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在培养人才方面,总是要狠狠地“折腾”,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才。他有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他有两个好的接班人:杨元庆、郭为。殊不知,为培养这两个人,柳传志将他们一年调换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才把他们培养成了“全才”。 1988年,当杨元庆刚刚进入联想时,他只是一个推着旧自行车,奔走于北京市大街小巷的销售员。1992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计算机辅助设备部(CAD)的总经理;1994年任命29岁的杨元庆为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杨元庆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为了磨磨杨元庆不肯妥协的脾气,1996年的一个晚上,柳传志在会议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地把杨元庆斥责了一通:“不要以为你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你这个舞台是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你不能一股劲只顾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不公平。你不妥协,要我如何做?” 就是这样的一番话,使当时已经身为微机部总经理的杨元庆当着众人的面失声痛哭起来。 后来,杨元庆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那种妥协的策略,可能就没有联想的今天了。”经过多年的“折腾”, 37岁的杨元庆在2001年4月才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郭为也是1988年进入联想的,他是当时联想第一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员工。他先是给柳传志做秘书,后来到公关部做经理,一年后柳传志又让他去业务部做总经理,之后又做了企划部经理。1994年,柳传志派郭为到广东惠州学习盖房子,然后又让他负责整顿联想香港公司。郭为在联想的工作岗位换了十几次,每一次都是不同类型的业务内容。25到37岁的郭为像一个游击将军,最后郭为被任命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正是在柳传志连续的“折腾”下,杨元庆、郭为最终被炼就成了经得起压力考验的合格接班人。 曾经在美的“转战四方”的张权,对“折腾”也是别有心得。从1991年加盟美的开始,张权从事业部审计监察科,再到电子科技公司财务部长,本部工厂财务部长,最后成为美的制冷财务管理部总监,经历若干部门,转战多个岗位的张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突破心智模式的重要。张权笑言:“人才是折腾出来的”。张权不仅“折腾”自己,更是要“折腾”所带领的团队:在制冷财务部,张权要求财务人员1年之内换一次岗,中层主管2年换一次岗位,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学习不同的东西,不停地突破自我心智模式,可谓“事事折腾”,“时时折腾”。正是在不停的“折腾”中,一个学习型团队才能得以形成。 无独有偶,华为集团的任正非也喜欢“折腾”人。作为IT企业,华为集团年轻员工很多,并且大多是受到万般宠爱的“天之骄子”,为了让他们尽快成熟,任正非采用了几乎是极端的方法“折腾”他们。在华为,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线升迁,今年你还是部门总裁,明年就可能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可能又到海外去开拓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华为流传着一句名言:“烧不死的是凤凰”,意思是只有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是真正的优秀人才。 经常听到“忠诚员工”的抱怨:“老板怎么和联想的柳传志一样,爱折腾。分公司老总在位子上才一年就调走,派个新手来,又要重新熟悉市场,重新熟悉客户,累不累?有必要吗?”经理抱怨:“我才做了一年分公司总经理,客户关系刚熟悉,业务刚上手,又要换地方了,这不是胡折腾吗?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呢?真不明白,这也太累了。”……其实老板比我们都聪明,我们想到的,他早就想到了,上面的抱怨,正是老板的用人之道。难怪韦尔奇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一生中最难的决策就是为GE选择接班人。”GE用了整整三年,在三个候选人中最后决定用伊梅尔特。骨干是“用”出来的,而不是“选”出来的。这个用就是我们说的“折腾”。 由此看来,喜欢“折腾”人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共性,因为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柳传志说:管理人员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岗位要进行轮换。这个一定程度是指在一个岗位干了一定的时间后,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出了一定的成果后,有了适当的位置和时机后,就换一换岗位。他认为培养人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1994年开始,联想每到新年度的3—4月间都会进行组织机构、业务结构的调整。在这些调整中,管理模式、人员变动都极大。通过这些“折腾”,联想给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竞争机会,在工作中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而那些故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这也正好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他的这种“折腾”人才的方针如同现在的岗位轮换制。中层干部在这个部门做得好,是不是能够充分地自我总结出为什么做得好。换了一个部门,还能够做得好,还能讲出道理;换了第三个部门,依然如此的话,这个人才可以升职,才可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如果仅在一个部门做得好,就往上走,这里面就存在偶然性。在职场与市场中,这些人能够承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抗得住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折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行轮岗,既有利于个人发掘潜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亦有利于工作的创造性发挥。就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 概括起来,“折腾”有几大好处。首先,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忠诚度和抗压能力。可以这样说,不忠诚公司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是否真正忠于公司,在不断的“折腾”中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些经不起“折腾”的人也就选择离开了公司。其次,“折腾”可以使人尽快地进步。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方法,就是在各个岗位“折腾”。经常变化不同的岗位,使“培养对象”不断地学习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发展。如果只在一个部门就职,可能就无法掌握其他部门的技能,个人能力也无法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折腾”还可以让大家保持活力与激情。通过“折腾”,可以迫使人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方法,结识新同事,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地进步。 “折腾”就是锻炼加磨炼。人的成才和成功,如同炼钢。“钢”是结果,“炼”是过程。没有“炼”的过程,是不会有“钢” 的结果。所以,我们说“百炼成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通俗地讲,就是磨难,是目的、理想、责任、使命对你的“折腾”。许多人会发问:总讲“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职业成功的“正道”在哪里?是什么?我以为,这条“正道”就是“成为骨干” ;而“沧桑”就是“折腾”。诗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必要的磨难,就会显得很脆弱,没有能力抵抗以后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应该把“折腾”当做一剂强心针,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勇敢地面对“折腾”,在“折腾”中提高抗压能力,在“折腾”中不断进步,在“折腾”中成为优秀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