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多伦路

 苏枫柳 2011-05-14
        穿过那个镌刻着“海上旧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门楼,便进入了上海的多伦路。那座门楼厚重、古朴、瓷实、大气,犹如一尊凛然的天神把四川路哗然的嘈杂气和浓重的商业味拦阻在门外,让多伦路归于安静且氤氲出袅袅的文化味,给所有进入的漫步者萌发思古和怀旧的幽幽氛围。

我在2011年元旦下午穿过这座门楼,跨进了多伦路。窄窄的多伦路,在午后冬阳柔柔的怀抱中安祥、宁和。行人不多,车辆也没有。与繁华的四川路相比,多伦路冷清但不寂寞,幽静但不乏张扬。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街头的商铺以古旧书店、古玩收藏居多,街边的避风暖阳处,圈聚着下棋、聊天的老人,浓浓的文化味扑鼻而来。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全长不到600米,呈L型,南傍四川北路繁华商业区,北对鲁迅公园和虹口足球场。就在这条短且窄,弯又曲的小街里,曾聚集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周作人等几十位中国现代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都是他们在住多伦路时创作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海艺术剧社也是在此创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路上可谓文人荟萃,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据点。同时,这里也聚居过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等国民党军政要人。“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难怪有人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沿着多伦路漫步,不时可以见到路边的花丛中掩映着一尊名人雕像,有鲁迅、茅盾、瞿秋白、冯雪峰、左联五烈士……他们身穿长袍或中山装,有的屏神凝思,有的驻足交谈。今天,当我站在这些雕像前的时候,似乎追思到他们当年在这条路上匆匆或是儒雅的身影,能体味到他们身处风雨如磐的白色恐怖中,但心头却坚定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坚毅信念。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就在一年后,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这就是史称的“左联五烈士”。现在多伦路201弄2号已经被改建成了“左联纪念馆”。

景云里,一条与多伦路相通的不起眼的小弄堂,弄里有坐北朝南的三排三层石库门小楼。就是这条小弄,曾被誉为“上海第一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周作人等一大批文化人就在这相邻而居,从事创作、编刊等文学活动。就是在景云里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了《二月》……一时间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万众瞩目的精神家园。

一路行去,在多伦路的中段有一座钟楼,楼高18米有余,顶端的大钟系青铜铸就,钟楼取名“夕拾钟楼”,显然是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离钟楼不远是一个基督教堂,名为“鸿德堂”。它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哥特式和罗马式,而是典型的中国庙宇式。主楼呈塔形,细部雕梁画栋。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上也是很少见的。

漫步在多伦路上,得细细地品,悠悠地赏,这样才能感受到“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句话的内涵。拐出多伦路已是黄昏时分,回头再望望那座“海上旧里”的门楼,我融入了喧闹的四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