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可以续吗?——写在刘心武“新续红楼”即将出版之际2

 我在天之涯 2011-08-06
“新续红楼”的创作困境

  最近,从各种媒体了解到,著名小说家刘心武即将推出新续的《红楼梦》后28回,据说将于3月正式出版发行。此言一出,引得舆论哗然,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这一惊世之举,恐怕还在于这部新续是否真的能挑战今本《红楼梦》后40回。对于一位久负盛名的小说家,我对刘心武先生一向充满敬意,“文革”后他创作了《班主任》,是较早推动新时期文学实现“转型”的开拓者之一。虽然现在有人认为《班主任》缺少文学价值,但刘心武的开拓之功难没。正如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打响了考证红学的“第一枪”,而这一枪,注定在以后红学发展的历程上回响了几十年至今余波未息。尽管今天的红学研究起点已经被垫高,胡适那篇文章的有些结论显得比较粗糙,但毕竟为后人开辟了一种新的治学思路。当然,任何人的知识视野都不可能没有局限,刘心武转向红学后,我曾经对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有关“秦可卿”系列讲座表示过不同看法,主要是针对刘心武认为的秦可卿原型是“康熙废太子女儿”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而发,认为他陷入了“文史合一”的思维定式。其实,不要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如《皇室玉牒》《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等文献上查不出废太子女儿的相关记载,退一步讲,就算是有,她和曹雪芹熔铸在《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也不能相提并论。从根本上讲,这是个方法论问题,其主要弊端是刘心武用的索隐方法本身并不科学,尽管他的新索隐吸纳了考证、探佚派的一些长处,但这一派红学的最大迷误就在于它执意要在文本意义诠释领域中进行“史料还原”,以为将清代某些历史与《红楼梦》中的人事“关合处”一一坐实才算解读了《红楼梦》。其实,不管曹雪芹这部作品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进入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进入小说艺术整体中,它们就必然会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从而被构造成为新的意义单位。本来,作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刘心武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但却深陷索隐泥潭而不能自拔。

  那么,今天刘心武又推出“新续红楼”,在他的红学研究中是否有新的价值呢?他的续作我尚未见到,不敢妄作评断。但从各种报道看,他的续作《红楼梦》后28回是以大悲剧收场:黛玉投湖、宝钗病亡、宝玉在大彻大悟后回归神瑛侍者身边,这与通行的后40回《红楼梦》结局可以说完全背道而行。我曾经先睹了他的另一部作品《红楼梦80回后真故事》,结构取108回说,证以主要人物宝黛结局,续书思路的红学资源当取资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这也无可厚非,而且焦点也不在于能否续,从中外名著的续书成功个案考察,《红楼梦》也是可以并且一直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士在续,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续得好,即是符合曹雪芹“原意”。而这个所谓“原意”,诚如俞平伯先生所言,“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除了要刻意模仿原著的语言、结构和写法外,最主要的还要继续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要对原著中的主要人物结局做出交代,对关键情节走向做出选择。但据报载,作家魏明伦在看过刘心武这部“续红”之作目录后,已经有所担忧。他认为,“刘心武所写回目多处词性不相对,声韵平仄有问题,但内容比高鹗接近曹雪芹原意。”那么现在看来,作为文学第一要素的语言已经出现了问题,至于“内容”是否“比高鹗更接近曹雪芹原意”,现在下结论还未免过早,因为魏先生也并不是红学专家。按照当下红学已积淀的文献和初步成果,如果想把《红楼梦》续好,至少有几方面是不能绕行的:第一,《红楼梦》本身内容尤其是第五回判词要深入理解;第二,古本脂评系列的批语应研究透辟;第三,清人有关红学的文献要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从刘心武以往的“秦学”著述看,他对这些红学史料也并非置若罔闻,但颇多曲解,如果还是按照解读秦可卿的探佚思路去续《红楼梦》,这倒是令人担忧的。因为红学探佚如果不节制,就会走向误区,容易与索隐合流。曾经有人根据“太极图”以及所谓对称理论或原著108回说推导出了80回后情节,但主观臆测成分太多。时下颇盛的网络红学实际上已经走向一种猜谜游戏。当然,如果刘心武仅仅是凭个人兴致去续写红楼,以一个作家身份抒写自家怀抱,借红楼之酒浇自己块垒,则另当别论。

  最后想说明的相关问题是,现存的《红楼梦》后40回,笔者从来没把它全看作续书,红学研究成果越来越表明,其中应该有大量的曹雪芹残稿存在,高鹗和程伟元只是进行了一番整理工作,因此从逻辑上讲,并不存在刘心武“挑战高鹗”问题。现存的后40回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已经得到了200年来大部分读者的认同,这也是事实。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意义,是它的文本含义与读者的前理解视野结合的产物,而从《红楼梦》的传播史、接受史来看,只有120回文本的含义,才能和读者的前理解视野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意义。不久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采用的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本,虽然新版《红楼梦》在演员、造型、配乐、旁白等具体技术层面也存在颇多非议,但值得肯定的是,摄制方选择120回版本客观上起到了全面普及《红楼梦》的巨大作用。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