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20》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zcm1944 2011-03-20
【原文】

  17.20孺悲欲见孔子①,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②,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①孺悲:鲁人,鲁定公曾命他向孔子学士丧礼,故亦是孔子学生。孔子为何拒见,待考。②将命者:奉命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

  【语译】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过瑟来边弹边歌,故意让孺悲听见。

  【解读】

  上章谈无言之教,本章谈“不屑之教”。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方法则有很多:对绝顶聪明的子贡用无言之教引导他臻入圣境,对较为愚纯、性格憨直的樊迟以及宰我则采用传言之教,对颇有权势的孟懿子则采取模糊教育法,对悲戚忧伤的弟子则采用快乐教育法,对耿直刚勇的子路则采用直言教育法,对孺悲则采用“不屑之教”。

  “孺悲欲见孔子。”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去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孔子不愿见孺悲的确切原因已无法查考。有人说按当时礼节,年轻人初次见年长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绍人,孺悲没有介绍人,所以孔子推病不见。也有人说孺悲得罪过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不想见也罢,却“辞以疾”,推辞身体欠佳,“辞以疾”也罢。“将命者出户”,传话的人刚出门,孔老夫子却又“取瑟而歌”。“取瑟而歌”也罢,孔子似恶作剧一般“使之闻之”。从表面看,孔子似乎是有意调侃戏弄于他,实则是一种不屑之教。对孺悲则不值得采用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教育方法,即如孟子在《告子篇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不屑之教教诲他,亦是教之诲之。无言之教是对贤人设教,传言之教,直言之教是对有德的君子施教,模糊之教是对有位无德的君子施教,快乐之教是对众弟子心理设教,不屑之教也是对无位无德的凡庸之辈行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