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爨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成为民族

 TLB519 2011-07-03

 

爨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成为民族

 

方国瑜师说:“爨之称,初本一姓,为南中望族,统率诸部,雄视一隅,史籍乃以为部名和种族名,自后爨部置郡县,爨族改称罗罗,亦改为寸,爨之名乃少见。” (见《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四)这为我们提出了“爨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为民族的”的论题,今愚不惴固陋,试论之以求正于方家。

一、爨为南中望族

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在东汉末、三国、两晋时期称南中。汉武帝开滇后,北方汉民不断南迁西南地区,逐渐形成南中大姓。《滇史论丛》说:“大姓是拥有武装的地方实力派”。即南中大姓不是仅有经济、政治实力的豪门大族,而是集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为一体的地方豪强。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籍,南中大姓有雍、霍、爨、李、孟、毛、雷、焦、姚、朱、罗、周、庞、赵、杨、骆、陈、谢等姓。《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有“四姓及霍家部曲”

和“四姓五子”,还说:“同乐县,大姓爨氏。”《爨龙颜碑》说:爨氏“乡望标于四姓”。由此可知爨为四姓之一。

爨氏最先见于记录的是爨习,东汉末期建宁人,(见《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同书《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任刘璋建伶(今晋宁、昆阳)令。诸葛亮南征后收其俊杰为官属,爨习官至领军,(见《南中志》) “行参军偏将军”, (见《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注)参加北伐,街亭战败,“请自劾”。(见《诸葛武侯集》)西晋初年,随都督霍弋降晋的爨谷为交阯(今越南北部)刺史,率南中大姓与吴人争交吐,后病卒。南中大姓先胜后败,爨熊等死难,其子封关内侯。(见《南中志》、《晋书•陶璜传》)晋有梁水(今红河)太守爨量(又作亮)统兴古(今文山)和盘南(西平郡,今广西左右江)叛晋。(见《南中志》)太宁二年(324),爨量与晋宁太守李遏(李恢孙)及前太守董懂联合反晋,并与李雄联络,刺史王逊不能克,后为尹奉所杀。(见《南中志》)东晋初有爨深,为兴古(见《万姓统谱》)太守,咸和七年(公元332)随尹奉和霍彪降李雄,李氏析宁州为交州,爨深为交州刺史。咸康五年(公元339

)()()二氏火饼同归于尽后,爨深独霸宁州。有爨

顾,李氏宁州刺史, (见《十六国春秋》)桓温代蜀前一年(公元346)归晋,为宁州刺史。 (见《元和姓纂》)爨宝子,建宁同乐人,官振威将军、建宁太守。 (见《爨宝子碑》)南朝宋有爨龙颜,建宁同乐人,官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元嘉九年(公元432)平定州土之乱,为宁州刺史。 (见《爨龙颜碑》)有晋宁太守爨松子,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反,为刺史徐循讨平。(见《宋书•文帝纪》)梁时有爨云,北魏“遥授”骠骑大将军、南宁州刺史, (见《北史•傅竖眼传》、正德《云南志》)有爨瓒,太清二年(公元548),梁宁州刺史徐文盛随湘东王征侯景后,“窃据一方,国家(北周)遥授刺史,子震相承至今。”(见《隋书•梁睿传》)《新唐书•南蛮传》:“爨瓒既死,子震、玩分统其众。”爨玩,南宁刺史,降而复叛,为隋文帝所杀。(见《新唐书•南蛮传》)唐初,爨分为东西二部,爨氏仍以都督、刺史等名号继续统治南宁州。《新唐书•南蛮传》有昆州(今昆明)刺史爨宏达、《通典•边防》有昆州刺史爨乾福、《蛮书》和《新唐书》有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南宁州都督爨守,隅。张九龄《敕书》有戎州(今宜宾》首领右监门卫大将军南宁州刺史爨归王、南宁州司马威州刺史都大鬼主爨崇道、安南(今越南)首领归州(今文山)刺史爨仁哲、姚州(今大姚)首领左威卫将军南宁州都督爨归王、昆州刺史爨日进(亦见《蛮书》和《新唐书》);黎州刺史爨祺,求州(今玉溪,又作武定)刺史爨守懿、螺山(今昆明西)大鬼主爨彦昌、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南诏灭爨后,《爨守忠墓志铭》有南宁一十四州都督爨守忠,《南诏野史》有巴甸(今建水)侯爨判,爨氏自东汉以来,历十数代未衰;南中爨氏事迹详见拙著《南碑瑰宝•爨氏事迹考》。

二、爨氏称霸南中

()南中民族称谓的演变

《蛮书校注》说: “爨本一姓,为南中望族,始显于蜀,迄晋而盛,统率建宁诸部,雄视一方。”南中本汉西南夷地,民族众多。《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鹤、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炽以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柞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拢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拢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

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亦见《汉书,西南夷列传》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文字略有异同) 《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也。滇濮、句呵、夜郎、叶榆、桐师、鹤唐侯国以什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长。”注曰:“西南夷包括两大系统:一是‘夷’,即氐羌系,属藏缅语族;一是‘越’,即百越系(包括濮、僚),属壮侗语族。因此,通称夷越。”东汉后,“蛮夷”或“夷越”被称“叟”。《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叟反,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后汉书•光武纪》作“叟夷反”)《三国志•蜀志•李恢传》: “南中土平,赋出叟濮。”《南中志》称南夷府“统五十八部夷族”,“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昆、叟同类;同是叟,因地区不同,称谓不一:有些地方称渠叟,或称氐叟和青叟,或称斯叟,或称苏祈等等,而滇东和滇中只称叟。叟人遍布滇中、滇东、滇东北和四川西昌地区。由于西南民族众多,庄骄入滇,不得不“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见《史记•西南夷列传》)爨氏称霸南中后,逐渐夷化,成为新的人们共同

体爨蛮,(见《新唐书•南蛮传》)唐初,爨蛮分东西二部。 (同上

()爨氏称霸三步曲

1.爨深称“王蛮夷”

《通典》卷一八七:“爨氏自云本河东安邑人,七叶祖事晋为南宁州太守(当是刺史),属中国乱,遂王蛮夷。”《新唐书•南蛮传•两爨蛮》:“西爨自云本安邑人,七世祖晋南宁太守,中国乱,遂王蛮中。”方国瑜师说:“这是从爨深算起的”,“爨深为交州刺史至隋史万岁南征招徕爨玩为时263年,约七代”,(见飞滇史论丛》第104)又说: “在爨深独霸宁州后280年,在爨玩以前有七代,所谓‘王蛮夷’当自爨深起。”(见《彝族史稿》第137)。《白族简史》也说:“爨氏从爨深开始独霸南中称王”。爨深,建宁郡人。(见《华

阳国志•南中志》和同书《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兴古太守。(见《万姓统谱》、《寰宇记》)太宁元年(公元323)随将军姚岳在堂郎(今会泽、巧家)大破李骧军。 (见《晋书•明帝纪》、《李雄载纪》、《水经注》)咸和七年(公元332),李寿大举南征,爨深随刺史尹奉和霍彪降李雄,李氏析宁州为交州。(《通鉴》)咸和九年三月,胡三省注:“分宁州兴古、永昌、胖舸、越鹤、夜郎等部为交州),以霍彪为宁州刺史、爨深为交州刺史。”(见《华阳国志•李雄志》、《元和姓纂》引《蜀志》同) “咸康五年(公元339),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刺史霍彪降于晋”。 (见《华阳国志•李雄

志》)孟彦后为李氏所杀,于是爨深独霸宁州。爨颇,李势宁州刺史(见《十六国春秋》、《晋书•穆帝纪》)于桓温伐蜀前一年归晋,为宁州刺史。(见《晋书•穆帝纪》、《十六国春秋》)《爨龙颜碑》称:“祖,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宁州刺史。考,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八郡监军,追谥宁州刺史。”《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四:“其祖、父书爵不书名。”则碑与史合。故前人陆耀通说:“爨氏之盛,始于汉、晋间,乘中国乱,雄长群蛮,分统其地。”(见《金名续编》卷一)铭说:“虽出朝命,已同番酋世袭之例”。(见《越缦堂文集》卷上)由云龙说:“仍同酋长世袭之例”。 (见《定庵题跋》)洪颐煊说:

“龙颜所授宁州刺史,建宁、晋宁二郡太守,当是土官,故爨氏祖孙世袭为之。” (见《平津读碑记三续见上》)陆耀遁说:“终宋之世,宁州刺史之见于正史者,前有应袭、周籍之,后有桓闳,尹怀顺、杜叔文、符仲子、费景绪、费伯宏诸人而不及龙颜,岂当时声教既远,朝廷任官不能久于其地,龙颜独步南境,为众所推,袭封迁秩,或不待命,与史称梁时南宁州土民爨瓒窃据一方,国家遥授刺史,后其子震恃远不服,爨玩降而复叛。以碑证史,则宁州为爨氏所据,不始于梁,因窃据而遥授之,龙颜固已开瓒,震之先欤!(见《金石续编》卷一)王言说:“刘宋篡晋以来,至大明二年已三十八载矣。中原多故,宁州僻阻远方,故祖为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宁州刺史,父亦为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宁州刺史,及身为宁州刺史。想尔时,祖孙自行袭爵,镇据一方,未必尽朝命也。” (见《金石萃编补略》卷一)袁嘉谷说:“自李毅、王逊之外,或授宁州刺史而不范任,或有都督荆梁益宁诸州军事而无实职,于是宁州渐成爨氏世叶。”(见《滇绎》

卷二“爨后之滇”)方国瑜师说:“那时晋无力统治南中,所有官职、官号,爨氏自命,不必由晋朝委任了。”(见《滇史论丛》第106)拙著《南碑瑰宝•爨龙颜官职世袭说》详有叙述,此不多赘。

3.爨瓒“窃据—方”

《隋书•梁睿传》说:太清二年(公元548),梁宁州刺史徐文盛随湘东王征侯景, “土民爨瓒窃据一方,国家(北周)遥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 《新唐书,南蛮传•两爨蛮》:“梁元帝时,南宁州刺史徐文盛招诣荆州,有爨瓒者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爨瓒既死,子震、玩分统其众。”爨瓒父子窃据南宁州之朱提、建宁、云南、兴古四郡,后世学者多有评论。王言说:“自王蛮中,唐书直以两爨蛮目之。”(见《金石萃编补略》卷一)李慈铭说:“爨氏自汉、蜀迄宋、齐,枝叶遍南州,世为州长,梁以后遂据其地,名之爨蛮,至唐有东西爨之分。”(见《越缦堂文集》卷七)道光《陆凉州

志》:“宁州梁末没于蛮”。(也见《越州志》)《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四:“梁、陈之滇,自文盛后遂沦于爨,梁睿所谓爨王窃据是也。胡三省谓爨王南中亦在此时。”方国瑜师: “自东晋后,中原扰攘,巴蜀为南北角逐场所,得势于蜀者与南中有联络,而不能统治。爨氏得以称霸一方。”(见《彝族史稿》第135)

不少记录把爨氏称霸作“爨王”。治史者以为,爨氏始终未改元建号,数百年内,一直维护着封建国家的统一、多民族的团结。两晋时,王朝势力势微,爨氏仍奉其正朔;南北朝时,国家“遥授”刺史,爨氏不忘纳贡款谒,此所谓“开门节度,闭门天子”者也,详见拙著《爨文化论丛•爨氏称王考辨》。

纵观爨氏称霸南中,始于晋时爨深,成于南北朝时的爨龙颜和爨瓒。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王朝更迭频繁,中原战乱不已,巴蜀扰攘不止,滇王势微为宁州爨氏造成割据局面,但爨氏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顺应形势。详见拙著《爨文化论丛•试论爨氏兴亡的原因》。

()名爨实夷

爨氏称霸以后,爨氏统治区域称爨地、爨部;爨区居民称爨蛮、爨人、爨族。就爨区,即晋之宁州,北周始称南宁州。《滇绎》卷二“爨世家”说:“当时建宁一郡,治今之曲靖府、迤东而南;晋宁一郡,治今之云南府,迤而西。而宁州则几遍垒滇兼黔、蜀及越南之边也。”称爨人,那是自东晋后已没有称为大姓的记录,连原称叟夷的人也称爨人了;史籍所谓“夷汉”、“民夷”、“夷晋”、“宋夷”之称消失,新的称谓“爨蛮”出现。爨作为族称,《蛮书》卷四和《新唐书•南蛮传》均谓:“风俗名爨也”。

《新唐书•南蛮传》在昆明蛮、徒莫祗蛮和俭望蛮前两次写有“爨蛮”之名。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 “爨深为兴古太守,爨人之名始此。”天启《滇志》卷三十爨蛮: “蛮本以乌、白为号,无姓氏其称爨者,从其酋长之姓耳。”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一:“从其酋长之姓”。康熙《云南通志》卷三:“其称爨者,从主()姓耳。……爨蛮之名,相沿已久。”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稿》说:“由古长之姓即统治者之姓变为部族之称,故有爨人之称。”犹周太王子仆雍、季历“犇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唐初,爨蛮分为东西二部,《新唐书•南蛮传》有“两爨蛮”: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方国瑜师《彝族史稿》说:“爨地居民不止一族,而主要的族称爨人,犹汉朝统治多民族,其

主体民族称汉族;唐朝统治多民族,其主体民族称唐人。所以爨人之称限于爨地居民中之主体民族,即爨人为夷族的专名。既成专名之后,不在爨地的夷族也称爨人,如《建炎以来圾野杂记•乙集》卷二二说: “马湖蛮者,西爨昆明之别种也?后人沿用此名,凡爨人即为彝族。”故愚以为名爨实夷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