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L.)Medic.]:别名又称粽子菜、地菜、枕头草、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等。
一、生物学特性
为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荠属植物。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种子繁殖。早春、晚秋都有幼苗发生。一年生在早春2-3月萌动出苗,越年生在早春2-3月返青,随后开花。北方一般花、果期为4-6月。长江流域花、果期为3-5月。
生于农田、荒地。较湿润而肥沃的土壤生长旺盛。是蔬菜田及北方麦田主要杂草。
全国都有分布,在全世界温带地区广泛分布。
二、用途
嫩茎可作野菜食用,有些地区作为蔬菜栽培。种子含油20%-30%,可制作肥皂或油漆。全草入药,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等功效。
三、营养价值及采集、食用方法
鲜嫩荠菜每百克约含水分85.1克、蛋白质5.3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420毫克、磷73毫克、铁6.3毫克、胡萝卜素3.2毫克、维生素(B10)14毫克、维生素(B20)19毫克、尼克酸0.7毫克,维生素C55毫克,还含有黄酮甙、胆碱、乙酰胆碱等。
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食用荠菜的记载。
于初春时节,采摘荠菜鲜嫩茎叶,其色泽鲜绿,味道纯美。可以直接作为蔬菜炒食,也可做汤羹、菜馅、凉菜、菜粥等。也可做成干荠菜储存实用。制作方法,春季从野外采回后,用水清洗,然后晾干。随吃随取。吃时可用水泡开,洗净后同肉蒸或烧,还可做馅食用。
四、作为中药的采制方法
采制:荠菜以全草入药。于春末夏初采集,晒干。
性味与功能:荠菜性味甘、平。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病。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