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险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

 知足知道 2011-07-25
 
风险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
 
7.23”动车追尾灾难,想起一个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
乌尔里希贝克教授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社会发展和全球化问题研究,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先后提出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学等产生广泛世界影响的理论,他的代表著作有《什么是全球化》、《风险社会》、《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世界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修正》、《自由之子》、《反思性现代化》、《全球化的政治》和《世界社会的前景》等。
风险社会,是后工业化出现的现象,也称为“文明风险”。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的序言中认为,现代化进程虽然改变了世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与此同时,它自身从一开始便隐含着严重的矛盾和缺陷。“现代性的全球性影响与它的工业社会规划的局限和僵化形成了对立”。以贝克的看法,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如果不解决“它的工业社会规划的局限和僵化形成了对立”,社会则隐含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危机。
近期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风险社会在中国已经来临,而且已经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单以铁路事件而言,“7.23”动车追尾灾难以及此前的高铁因故障停运,都反映了“工业社会规划的局限和僵化”,并与现代化“形成了对立”。“7.23”动车追尾灾难,目前给出的原因是遭遇雷击。如果要避免此类灾难,方法无非两个:第一是用更高的科技化解雷击;第二个是以精准气象预报避开雷击。但这两条我们目前都没有做到。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铁路的现代化,需要很多方面的现代化支撑,乃至需要整个工业社会规划的变革。
那么,我们对风险社会的认识和准备充分吗?回答是否定的。据说,2007年和2010年,北大和复旦曾分别请贝克来做学术交流,说明学术领域已经对风险社会有了感觉。但在整个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层面,似乎关注远远不够。网上关于高铁因故障停运和“7.23”动车追尾灾难的讨论,无论是质疑还是官方回应,都是浅表层面的。要应对风险社会的“风险”,经济的、政治的,包括“7.23”动车追尾灾难,中国必须深化思想理论,并以新的思想理论设计“现代社会规划”,包括管理规划。如果没有这样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风险就会成为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