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念的格斗》文稿

 寂静心 2011-08-26
《意念的格斗》文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89    更新时间:2011-1-2    

《意念的格斗》文稿
    漫长的岁月在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使武术成了这文明的一部分,历史的积淀使中国武术拳种丰富,门派林立,他们遍布大江南北,招法各不相同,但是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套路!各门派都靠套路演练传承着各自的拳法,也靠套路的规范塑造着拳种的特色,套路似乎成了武术训练的不二法门。
  然而却有一个拳种打破了武林的常态,它从无套路,随心所欲,实战中常以出其不意的招法降服对手,这就是发端于北京的特色拳种——意拳。
  80年前的北京,报纸上出现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一个叫王芗斋的青年武师在家中设擂,邀请各路高手过招,很长时间过去了,竟无一人取胜。就这样,一代武术大师王芗斋和他所创的意拳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在北京问世了。(这段是否放在最前面,使读者从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情节开始)
  当时报社的记者认为意拳集武术之大成,所以也称它为大成拳。这个叫法在当时的社会上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许多武术爱好者仍把意拳成(称)为大成拳。
  王芗斋的这次设擂之所以轰动,不仅仅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比武较艺,在此之外还有着一个不同寻常之处。王芗斋在报上声明设擂期间,凡来家中者一律热情接待,来访的武林高手可以随意和他过招,也可以文斗,就是切磋武学理论探讨拳理奥妙,以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一擂台文斗之举,可算是前无古人标新立异。而在他设擂的数月之内,武斗无人胜,文斗无人应,在报社记者连篇纪实报道之下,自然是轰动京城也轰动了武林。
  在今天,作为意拳的发源地,北京城仍然有许多意拳传人。他们的拳法信条是王芗斋的一句格言——“拳拳服膺 王芗斋的拳学理论和训练法则也被门人们一代代地严格遵循着,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功法练习,就是站桩训练。
  令人诧异的是这种训练既不见力量也不见速度,而力量与速度是各门武术的基础,离开它攻防格斗就无从谈起。然而,这种站桩训练却是王芗斋特别强调的意拳精华所在,其中的缘由和他少年时代的习武生涯颇有关系。
  王芗斋出生在河北深县,幼年时曾师从行意拳名家郭云深习武,那时的武师大都只教套路,很少传授功法,(何谓套路、功法?是否用小贴士的方式注解,因其太过专业)但郭云深在传授武艺的同时,也把从不外传的站桩功法传给了王芗斋。
  说到郭云深那可是20世纪初名传大江南北的武术名家,当时正是形意拳在黄河流域大行其道的时代,而郭云深就是形意拳的一代宗师。那么,一代武林大师郭云深为什么收年幼的王芗斋为徒,又为什么将从不传人的站桩功法传给了这个幼童呢?这其中有着一段特殊的因缘。
  郭云深与王芗斋同为河北深县人,他们不仅是同乡,郭王两家还是亲戚。幼年的王芗斋体弱多病,家人找到郭云深请他教授王芗斋武艺,乡情与亲情之下,郭云深就收下了这个小徒弟。家人送王芗斋习武,最初的目的也就是强身健体祛除疾病,而郭云深根据王芗斋的身体情况,首先教授他站桩,而非通常授徒时先练的格斗技巧。这是因为站桩功法强调内气的调节和经脉的贯通,从中医学上看,这种方法对强身健体治疗慢性疾病有着神奇的效果,而体弱中的王芗斋就特别适合这种练习。
  逐渐的,随着日复一日的桩法修炼,王芗斋的身体强壮了起来,而他在练功中表现出的聪慧和悟性,也让慧眼独具的郭云深看出这个孩子是个练武的奇才,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于是,郭云深对王芗斋格外青睐,在教授桩法的基础上,把全部武功绝技毫无保留的精心传给了王芗斋。
  经过长年的内修外练,王芗斋练就了一副好身手,为了开阔眼界,22岁的王芗斋来到了藏龙卧虎的北京城。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王芗斋的青年时代,来到今天意拳习武者的练功场,感受一下站桩的气氛。
  站桩的场地远离尘市的喧嚣,人们凝神静气,八风不动,只有教练的声音不时打破这宁静的气氛。
  两手想象在齐腰的水里面按着一块木板,自己感觉微微一按木板身子向后一倒,微微一靠撞接回来。
  你要设想怀里有一个皮球,练到你们这个时候要注意,那个球它不是我们平时那种球,它跟你的身体结合在一起。
  前手咱们搂着那棵树,这棵树是参天大树,头顶天,脚踩地,要跟树融为一体。
  教练不断提示着一些具体的形象,这似乎是在暗示,而这暗示又意味着什么呢?
  自幼生长在北京的崔瑞彬是意拳的第三代传人,他不仅有着精湛的武功,对意拳理论也有着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对于站桩过程的暗示与想象训练的内在原理他进行了一番剖析,他认为这些训练手段涉及到了生理学方面的内容。他解释说,人体有很多肌肉群它不受大脑意识的支配,但是它受形象思维的支配,所以说要有意念活动,这种意念活动就是要专一的去想,这种意念活动让你身体体会这种意念活动的感觉,逐渐地由里到外。
  同为意拳第三代传人的刘普雷,长期就职于中国武术院,对于桩法的理论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意拳的训练方法它是用精神假借的手段,利用外界自然中可能会有的各种外界的刺激,来使我们的肌体尤其是我们的神经产生必要的应激反应,按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建立成自动化条件反射系统。
  站桩作为健身和武术训练的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意拳在继承形意拳等传统武术功法的基础上格外注重通过心理暗示对自然界一些极富内在力量的事物发生联想,以此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力感,他们将这种方式称为精神假借。而这种对传统站桩功法的格外强调,甚至把它作为拳种的根基,则源于早年王芗斋对武术真谛的思考与感悟。
  20世纪20年代,久居北京的王芗斋为进一步提高武功造诣开始了遍访武林的远足,在长达数年的大江南北之旅中,他既有得到名师指点的收获,也有对武林现状深深的忧虑。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技的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处于传统与近代的交替阶段。此时,冷兵器时代已彻底终结,靠拳脚功夫上阵厮杀或替商家保驾护镖已变得无足轻重,当枪炮火药大行其道的时候,旧时代的拳师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谋生立足社会的传统职业,于是街头卖艺、开馆授拳成了他们仅存的谋生之道。行业的竞争,生意的招揽使武术逾发地表演化套路化,也就逾发地远离了武学的真谛。这一切都深深刺痛着痴迷于武学的王芗斋。他是用门派林立,花拳绣脚来形容当时的武林的,他感到程式化的套路和花哨的江湖卖弄使武术背离了它的本质。要想使武术回归本源就必须打破套路的束缚,发掘人的本能,于是他想到了站桩,想到了精神假借。
  一代又一代的意拳练习者都在固守着站桩的基本法则,那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又将如何评价这种通过精神活动调动人体运动能力的古老方法呢?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武术圈外的学者,他叫于仙贵,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体育科研人员,他长期就职于前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出于全民健身的需要,他开始了对意拳站桩功法的观察与研究。迄今为止,30年来他从未间断这项研究甚至一直通过自身的站桩来练习体会它的奥妙。作为资深体育科研学者,他对站桩功法的评价即生动通俗又不乏学术意味,他说:站桩训练方法符合人体的科学原理,比如说这个精神假借,它完全符合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理论学说(小贴士:人与著作),它利用我们生活里面已经有的经验,在回忆当中你的肌肉它就会有这种反射出现,比如说望梅止渴,我们谈到梅子的酸,我们就会有唾液分泌,我们谈到淋浴,我们就会皮肤有一种温热的感觉,有水流冲击的感觉,我们谈到大风中战栗,我们就会有风吹我们的感觉,它其实诱发了你肢体的本能感受器和皮肤的感受器,使你增加灵敏度了。
  于仙贵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中国古老的武术进行了观察分析,这也为今天的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提供了一条科学的途径。他把长期以来人们视为神秘甚至是模糊的武术内涵给予了科学的清晰的论证。
  站桩后的训练是试力,也就是在微妙的运动中把握通过站桩获得的力感。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仍然要强调通过意念进行想象,靠想象引导力感的强弱变化。在训练现场上不断传来崔瑞彬对徒弟们的大声提示。
  自身的松紧转换要跟外界产生联系,你不跟外界产生联系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要设想在水里边有个球,这个球咱们拉住它,一拉有点拉不动的状态,拉不动的状态又用整体给它拉过来,然后再推,推不动再往前推。好,这推动了再一拉,又拉不动,拉不动身体上来,再一落地,随时都能有发力状态,但是重心还在后面。
  你看,你专注很远的地方,哎对,头要向前撞,脚要扎稳。
  (站桩照片)
  小伙子们在一丝不苟地练习着,他们相信这种方法将练就意拳那特有的力道,而当年他们的宗师王芗斋正是由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曾经有一们(门)北京武术界的名家,他和王芗斋是同道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但他一直不满足于文斗想试试王芗斋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一天,他清晨来到王家,看到王芗斋正在背身刷牙,于是就从背后偷袭。没想到,当他的掌刚触到王芗斋的后腰,王芗斋猛的一激凌,他瞬间飞出了丈外。更神奇的是,在王芗斋下意识发力的那一刻,随着对手的飞出,自己手中水杯中的水在强力的作用下,也被抖成了一个水柱窜出了水杯之上,随后双(又)平稳地回落杯中。这位武林高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于是王芗斋有神功的传闻不胫而走。
  (王芗斋照片)
  还有一段关于王芗斋的往事也同样脍炙人口:曾经有一个日本武士来到北京慕名向王芗斋挑战,一番徒手格斗,他始终不能取胜。情急之下,日本人举起武士刀向王芗斋劈来,王芗斋随手抄起一把扫帚轻轻一弹,武士刀立刻飞向半空。这个日本武士惊叹于王芗斋高深莫测的功法,于是拜在了王芗斋门下刻苦习武,后来在学成之后他把意拳传到了日本,这就是今天日本的太气拳。长期以来,日本太气拳和中国意拳的频繁交流已成为中国武林的一个重大事件。
  如果说以上的传闻过于久远,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它是真实的,那么刘普雷的一次亲自经历就更能说明意拳的神奇了。
  文革时期,年轻的刘普雷酷爱各种格斗术,拳击、摔跤、武术样样都练,在当时的京城武术后生中,可以说的是难逢敌手笑傲江湖。 一次他听说北京有一种拳法叫意拳,平时训练不见动静,人就张着两只手站着,功夫就这么练成了。据说这种功法凶狠异常一般人不出三招就得倒地。刘普雷听罢此言当时就气炸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站着就能长功夫了,糊弄谁呢,不行,咱得会会他们去。
  刘普雷见到的是王芗斋的得意弟子,意拳的第二代掌门人姚宗勋。面对年轻气盛的刘普雷,人过中年的姚宗勋只伸出了一根手指,当这根手指触到了刘普雷身体时,身高体壮的刘普雷立时飞了出去。至今,刘普雷对这个神奇时刻仍记忆犹新就象踩了电门一样,当时一下弹出去了,而且是四脚朝天。正是这次比武,让刘普照雷认识到了意拳的精妙深奥,也使他从此拜姚宗勋为师成为了意拳的第三代传人。
  (刘普雷练功照片,能帮助故事的)
  从传说到现实,都传达着一个共同的信息:意拳高手在交手时往往会随手一弹,对方即飞出丈外。这是一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这种能力的拥有需要通过一个系统训练程序,在长年的苦练下才有可能达到。站桩训练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它的运气之道则是贯穿在所的训练手段之中的。
  试声,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是通过运气之后的低吼,把肺腑之力迸发出来的一种方法。按崔瑞彬的说法如幽谷撞钟,就是说利用声波的鼓荡把内脏各个部位因为内脏的连接都是靠隔膜,人的五脏六腑都是靠隔膜给连接起来的。但是当你在发力的时候,肢体、躯干可以发出力量,脚手能够紧起来,但是你内脏里面不一定能紧起来,试声训练的原理就是利用声波的鼓荡使内脏隔膜都紧起来了,人体的内外都能同时发出力量,这会使人变得格外强大,就好象一个铸铁的人一样。
  可以看出,意拳的所有基础训练都与力量有关,他们努力的通过这些日复一日的训练追求着前辈大师那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而这种方式在常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
  通常情况下,人们为追求力量往往会选择负重训练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外力的作用增强人体肌肉纤维以获得更大的力量,这种常规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意拳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到底能获得多大的力量呢。
  崔瑞彬说:据现在的科学家研究,人体有两万多块肌肉群,如果同时运动有10多吨的力量,作为人来讲你甭10多吨,能发出来几百斤的力量对于人来讲已经是造成重大杀伤了,但是说你平时运动的时候它运动得很少,咱们通过这种精神心理生理的同时煅炼把这些肌肉群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为了验证这一点,于仙贵主持了一场考察意念对人体支配能力的试验,研究人员利用科学仪器将意拳练习者通过意念对人体机能调动的状态进行数据化分析。这也是意拳的传统法则第一次经受科学的审视。
  (实验照片)
  在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内,一位年轻的意拳练习者配合科研人员进行着测试。这个试验利用高科技人体运动功能测试仪结合计算机数字分析,把测试对象平静状态和发功状态的生理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坐在仪器前,纹丝不动,也就是说身体没有任何的外部运动,但生理数据却随着发功状态的变化有了很大的起伏。在平静状态下测定的脉搏为每分钟57次,当发功时,两分钟之内就上升到每分钟68次,升值达到20%。而在整个过程中,皮肤的温度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皮温升高说明人体内部活动逐渐剧烈,但肌体却处于松驰状态。
  这个试验让人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到了通过意念控制,人体机能随时可以处于变化之中,静止和运动可随着意念快速转换。在发功的状态下,外表平静肌肉松弛,而人体内部却调动了大量力感,整个人处于一触即发的竞技状态。这不禁使人想到了王芗斋、姚宗勋这些意拳大师的神奇往事,他们随意地一抖,其力有如闪电狂风,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不正是今天的科学试验所证实的竞技状态吗?
  意念使人处于外松内紧一触即发的状态,而推手等较(角)力训练就是寻找这状态的激发之道。
  事实上,传说中的高超武功很难练就的,武术大师也从来如凤毛麟角,现实中更多的是人们对那神奇之力的不懈追求与探究。
  在实战中,对于力的运用和力的破解,意拳法则中有着许多精妙之处。意拳追求的神力并不是一味的猛力,它是辩证的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对此,刘普雷道出了一番妙语:我们知道反作用力、作用力,那么呢它首先是讲同时发生在同一点上同时发生,力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那么这种原理在对抗的运动中人体对抗中,它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出来以后呢,是典型的那叫事半功倍,所以我们有些前辈讲打人如拍球,那么就是说它要把这种弹性用到极至,它的时机它的触点都要有很好的这种研究和一种练习。
  为了准确地掌握发力时机与触点,从而达到意拳特有的力道,当代意拳传人们开发了许多辅助训练手段,这些看似简单的拳打脚踢,其中却大有玄机。
  有一种特殊的训练器材叫做弹力球,这种器材在拳击训练里能见到,但是意拳主要用来训练腿法,这个弹力球如果踢得不好的话,它会产生一些不规则的波动,当力量踢得过长,那么这个球它会方向不一,因此踢的时候很难踢中。所以训练的时候要尽可能要求能踢上它,还得让它不要摆动的幅度过大。这就是意拳的技击原则之一——力量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同时还要求短促。
  (弹力球训练照片)
  意拳训练专用的沙袋看起来跟外面的散打沙袋差不多,但事实上这里面有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它会旋转。这是意拳通过长期练习训练总结出来的,它这样旋转它可以检验什么呢,检验击打的部位是不是在沙袋的中心线,如果打偏了,那么这个沙袋它就旋转,所以练习者一定要掌握住,击打的时候一定要打在中心线上,打左打右两边它都发生旋转,这可以培养武师击打的瞬间准确性。
  (沙袋训练照片)
  
  早在王芗斋创立意拳时就明确提出,只有日积月累的实战训练,才能将意念之力上升为超人的武功。因此没有套路演练的意拳,格外注重实战训练。这其中除了徒手格斗之外,还有许多匠心独具的方法。
  在训练场上,常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皮球,练习者爬在球上不断滚动。(练习者爬在球上不断滚动)做得好的练习者会有人球一体的效果,无论如何翻滚球都会象粘附在身体上一样。做得差的练习者,跌跌撞撞,人与球总是南辕北辙。在这个训练场上,刘普雷对徒弟们的指导把这个特殊训练的真谛表露无遗。
  注意动作的连惯性,因为这是身体平衡的一个本体感觉训练,所以他在倒地的时候能够处于一个比较主动的状态。
  因为这个球是软的有弹性的,所以你就要随时随势,而且要保持一个重心,就是本体感觉。
  你跟球要有联系,因为你现在坐上以后你跟球断了联系了。
  这就是你一接触球的时候,你就注意对球的控制,因为你一扑的时候比如你用十分劲去扑,但是球给你滚动之下可能只有三分,那么你跟它根本不合拍,如果你跟对手交手扭在一起的时候,如果说倒地状态,那你就知道你应该在那个位置,你需要砸他还是你需要朝上方去,你要有这个感觉。
  从以上现场对话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种人球结合的训练叫本体感觉训练,这是一个非常有实战意义的训练手段。在现实的格斗交手中,常会出现双方扭到在地的场面,而一般的武术套路只练站立状态的格斗,一旦倒地则会晕头转向状态尽失。意拳从实战出发,通过这种特殊手段的训练使拳手在倒地的瞬间迅即找到有利的制约对手的位置,久而久之形成本能,在格斗的异常情况下也能迅速变被动为主动。
  意拳的辅助训练方法很丰富,但其核心思想就是使拳手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出自意念本能化解危机掌握制胜先机。
  从站桩、试力、试声到利用各种器械的辅助手段,可以看出意拳的训练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静而动的循序渐进过程,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意拳的基础训练,而意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则是有对手的实战对练。
  意拳是中国武林中唯一没有套路的拳种,因为王芗斋早就指出,套路训练远离实战,它更象是表演。甚至打沙袋、举石锁的力量训练也是远离武学真谛的皮毛之举。意拳拳理认为:训练的目的是实战格斗。实战中的对手是有生命的人,这和无生命的沙袋、石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活的对象,他有反应、变化、运动方式和情绪起伏,所以实战训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途径。
  在实战训练的场地里,人们几乎看不到传统意义的武术训练模式。手靶、脚靶、拳套、头套、打斗声、呐喊声混成一片,仿佛使人置身于拳击、散打的训练场地。
  就在这拳脚相交之中,那源于王芗斋的意拳格斗法则也是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这些格斗法则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取中理论,也就是在双方格斗中,交手双方胸与胸之间的这条线条是中心线,它是双方攻守的争夺要点,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要力争控制住这条中心线。这一法则在实战中被反复强调,当拳手逐渐形成本能习惯后,在格斗中尤能精力集中,于千变万化中抓住要害一招制敌。
  今天的意拳传人检验功力的方法就是频繁参加各种散打比赛,这种比赛是真实的格斗,参赛选手来自拳击、散打和武术界各门各派。多年来,意拳是选手在散打擂台上可说是战绩显著,通过比赛他们拿了不少全国、市级的冠军,也培养了一批意拳后生。
  有趣的是,意拳并不太在意拿多少冠军或战胜了多少对手,他们更在意取胜的过程。如果没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击垮对手,对于意拳来说即便最终获胜也不算真正意义的取胜。因为散打是受竟赛规则限制的,而实战却全无规则,所以在一回合内解决对手才有实战价值,这更符合意拳的拳理——突如其来的瞬间爆发。
  除了实战格斗之外,意拳功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健身效果。意拳站桩训练除上文提到的技击桩之外,还有针对普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保健桩,它通过气息的吐纳、神经系统的调理使人气定神闲祛病强身。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意拳桩法引发的全国性的健身潮至今还被许多中老年人津津乐道,此后风行一时的鹤翔桩”“大雁功等保健功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为公众社会普遍接受的。这也使意拳以其实用性、保健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着特殊的价值,也为它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意拳,在中国武林是一个最年轻的拳种,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没有套路的拳种,它所崇尚的真谛来自王芗斋的那句名言——“拳拳服膺,就是说拳学之道源于人的生命本能。
  年年的清明时节,意拳的传人们都会在王芗斋的墓前献上鲜花,他们追慕着这位一代宗师,也铭记着他在中国武林的特立独行和真知灼见。
  
  《意念的格斗》简介
   意拳也称大成拳,它是20世纪初诞生于北京的年轻拳种。与所有传统拳种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任何套路,强调在意念的调控下激发人的潜能,从而爆发出巨大的技击能量。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大师,他的特立独行和真知灼见对意拳和中国武术的发展都是影响深远的而当代科学对意拳的研究也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