办公室的你经常感到全身肌肉没劲儿、酸痛,这完全是工作环境不适导致的吗?腹胀、拉肚子,难道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提不起精神,趴在桌子一会儿,睡梦中游荡回来,口水浸湿一大片,果真是工作太劳累吗?其实这是你的脾在闹别扭了。

你的脾脏健康吗?测测就知道
做完这8道简单的测试题,你就能知道,你的脾脏是不是在“怠工”或者准备“罢工”了!
(1)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一觉醒来,你的口水总会让枕巾“湿”身。
(2)肚脐特别容易着凉,一着凉就拉稀。
(3)腹胀,肚子里面老有气,要排个气才舒服!真是有点尴尬……
(4)总是像吹了气似的,浑身上下都肿着!要不你就瘦得像个“柴火妞”。
(5)什么都没干也觉得累,全身没力气,哎,真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
(6)胃口不佳,吃什么都不香,根本就没有吃东西的欲望。
(7)正是亭亭玉立的年纪,但胸部却有点下垂,而且皮肤变松弛了。
(8)大便不成形,如厕后,便池老冲不干净。

如果以上回答有5条你会“点头”,那么你就要关心你的脾脏了,它正在“消极怠工”,跟你这个“领导”叫板呢,你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用工过度”了啊!
1、防止胸部下垂,脾脏也要负责
姣好的身材能够让女人信心百倍,好身材要什么样的条件呢?挺胸、圆臀、细腰,缺一不可。但是偏偏胸部有点下垂!虽然说年龄增长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诱因,但有些女人并不是到中年才开始乳房下垂,而是很年轻就开始了,特别是在生小孩母乳喂养以后。其实胸部下垂是因为脾主肌肉的功能弱化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要美,要自信,赶快养脾吧!做女人,自信“挺”好!
2、面膜失效?养脾养出紧致肌肤
20多岁的脸庞与身体,承载的却是30岁,甚至40岁的皮肤!皮肤看上去松松垮垮的,毛孔也粗大,还有痘痘,不管用什么大牌的紧致面膜,都徒劳无功!身边的人一直在猜测你的年龄,跟你一般大的,有叫你大姐的,有叫你阿姨的!天哪!有这么老吗?怎么回事呢?皮肤下垂,这也是脾的问题,肌肉的营养是靠脾消化和代谢粮食、水的精华而得到的。皮肤就像是肌肉的外衣,没有好的衣服架子,怎么能撑出好的衣服来呢?所以,养养脾,才能养出紧致肌肤来。
3、月月不痛,月月才轻松
“那个”来了,好痛,好难受,吃药太苦!打针对身体不好,而且会有依赖性。做女人真是麻烦!有什么办法能够把痛经这个“麻烦精”赶走就好了。中医里讲“脾主统血”, 女性来月经,血该往下流,这时候脾出问题了,就不往下流了,就会往上走。而且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症状,为什么?因为这样就会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腹部胀痛的痛经症状。只有脾的统摄功能调理好了,血液该往哪流就往哪流,女人才能月月轻松!
4、“环肥燕瘦”不可靠,不胖不瘦才最美丽
白领女性都追求瘦,一干人等,为了美,豁出去了。减肥啊减肥,结果减出了大肚腩、粗胳膊、大腿,比杨贵妃还杨贵妃了,悔不当初啊!白领还想太多,这也想,那也想,思虑比前人复杂多了,结果想成了“赵飞燕”,怎么吃都瘦,还一身毛病。“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一定伤脾,就显出瘦相,整个人就消瘦;如果脾湿太重的话就是虚胖。其实,不管是环肥还是燕瘦都不可靠,不胖不瘦才是最健康最美丽的。所以,好好吃粮食吧,还有,保持好心情很重要!
5、赶走寒邪,远离美丽杀手糖尿病
职业女性都有很多应酬,于公陪客户、领导,于私陪亲朋好友。常常在应酬中high吃high喝,一顿吃了两三顿的酒饭,下顿干脆不吃了。于是就形成了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喝酒过度的习惯。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也可能给职业女性精神上造成了困扰,又没有地方倾诉,全憋在肚子里。从生理到心理,所有的不规律、不开心都集在一起,就是寒邪。寒邪多了,人体自救功能就会调集“热”来对抗,从而造成中焦因寒而化热的现象。从中医讲,糖尿病就是中焦化热导致的,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样,你的皮肤就暗淡了,肌肉也松弛了,美丽离你越来越远……那么,还是疼惜一下我们的脾脏吧!

                            

        五招养成好“脾”气
中医养五脏六腑总结起来只有12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其实就是吃、住、行(运动)。养脾,这个12字方法也适合。这个12个字看似简单,你不一定做得到,不信就看看吧。
1、食补养脾,不吃贵的只吃对的
假如你的脾罢工了,你该怎么安抚它呢?用饮食“贿赂”吧!给它能够产生能量的食物吧!用饮食把它养起来,能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你可不能饿着它,可以给它吃各种各样的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你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把这些做得色香味俱全,饕餮之后,脾绝对不会再跟你发脾气了。
2、左三圈右三圈,运动健脾最健康!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运动是万能的方法!依靠适当的运动来帮助我们的“脾气”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忙人们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3、刺激脾经,两种手法任你挑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努力坚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4、食盐温脾,时尚又健康
这是一种时髦而健康的温脾方法,在中医上,盐分可调体内元气,并且有驱寒的作用。在厚厚的纱布袋内装上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或者你也可以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放在脐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养脾的作用。
5、让“脾气”随音乐舞动!
“脾在志为思”,思虑少了,脾才会舒服,脾舒服了,人也就轻松了。工作累了,生活乏了,你是否觉得了无生趣?放点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窝在沙发里、躺在床上,随意听着,这个时候疲劳是不是消失了?心情是不是舒畅了?音乐养身古已有之,或振奋,或安静,或细水长流,或热情似火,它能够放松身体细胞,促进脾胃功能。早餐前,你可以听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餐时,你可听舒缓、让人心胸开阔的音乐;晚餐,你就来一首轻松的轻音乐吧。当然,自主权在你的手里哦,只要让你的“脾气”随着音乐舞动就行了。

                  
Tips:养脾最忌讳的4件事儿
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脾的病机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水谷运化机能减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以及水液代谢失调等。脾气亏虚为脾的基本病理变化,但脾运湿而恶湿,脾虚则生湿,湿盛又易困脾,故脾虚湿盛为脾病的病理特点。
2.脾的基本病理变化:脾为太阴湿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阳气为之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故脾的病理变化以脾之阳气失调为主。
(1)脾阳(气)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几个方面。
①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又称脾气虚。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中气不足。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思虑太过,或禀赋素虚,或过于劳倦,或久病失养,皆可损伤脾气,使其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脾气虚衰。
脾气虚的病机特点,系以脾脏本身的运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为主,多表现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谷饮食精微之输布和气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气不足和后天精气亏乏的病理改变,所以,单纯脾气虚弱,一般来说,可视为慢性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的综合病理表现。脾气虚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变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或轻度浮肿,谓之脾失健运。
其二,气血双亏。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气下陷。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其四,脾不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具有脾虚、血虚和出血的病理改变。
②脾阳不振:脾阳不振又名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胃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
脾阳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肾,终致脾肾阳虚。
③脾虚湿困:脾病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不运而困于脾,又反而影响脾之运化,故脾虚湿困是由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是:除具脾气虚征象外,尚有脘腹闷痛、四肢困倦、纳食减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恶心欲吐、大便不实,甚或浮肿,苔白腻等病理现象比较突出的病理改变。
脾为湿困,则更进一步阻碍了脾之转输运化功能,如是湿邪日增而脾气益虚,往往成为虚实交错的病理改变,且湿邪内蕴,有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两种倾向。若素体脾阳不振,每易从阴化寒,形成寒湿困脾之证;若素体阳盛,每易从阳化热,或寒湿郁久化热,从而形成脾胃湿热之候。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故以湿从寒化为主要病理发展趋势。临证时,应根据外湿、内湿与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脾虚与湿阻的孰轻孰重、主次先后,从而对其病机作出正确判断。
(2)脾阴失调:脾阴失调一般是指脾的阴液失调,即脾阴虚而言。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
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脾阴虚以食欲减退、唇干口燥、大便秘结、胃脘灼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职司水谷运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共同配合,完成纳运水谷,化生气血等生理活动。脾脏与胃腑,在五行均属土,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两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脾阴虚常易于合并胃阴不足,而胃阴虚又常兼见脾阴虚之象。但两者还有一定的区别,脾阴虚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阴精暗耗;胃阴虚多由热病伤津所致。前者多表现为味觉障碍,常感味觉欠佳、食欲减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结,而后者易于出现饥不欲食、消谷善饥、干呕呃逆等。
综上所述,脾气虚为脾的功能失调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并伴有全身性气虚表现。脾阳虚常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结果,亦可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直接损伤脾阳而成。脾阳虚常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脾阳虚不仅有脾气虚的表现,且常表现为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气脾阳不足,中气虚损,或久泄久利,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因而使脾气虚衰,功能减退,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致,常为全身气虚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陷两种病理变化。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故临床表现,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等,脾阴不足是脾的阴液不足,常与胃阴不足相兼出现。
3.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与心的病理影响,临床上常见的为心脾两虚。脾与肺的病理影响,则多表现为肺脾两虚等,前已述及。这里主要介绍脾与肝、肾、胃的病理传变关系。
(1)脾与肝: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液功能失调。
①消化吸收方面:肝脾关系失调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和土壅木郁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
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调和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赖肝之疏泄调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谓之肝脾不调。临床上,既有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条达的表现,又有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肝失疏泄,横逆克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称之为肝胃不和,临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现外,又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等症状。
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此外,脾气虚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则动风,称之为脾虚生风。如脾虚久泻的患儿,可发展成“慢脾风”,临床上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此为脾虚肝乘,与肝木乘脾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当疏肝理脾,土中达木;后者应补脾舒肝,培土抑木,②血液方面: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等,
(2)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①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②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①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胃主受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②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
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
③燥湿不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疗脾肿大针刺的方法,如果是这重病症的患者,可用放血针,针刺四缝穴可挤出少量的黄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点左右太阳出现的时候才能针刺,因为9点以前是胃经,9点以后是脾经,这个时间是调理脾胃最好的时间,每天针刺一次,每次都要挤出一点粘液来,一直要治疗到能挤出一点血的时候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万不能在阴天的时候针刺,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治疗,也可以用这重方法治疗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独特,也许有很多患者不知道四缝穴在什么位置,四缝穴是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内侧中间横纹上的中间缝,每只手有四个穴所以称四缝,小儿消化不良也可以用此方法治疗,此方法不打针,不吃药,是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恢复,是最好的绿色疗法

 

关于脾胃不好

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病机
脾胃病是大家常问及的疾病,现将一些关于脾胃病的基本知识贴上来,希望对大家战胜疾病有一些帮助。
脾位于腹中、横膈之下。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四肢肌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后天之本”。
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中去的生理功能;也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为各种饮食物的泛称。运化水谷,即是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饮食入胃,通过胃的“腐熟”和小肠的“化物”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还要通过脾的进一步消化,并将其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吸收,上输于肺。又经肺的宣发功能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作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精微的部分,又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化生为血,通过心脉输布全身,所以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水谷之精,给予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骨等组织器官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临床上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不足、消瘦等症。
(2)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脾有促进水液吸收、转输、排泄的作用。人体摄入的水液,一方面通过脾的吸收转化布散全身,一方面在脾运化水湿的作用下,将各器官组织代谢后的水液,转输至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输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人体各组织器官既能得到津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潴留在体内。如果脾运化水湿失常,而致水湿停滞生痰,就可引起水肿、痰饮等证。
脾有升清、喜燥恶湿的特性。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水谷精微。脾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其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因此“脾气主升”;其上升的是精微物质,又称“脾主升清”。脾的升举,还具有防止人体内脏下垂的作用。故脾气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上输于肺送达全身;若脾气不升,则会出现“中气下陷”,表现为少气懒言,久泄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或其它内脏下垂等病证。同时脾还有喜燥恶湿的特性,若脾虚失运,湿邪内郁,久而困脾,出现头身沉重体倦、脘腹满闷不食、舌苔白厚、脉濡缓等证。
主四肢肌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四肢健壮。如果脾的运化失常,气血不能荣于四肢肌肉,则会出现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即接受和容纳。腐熟,即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中,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若胃的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或多食善饥等症。
胃气宜降: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输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从而保证水谷的不断下输和消化吸收。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才能继续受纳。如胃失通降,则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不降可出现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如胃气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肝主疏泄
促进消化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密切相关。而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还体现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则有助于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消化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运化,症见两胁胀满,肠鸣泄泻。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脾与胃的基本病机
脾胃的病状可以概括为主腐熟运化及主升清降浊失常两方面,
(一)脾气虚
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二)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四)脾阳虚
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六)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
(七)胃阴虚
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八)胃寒证
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
(九)胃热证
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者为胃之虚热证。
(十)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又称伤食。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食,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
 
 
脾胃不好怎么样如何调理-吃什么东西食物好
好好吃饭就是养气血、养脾胃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因此,好好吃饭就是养气血、养脾胃。
    从现在起,你就应该好好地吃主食,平时要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食物。
    如果你的脸色现在已经有些发黄了,平时要多吃一些芋头,尤其是紫色的芋头对脾胃最好。还有一道食疗方,就是用菱角、红豆、土豆、山药、芡实、莲子、红枣和大米一起煮粥,能补脾胃,养气血。但一定要坚持吃,一年四季都要吃,对你的这种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变胖了,需要减肥,你可以多吃一些既能快速补充气血又不会产生赘肉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对于馋肉而又怕吃肉增肥的朋友来说,可选择鱼肉、兔肉、水生类动物肉等,并可在饭后吃一粒大山楂丸来促进消化。
    在饮食习惯上,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此外,脾胃最怕寒凉的食物,这个“寒凉”不仅单单指我们所说的冰冷的食物,还包括它的属性。像香蕉、西瓜这些都是寒性食物,吃多了影响消化、吸收。因此,胃肠不好的人尽量少吃水果,水果多数都是寒凉性质,容易伤脾胃。另外,像冰激凌、冰棍、雪糕等,也要少食。
 

脾胃不好的人早餐应该吃些什么食物?
  

1.肠胃不好的人调养一粥为主,蔬菜少吃那些寒凉的,粗纤维较多的和有刺激性的,如韭菜,辣椒,推荐食谱,山药红枣薏米粥,治疗脾胃虚弱效果较好,蔬菜业多吃一些山药,地瓜,菠菜,南瓜等,尤其是南瓜,很好

2.我也是个长期受胃痛、胃胀困扰的,所以我无论如何早餐一定会吃,而且通常是小食多餐吧。我听过好多医生给我的建议,他们都建议我早餐吃有碱水的面条,所以我早餐通常吃面条,搭配些青菜、鸡蛋,还沾点白醋来伴着吃;此外,我有时会吃面包、蛋糕之类,还有吖,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吃米粉、肠粉之类,吃完胃实在消化不了,所以我都很少吃肠粉的。

3.面食,粥,以清淡为主的菜和食品,切忌辛辣,烟酒。而且餐饮要按时吃哦,尽量少吃多餐,除三餐外,在10点,3点的时候加餐,而且不要吃过凉的东西。肠胃不好多郁闷,要慢慢的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养回来的哦,要有耐心的慢慢来。
 
 
怎么照顾好自己脾胃?

  最养胃的,是面条。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饭。 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对胃有好处。 小米粥就馒头(不是包子),可以养胃 。少油腻,牛奶也要少喝,因为它是性寒的 胃不好,要少食多餐。

  花生,生吃最好,饭前吃个4到6粒,吃太多反而伤胃。

  #胃不好的请注意:

  1、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都是最伤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恶寒,因而冷饮和雪糕也必须要戒,食物以热为好,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考验,特别是酷暑时节。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热水。牛奶可以形成一层胃的保护膜,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牛奶,在吃东西,是再好不过的。多喝水,特别是热水,因为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把缺水误认为是饥饿。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总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9、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得了胃病饮食上要注意以下11条原则: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 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下面是食疗方子

  1、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用: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食物功效: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对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疗效。番木瓜的脂肪酶,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有利于对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木瓜蛋白酶还能够促进和调节胰液的分泌,对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 鲩鱼,味甘,性温。功能暖胃和中、消食化滞。

  2、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食物功效:猴头菌又名猴头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脏的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 母鸡益气养血,健脾胃,疗虚损,善补五脏。 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促进造血,抗溃疡、抗炎等。党参补中益气,益血生津。大枣能健胃补血,滋养强壮。

  3、砂仁黄芪猪肚

  用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制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用: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食物功效:砂仁能行气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滞。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猪肚能健脾胃、补虚损。

  4、黄芪内金粥

  用料:生黄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鸡内金粉7克,金橘饼1个,糯米80克。

  制法:将生黄芪加水煮20分钟,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鸡内金粉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体困便溏等。

  食物功效: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薏米健脾渗湿,除痹止泻。赤小豆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鸡内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补中益气。

  5、淮山蜂蜜煎

  用料:淮山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淮山、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用: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食物功效:淮山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用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淮山所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故有增进食欲的作用。蜂蜜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对创面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作用

  

健脾养胃重祛湿

  春天天气潮湿,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经常会感觉到体重困倦,没有食欲,甚至伴有腹胀腹痛和腹泻的问题。但天气是没法改变的,很多人只能“见招拆招”:容易困倦多喝茶,没有食欲就喝汤、吃水果,腹胀腹痛和腹泻则寻求药物解决。专家表示,这么做虽然有一些效果,但只是治标,并非治本。由于这些症状是脾胃湿热的表现,只有通过祛湿才能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脾胃湿热有内因也有外因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劳绍贤表示,脾胃湿热的病因是内外相合,天人相应。内因主要有二:一为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蕴化热;二为情志失调,主要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所致的生理、心理劳累,气机郁滞,木郁乘土,脾运不健,水湿不化。外因主要是外感湿热之邪,尤其临海之地域,长夏季节,气候炎热,空气湿度高,“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易感湿热之邪 ”。

  劳教授认为,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体质因素发生变化,饮食偏于厚味,心理压力大,全球温度有升高的趋势。加上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岭南人多“阳热质”,故临床脾胃湿热证较为多见。尤其每逢春夏之交或梅雨季节,湿邪就成了主要的患病因素。

 

  治脾胃湿热证,祛湿是关键

  劳教授认为,治脾胃湿热证多着眼于祛湿,湿开则热透。临床上湿邪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湿邪本为阴邪,但湿邪日久可郁而化热,从而产生“湿热”。针对寒热之不同,祛湿的方式应有所区别。寒湿者在祛湿的同时主张使用辛温散寒湿的食物和药物,如生姜、葱、蒜、鲜荞头、胡椒、蜀椒、陈皮、茴香等;湿热者则在祛湿的同时兼以清热化湿,常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和药物,如马齿苋、荷叶、土茯苓、木棉花、鸡蛋花等。

  脾胃是生痰生湿之源,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化,反而酿生水湿之邪,故应调理脾胃,使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此为“祛内湿”。通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健脾渗湿之药,如藿香、佩兰、草果、白豆蔻、川厚朴、法半夏、苍术、薏苡仁、白术、茯苓等。   

  湿邪为阴寒之邪,易伤阳气,故要避免吃寒性的食物和药物,如生冷瓜果蔬菜、冰冻饮品等,以免伤及脾胃阳气。此外,油腻食物也要少吃,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尤其是烈性的白酒易致脾胃湿热。可以适当饮茶,或选用白茅根、车前草、荠菜煮水喝,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用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白豆蔻、茯苓、土茯苓等煲汤,健脾利湿的效果也不错。

  另外,还可以从工作和生活环境入手,包括避免雨天的室外作业,控制室内湿度(一般60%以下为宜),潮湿气候尽量避开丛林、水库、水田、鱼塘等湿气较重的环境等,此为“避外湿”。更建议通过适当运动发汗除湿,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情志条达”则一身气机通畅,阳气运行无阻,否则湿邪容易为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