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

 365看天下 2011-08-09

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  

2011-02-12 22:44:33|  分类: 陕西文化 |  标签: |字号 订阅

陕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地位是绝无仅有的,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可以想象,当一个王朝建都长安时,长安的语言地位肯定是非常高的,三秦之地的语言曾经是官话或者叫做雅言,这从古汉语中的某些词语至今还和陕西方言保持一致中可以得知。

从明代作家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可见陕西方言的一些词语:

狼愈急,望见老牸曝日败桓(引文误,桓本作垣)中,谓先生曰:“可问是老!”先生曰:“乡者草木无知,廖(引文误,廖本作谬)言害事。今牛,禽兽耳,更何问焉?”狼曰:“第问之,不问,将咥汝!”

其中“牸”(音zì)是母牛,陕南方言区宁强、勉县、留坝、汉中、城固、南郑、汉阴即把母牛叫做“牸牛”,西乡叫做“牸牛子”,这里的“牸”即和古语相同。又,关中等地把大口吃、很痛快地吃叫“咥”(音dié),也与“将咥汝”中的“咥”意义相当。“咥”的本义是“咬”,引申义是“吃”。

陕西方言对古语词的运用还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时期。如荀子《劝学》中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句子。古人的“步”是迈两步为一“步”。“跬步”是向前迈一步,即相当现在所说的“一步”。“不积跬步”意即“不一步一步地走”,在宝鸡一带的方言里,今天仍然把迈两步叫做“一步”。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云:“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其中“床”在当时是比板凳稍宽一些的坐具。今旬邑方言“板凳”叫做“板床”。大荔、朝邑一带把板凳叫做“床床儿”,这都是古汉语的遗留。

《诗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僚”解释为“娇美的样子”引申为“好”,在陕西方言中“嫽”是“好、美”之义。“僚”是“嫽”的古字。

在宝鸡一带把抬叫做yú,yú字当为“舁”。 舁,《说文》:“共举也。”王筠《句读》:“舁则两人共举一物也,四手相向而不交。著纸平看,即得其意。”“舁”较早见之于古籍《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时华韵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三国志》以后的典籍也可以见到这个字。唐代作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曰:“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宋史·张顺张贵传》曰:“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明代宋濂《秦土录》曰:“传以力雄人,……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这些典籍中的“舁”都是“抬”的意思。

“覆”在古汉语里是“盖”的意思,陕西方言里也常用到这个字,如“给脚地(地面)覆一张纸”,“给麦地覆一层土”。查典籍可以找到很多“覆”当盖讲的例子。《庄子·德充符》曰:“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魏晋时庾信《春赋》云:“麦才青而覆雉。”宋代欧阳修《泷冈阡表》曰:“无一瓦之覆”。都是盖的意思。

“住”在古汉语里有“停留,停下来”的意思,关中方言“住手,住声,手住了,声住了”等语中的“住”都是停的意思。晋代潘岳《射雉赋》云:“请道而行,择地而住。”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而过万重山。”宋代辛弃疾《摸鱼儿》云:“更谁戏啼莺声住。”其中“住”字都是“停留,停下来”的意思。

在关中方言区一些方言点把给牲口喂药叫做“啖药”。《史记·滑稽列传》:“啖(啖)以枣脯。”《世说新语·任诞》:“籍饮噉(啖)不辍,神色自若。”李白《侠客行》“将炙啖朱亥。”此中“啖”都是“吃”的意义。引申为“给吃”。陕西方言“啖”乃用其引申义。

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第三折正旦(窦娥)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与我吃。”“瀽(音jiǎn)在元杂剧里是“倒、泼”的意思 ,关中方言把往烧开了的面条锅里倒凉水叫做“瀽水”即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