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惩罚要具有激励作用

 紫雨剑 2011-05-17
 惩罚要具有激励作用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对待学生的错误,一味的迁就或以表扬代替批评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要理直气壮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必要的惩罚,老师对学生批评或惩罚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老师的不满,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是通过必要的惩罚教育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激发学生追求进步才是教育惩罚学生应该达到的目的。

    在英国有这样一个老师用惩罚激励学生进步的典型例子。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的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种包含充分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方法,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若贝尔领奖台。

   在中国也不乏用宽容的惩罚激励批评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改正错误的例子。

   一位女教师刚当高三班主任不久,班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学生价值近千元的快译通在教室里丢了。一切迹象表明,偷东西的人就是本班的学生。

  如何处理这件事?这位老师考虑过许多方法,最终她是这样做的:那天放学前,她像往常一样站在学生们面前,尽管她心里波涛汹涌,脸上却显得风平浪静。学生们似乎都很紧张,一双双眼睛神情复杂地看着她,他们在等待老师“破案”。这位老师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同学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后悔。我很了解他,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件东西还给同学的。我相信他,我敢用自己的生命打赌,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是的,我打赌,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等东西还回去后我再吃饭。好了,现在放学吧。”

  学生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第二天早上,仍然没有人来找老师承认错误,也没有人把东西送回来,当然,这位老师也没有吃饭,可是她依旧打起精神去上课。

  第三天上午又是这位老师的课,她的胃里空荡荡的,强烈的饥饿感揪心抓肝,她喝了一杯水,坚持上完了这堂课。走下讲台的时候,她感觉到腿有些发软,头上冒出许多虚汗。学生们都在静静地看着她,目光中充满关心。她知道,这些眼光中一定有一道是愧疚的,她要给他时间。

  晚上放学之前,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个失踪的快译通、一块三明治和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你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正错误的。”下面没有署名。她没有再追查这个学生是谁。她想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但她坚信,他再不会这样做了。

   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一个善于在激励中惩罚批评学生的典型长者: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呀!”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的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果,可惜我只有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这种教育效果是用任何尖锐的批评和攻击都不能达到的。

    伤害学生人格和尊严的惩罚,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伤害。

    三毛是一个才女。但这个才女和其他很多名人一样,在学校里是个“瘸腿”。即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作文好了,语文老师当然高兴。数学差了,数学老师当然生气。三毛是一个既要强又敏感的女孩,为了对得起数学老师,她只有用对付语文的办法来对付数学。硬是把数学公式和数学题背了下来,结果在考试中得了满分。可数学老师对她的表现不但不鼓励,还武断地说三毛的成绩是作弊。数学老师的话强烈地刺激了三毛的自尊心,她顶撞了老师,说老师是对她人格的侮辱。被冒犯的数学老师恼羞成怒,当场给她找了一份从来都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逼迫三毛立即完成。三毛交了白卷后,数学老师用毛笔蘸墨汁在她的眼眶四周画了两个圈圈。这两个圈圈,既像大鸡蛋,又像眼镜。画完后,还让三毛转身向全班同学“示众”,引得几十名同学哄堂大笑。这件事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三毛停止上学,离群索居于斗室之间,养成了怪癖的个性。她后来写了很多关于走过非洲大沙漠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她心里的“沙漠”,她一生都没有走出这片心灵的“沙漠”。她的自杀,完全是心理上的负担过重所致。

  批评惩罚和表扬学生都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二者不可偏废,但无论用何种方法,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最终都要达到激励学生前进之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