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重推手相关问题研究

 寂静心 2011-08-31
意拳重推手相关问题研究之一
作者:王宏成
一、何为功夫?
    俗话中,功夫有时间之意。可见
,要想拳术功夫好,不耗时间不成。
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
的“功”,说白了,就是简单重复。
一个桩架一耗一小时,一个劈拳一练
800下,这就是功夫。在我看来,王芗
斋先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揭示了拳
学长功用功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桩
法长功;二是沾身纵力(发力)。即
所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
当年国术擂台的骄子们拜孙禄堂先生
为师后惊奇地发现,孙家的密诀,竟
是三体式、形意劈拳、八卦单换掌、
太极懒扎衣等简单的基本功训练!或
许,孙、王二人从郭云深先生处所得
真传正是这“简单重复”啊!
二、 怎样才能求得“球劲”?
    内劲上身,逐级而上,一曰松沉
,二曰轻灵,三曰空明。三级劲质有
别,但都以一气浑元为旨归。故芗斋
先生首重浑元桩功。欲求浑元,必出
球劲。“球劲”即周身掤劲如球,球
面与敌相接,无点不灵转,无处不弹
簧。关窍有三:一要立球轴。陈杨太
极均讲以腰为轴;王芗斋先生讲,一
脚站立为轴,一脚灵活移动以作护卫
,以成“不倒翁”之态势。所谓“守
中用中”之“中”就是此轴;孙禄堂
先生强调,立“百会-重心-会阴-
后足跟(静桩轴根在足跟,动时轴根
可在脚掌、脚踝、足跟间移动)”之
轴,以求守静致虚、一触即发之功。
粗略而言,孙王均取单重功架,较大
弓马步以腰为轴更加圆转自如。很多
意拳拳友之所以修学多年前脚仍不能
提起来踏进纵力,原因就在于把单重
活桩练成了双重死桩。二要掤球面。
技击桩双手撑抱即成球面(前手腕至
中轴重心点为半径,身后以意成球)
,此球可称“中球”;如以身体胸背
接敌手,则身成“小球”。此外,如
“周身毛发探出”,意控“三尺以外
,七尺以内”,甚至更远,则成意控
“大球”,另具特别意义。三要求圆
转。撑得住,即不瘪;转得了、化得
开,即不死。有轴才灵转,两足(轴
)需轮换。四要有吞吐。太极先吞后
吐,最具弹簧之意。此外,形意意吞
直撞,八卦顺转翻回,均有异曲同功
之妙。
三、为何讲“诸劲之中,沉劲第一”

    拳劲很多,太极讲“掤、捋、挤
、按、采、挒、肘(有专家称应为俗
话中的ZHOU,即向上托举之意,笔者赞
同)、靠”。此外,还有“拧裹、钻
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之说
。但千劲万劲,沉劲第一。为何?太
极八劲中,人称掤劲第一。掤劲如水
之托舟,有由下向上、由内向外的浑
元膨胀之力,而掤劲之母正是沉劲。
打个譬喻,就好像投石湖中,水波四
散。波散之因,石之下沉也。有些拳
友用举重强化双臂的环撑之力,以为
此即掤劲,结果,脚下无根,一摸即
倒。何故?无内家沉劲,入外家浊力
一途也。
    我总跟拳友们讲,自己练拳多年
,至今沉劲还没有练到家。非是自谦
,实因“沉”无止境。怎么办呢?我
师刘涛先生嘱我多在“悬垂”二字上
下功夫。所谓“悬垂”,即上吊下坠
。太极拳论中有“满身轻利顶头悬”
、“西山悬磬”等说法,王芗斋先生
进一步形象地讲,要“身如绳吊系”
,一般理解是如头发上悬空中、全身
下坠。为避免单向意念过重导致气滞
头顶,可取头顶、后颈、两肩、两腕
(抱桩时)六绳吊系之意。上面吊起
来了,那“垂”到何处呢?老拳师们
常说,气沉丹田、劲沉脚底。又说“
气(劲)低打气(劲)高”,意即沉
劲越好功夫越高。或许劲沉脚底还不
够。孙禄堂先生在讲述八卦拳理时,
有手伸天边、身缩深渊(此为下缩,
另讲后缩为“身缩深窟”)的要求,
可谓一语言尽内家拳学“一气伸缩之
道”。(2011年5月4日于北京,5月8
日经刘涛先生审定)
意拳重推手相关问题研究之二
作者:王宏成
一、松紧与得力
    内家拳讲明劲、暗劲、化劲三个
阶段、三步功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松紧要求和练法。王芗斋先生说“松
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
又说“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何为
懈?一按即瘪;何为僵?憋气、双重
、运转不灵。要想把松紧虚实调得既
“中”且“正”,“舒适得力”,确
属不易。有两点似应重点把握:
    其一,练功之初,必先求明劲。
为此,宁愿“僵紧”(但不能憋气)
,也别“懈松”。否则,天天玩太极
虚无,终是劳而无功;
    其二,“得力”的基本要求是整
而不散。求整之法,有“三尖对”、
“四梢齐”、“六合整”、“上下如
挂衣、左右如撑伞”的传统要求;有
王芗斋先生所提“百骸撑匀”、 “六
心(顶心、手心、脚心、本心)归一
”、“内开外合”、“四外牵连”;
还有精神警起、全身如阳具勃起等通
俗说法。此外,还有一个较为简单的
操作办法:命门向后突出(即塌腰、
开命门),以此为中心点,头脊、四
肢向梢节节节“极力”抻拔,且呈大
铁锅向前包裹之势;同时,意念放远
,将周身劲气从百会、劳宫、涌泉、
四肢百骸“极力”缩向丹田。如此,
身形自然依“九要”归位。再转八卦
圈或练意拳摩擦步,双胯自然会有前
送、后缩之功,双脚会有提趟扒缩之
能,指端会有争钻勾挂、空中留痕之
感。再将上述抻缩之法贯彻到桩功、
拳架之中,即会有力达指尖之感。假
以时日,“指端力透电”自是不难。
二、 呼吸与鼓荡
    我们把呼吸称之为“息”(亦可
称外气),把丹田之真气称之为“气
”(亦可称内气)。一般来讲,练拳
不外三调――调身、调息、调意。前
辈有言:“要调息、不要调气”,“
有心御气、气反奔腾”,“宁求劲、
莫求气”。为何?一是拳通丹道,但
毕竟有别;二是讲求自然长功、循序
渐进,以免出偏。
有人反对人为调息,主张呼吸纯任自
然。实际上,纯任自然的说法只适合
两类人:一类是初学者,以免调息不
好,弄巧成拙;二是功至“息调”、
“息无(胎息)”的人,这类人不必
再有调息之念。也就是说,对其他人
而言,仍需调息。王芗斋先生关于站
桩的要求是“呼吸静长细”。
   有呼吸,即有鼓荡。如海浪之拍悬
崖,浪来为吸、为鼓;浪去为呼、为
荡。鼓荡微不现形为站桩,微而现形
即试力,突然惊抖即发力。
    其实,不管有意无意,调身、调
息,即在调气。如久习形意劈拳,必
悟“要想成仙,精练劈拳”之真意。
因为,钻为吸(胸腹松空,外气吸入
下沉),真气即从海底会阴沿督脉上
升头顶;劈为呼(外气从鼻及浑身毛
孔出),真气即沿任脉下沉至丹田,
此即小周天之功。假以时日,还会有
真气起自足后跟之感(“圣人吸之以
踵”),并得悟丹道大周天之理。果
能如此,则知前辈“以拳术动作为调
息”的设计实在高明。
三、中正与猫腰
    内家拳有一个传统说法,叫“低
头哈腰,其艺不高”。有人则认为,
这是骗人的话。若问那些参加现代“
摔跤式”推手比赛的选手,大多数人
肯定也会讲“低头哈腰,其艺才高”

    产生分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拳
手在以松沉劲为重要表现的内劲还未
上身时,哈腰顶牛较浊力确实会让人
感到“得劲”;但越是内劲强、整劲
好的人越会觉得“中正”重要。因为
,稍有不慎,即形破体、力出尖,会
为人所趁。再者,这种人沉劲超出一
般,与那些使浊力的拳友相遇,总感
到对手脚下无根,所以,也用不着趴
下身去顶牛。
   上面讲低头“哈”腰,原本写作低
头“猫”腰,刘涛先生特让改“猫”
为“哈”。他说,在身形中正的情况
下,猫之临战缩身是特别值得效仿的
。形意之母心意拳有“缩展二字一命
亡”之说,所以,后背弓缩特别明显
。形意仍有此缩,只不过形微、形暗
而已,当是李洛能先生功至高境的自
然表现。但李老先生没想到的是,把
这个高境界的身形传给博士是可以的
,传给小学生很可能会出问题。因为
,小学生们会把心意拳的核心“缩展
”玩没了。为此,孙式太极有“一看
轴、二看缩、三看走”的说法,颇堪
玩味。(2011年5月6日于北京,5月8
日经刘涛先生审定)
意拳重推手相关问题研究之三
作者:王宏成
一、混元、浑元、浑圆之辨
    王芗斋先生著作中,有时称“混
元”(hùn yuán),有时称“浑元”
(hún yuán),二者似无大的区别。
详辨之,元者,始也;混者,浑沌一
片,阴阳未判也;浑者,弥漫六合,
无所不至也。就拳学而言,古有“混
元一气吾道成”之说。故孙禄堂先生
与王芗斋先生起初皆用“混元”一词
。其内涵应有多重:其一,天地元气
与人体元气混而为一;其二,时间上
追及古远之混沌未开(无极);其三
,空间上无所不包。所谓“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其四,周身劲气圆满
无亏。现有拳友喜用“浑圆”,此词
在表达周身劲气圆满方面更形象生动
一些,但似乎少了一些“回归古原始
”、与天地宇宙相联系的味道。
二、 三角预应与遇力成桩
    王芗斋先生讲“三角预应”,孙
禄堂先生所传后学中则有“遇力成桩
”一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立身成球后,球内自有无数三角
支撑。关于三角力的应用问题,王先
生强调了四点:一是斜面应敌,以免
力顶;二是善用钝角,以免力瘪;三
是活用三角,以求关节若机轮、运转
自如;四是步呈三角,以求左右摇旋
、横走直撞之妙。
总之,与敌力接,一要撑得住;二要
变得了;三要发得出。做不到,可能
就是三角架出了问题。
三、借天之气、借地之力
    王芗斋先生讲,已身具备后,反
向身外寻。为何?因为“离开已身无
物可求,执着已身永无是处。”那么
,寻什么呢?天之气、地之力也。
    借天之气实有两种内涵:一是人
体之气(能量)与宇宙之气(能量)
相融合,形成能量交换。所谓顶天立
地、八万四千毛孔而为呼吸是也;二
是发力之前,全体透空,意想天之气
从头顶灌至脚底,如有力从上至下砸
向地面(如敌力出,则令其与空气之
力相融下坠,表象为缩身曲膝沉力)
,以形成大地的反弹之力。此时的天
之气实际起到了“引力”的作用。如
何才能借天之气呢?可先从空中游泳
感知空气阻力入手。
    借地之力亦有两种:一是借地支
撑。如敌用力推我,我可用身沉手托
之法将敌力化入地下。此时,敌力越
大,其根越虚。明白了这个最简单的
杠杆之力,就明白了太极借力打力、
以小力胜大力的关窍;二是借地发力
。即借天之气形成下坠之力,由此引
发后腿的蹬地之力向前上方(其他方
向发力暂且不论)极力反射。(2011
年5月13日于北京,刘涛先生5月14日
审定)
意拳重推手相关问题研究之四
作者:王宏成
一、继承与创造
   有拳友说,形意桩功中就有浑元桩
,八卦的趟泥步就是摩擦步,太极运
劲如抽丝就是试力,心意缩展(“缩
展二字一命亡”)即发力。由此看来
,意拳不过是吸取各家精华而已。这
话确有一定道理。其实,王芗斋先生
自己也说,创立意拳不过是“欲复古
元始”罢了。那么,王先生的贡献又
在何处呢?就在抓核心、抓关键,讲
真话、办实事。核心即求劲。王先生
说,拳术之道,贵在有劲。所以,从
本质上讲,意拳是老老实实的功力拳
,而决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技巧拳。
二、 不懂单重发力即不懂意拳
    王芗斋先生讲,“三七步单重发
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但遍观门内
,扎着大马步或大弓步顶牛者比比皆
是,真能做到单重发力者鲜矣。原因
有二:其一,只站双重桩,不站单重
桩;其二,不知单重之窍。据王玉芳
老师所传,就静态讲,单重对虚脚的
要求是“鞋沾地脚不沾地”,对实脚
的要求是“尾骨对后脚跟”。另要上
吊下垂,劲沉脚底。如此,才能做到
一脚支撑、一脚护卫,收“不倒翁”
之功效。一般来讲(以向前虎扑为例
),单重发力应做到:
    第一,蓄力如弓满。借敌来力(
或来势)吸气吞身(小腹微收),向
后脚压弹簧,五弓微缩以蓄力(俗称
气缩丹田、劲沉脚底);
    第二,发力如电急。即后腿蹬、
前脚纵、后脚跟,醒气发力、一步到
位。细言之,后腿借弹簧下压之力猛
然向下向后蹬劲,同时前腿提膝向前
踩踏,以身为拳,整体前撞,后脚紧
跟。此时,全身突然紧抖,少量气从
鼻孔出,余气下砸丹田,小腹突然鼓
震。手掌有向前、向上掀翻之意。前
脚插裆踏中门或占敌外侧管腿均可,
但必须做到“抢夺敌位”。所谓“打
人如亲嘴”是也。
    易出问题:一是动手不动脚。即
前脚不进、后脚不跟,单靠弓身伸手
推人;二是先进脚、后手推,劲分两
节,失去“山飞海溢”之功;三是前
脚已进,但后脚不跟,无法速归平衡
、形成“二续力”(“发力无断续”
)。
三、断手时机与方法
    王芗斋先生讲,意拳属自卫性拳
术,专讲断敌来手,故称断手。断手
时机有早有晚,以王先生《断手述要
》所列21式为例,说明主要情形如下

    第一,打劲头。即打欲发未发,
打堵劲。敌意一动,我即扑出。如“
陆地行舟”,团身前撞。俗称“六合
大撞”;
    第二,打劲中。即打截劲,化打
同时。如“拂钟无声”、“蛰龙探首
”、“惊蛇入穴”、“浪力三顿”、
“榔头拷打”、“脑后发炮”。
第三,打劲尾。细言之,有打“顺来
”,即敌来我顺带,如“老僧稽首”
;有打“顺去”,即敌带我顺进,如
“狸猫追鼠”;有打“来回”,即先
顺化后逆击,如“寒鸡立雪”、“座
地起火”、“伴窗观横雨”、“惊蛇
迂回”、“勒马听风”、“猛虎搜山
”、“烈虎出洞”、“雷霆击地”、
“金戈铁马”、“俊鹘舒翅”;有打
“去回去”,即逆击、顺回、再逆击
,如“烈马奔放”,亦即钻裹践;有
打“左右摇旋”,如“顿开金锁”。
有些拳友只知意拳不重套路训练,但
不知还有将实用招法操之纯熟、以成
良能的技术要求,结果必然是临阵无
措、乱抡拳头。(2011年6月1日于北
京,刘涛老师6月19日审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