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访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

 平平网 2011-09-13
来源: 转载自《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作者: 武思敏
                          [字体: ]

主体教育实验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已8年,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它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那么,主体教育实验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主体教育思想?今后发展还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实验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
  记者:裴教授,您好!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这对主体教育实验产生了直接影响。请您介绍一下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好吗?
  裴:好的。主体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主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在教育理论上将是一个突破,而且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新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建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可追溯到20年前。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并在1982年顾明远、黄济教授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中将此命题作为专节论述。在哲学界、文学界、历史界等对主体、主体性问题形成研究热点的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涂艳国指出:主体教育问题经历了从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的探讨,到80年代末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层次上进行理论思考的历程 (《主体教育理论的现状与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3期)。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教授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研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 1989年第9期等),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对教育主体哲学的研究(《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4期),为我国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在实验研究层面,我国教育工作者关于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各种实验,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卢仲衡先生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实验等等,为主体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主体教育研究正是在已有教育改革实验基础上的再创造。
  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人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已取得共识。第二,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来的。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教育传统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实验学校主体教育的教师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第三,主体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命题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体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构成的哲学层面的分析,研究的是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素质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主体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不是实施素质教育若干模式的一种。
  正是基于对主体教育内涵的理解,我们的实验研究目标是:一是立足于现代教育高度,从哲学角度反思我们现代教育各种问题;二是关照教育改革方向,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三是寻求促进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年主体教育实验发展的情况。
  裴:“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主体教育实验),从1992年1月开始至今,整整走过了8年的艰难历程,研究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至1993年,形成理论构思及前期准备阶段。
  在实验研究的起始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中心是建构主体性发展实验的理论框架。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多次理论研讨会: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及现代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建立主体性结构层次的理论依据;小学生主体性结构及行为表现;怎样建立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评价和测评的指标体系;什么样的教育和教学有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影响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理论研究的结果是形成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实践研究主要是对那时即将进入实验小学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逐个的全面认真细致的调查,以及为期1年的学前教育准备性实验。通过调查和实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为初步形成的实验理论构思及实验措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通过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主体性发展有关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阶段:1993年9月至1996年5月,在实验校低年级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问题涉及: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行为表现;建立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问题;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及社会适应性培养问题;小学生体质测查与健康教育问题;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家长主体参与;提高教育实验科学化水平的有关问题。
  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实验班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编的“五四”学制教材。在实验校建立了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的德育系列、学科系列、活动系列和家庭教育系列4条主要渠道。
  第三阶段:1996年以后实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1996年12月天津会议上,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分别牵头正式成立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协作组。以协作组牵头,就交往问题、主体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改革等问题召开了4次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主体教育的基本理论丰富内容的更理性把握;二是主体教育实验,“区域性研究与以校为本相结合”的格局的形成,使实验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中得到发展;三是形成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结合,多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及中小学参与的、优势互补的、有很强凝聚力的科研群体。
  从1992年至今,已完成了小学阶段第一轮的完整实验,研究还从小学推进到中学,参与实验的中小学达近百所,同时,实验产生了辐射效应,在四川省、河南省等地更大范围内推广。
  记者:主体教育实验是一种教育思想实验,它如何把主体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实验目标呢?
  裴: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将“主体教育”这样一个包容性强的富有哲理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验目标,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通过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专题讲座,将主体教育思想转化为参与实验课题的成员的观念,在主体、主体性、主体教育等基本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实验的理论基础),以及发展性教学策略等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二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通过构建主体性发展三级指标体系,使“主体性”这一核心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有助于实验教师把握主体性的内涵及行为特征;三是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配备学科教学指导力量,通过确定各学科明确的、有层次的操作性强的发展性教学目标,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使实验教师能很快进入实验的角色;四是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让实验教师经历“观察——明确研究问题——再观察——总结提高”的过程。如关于“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主体参与的目标定位、主体参与的意识及行为表现、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过程、主体参与的有效度分析、主体参与的基本条件及教学策略等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在教育实验中思考和探索,这种做法老师们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使教师在参与实验中增长才干。
  我们认识到,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且随着教育实验的深入发展,还会不断形成新经验,产生新方法。但要保证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合理,认识以下两点是十分重要的。
  1.主体教育实验是一种教育思想实验。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理论性。强调形成立论点高的理论构思,不仅要明确界定“主体性”等核心概念,而且要有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域(不是一个笼而统之的大问题)。二是社会性。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下来研究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对策,将定性理论研究与定量实证研究结合,采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不追求惟一的因果解释,从而充分显示实验的社会性。三是主动创造性。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实验,是一种参与性研究,实验主体的水平对于教育实验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实验的干部和教师是实验研究的主体,他们要的不是机械模仿的“傻瓜相机”,而是寻求有特色的办学思路及教育教学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实验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四是综合整体性。主体教育实验,由于其理论构建层次高,多因素多变量参与以及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体现了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从实验范畴到认识范畴、价值范畴都延伸到对主体、主体际关系、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从而需要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
  2.主体教育实验的发展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主体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教育实验,同样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搜集事实材料为主的确认阶段,我们用了近三年时间寻求“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行为表现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二是以研究内在效度为主的探索阶段。通过专题性实验研究,深入揭示主体教育的教学、德育、学校管理及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目前正处在这一阶段。三是再用几年时间,才能转入以研究外在效度为主的验证推广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划分是相对的,且有交叉。如中学阶段的研究目前处于研究中学生主体性行为表现的搜集资料阶段,而主体性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评估问题的研究,则正进入推广验证阶段。参与实验的几十所中小学因参与实验的时间、起点不同,会呈现三种不同层次水平。看到这一点,就不会将处于初始阶段的实验简单斥之为不科学不规范。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实验研究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水平,避免低层次的盲目重复。
  记者:主体教育实验开始时是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裴:确实,八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因为课堂教学是最生动的实践,也是理论最生动的体现。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有以下表现。
  一是发展性教学策略体系的形成。体现主体教育的发展性教学,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初步构建的发展性教学包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4个基本策略。
  二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新教学形式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与策略,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体成绩评价和奖励,以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是体现主体性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及其评估。我们认为,体现主体性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特征是:其一,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学科教学的基础目标,即国家颁布的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相应的思想品德以及本学科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要求,而且有主体性发展目标,从学科实际和学生出发,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后者更是有效教学的集中表现。其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教学内容应有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三,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效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其四,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师对课堂教学监控、调节能力,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学密度适当,条理清楚,时间安排合理,应变能力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语言准确、清晰、生动,板书设计恰当。作为体现主体性发展的课程教学,提倡教学的个性特点,教师不仅有教学创新,而且应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记者:课程问题是影响主体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验足如何从课程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的?
  裴:主体教育实验的课程改革研究是近两年启动的,研究分两步进行。目前进行的是第一步,结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着重探讨如何更新教学内容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旨在解决课程的观念问题。第二步准备在实验学校中进行语文、数学、外语,小学科学、社会,中学“科学探究”课(新建课型)的课程改革实验。着重探讨主体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中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心理过程与课程的发展性;主体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我们感到,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关键在于确立现代教育的课程观。也就是说,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一是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发展,以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二是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应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三是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四是强调课程应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
  记者:实现主体教育有多种途径,需要从教育各个领域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请您介绍一下德育中主体教育的研究。
  裴:学校德育是体现主体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总结和发扬各实验学校丰富的经验基础上,从主体性发展这个角度进行调整和进一步创新,建立主体教育德育的新目标,是近年来课题组开始思考和进行初步探索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请从事德育研究的专家作指导报告,另一方面在实验校就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
  我们提出“主体德育”,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界所主要信奉的德育过程“转化”理论(强调“灌输”及“内化”),对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严重忽视。我们认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德育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从这一命题出发,主体教育德育的实施,强调教与学平等、自由、真实的交往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统一的教育内容,尊重与要求统一的教学方法(檀传宝《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深圳教育科研》1999年第 1期),围绕主体教育德育的目标及主要特点,确定了要研究的5个问题:一是主体教育德育目标及其评价问题;二是人对人的理解,主体教育德育的基础;三是主动建构德育主体;四是道德实践活动与学生道德发展;五是合作交往与学生道德发展。在理论探讨的同时,注意搜集和总结主体教育德育案例。主体教育的德育还主要处在形成研究思路及理论框架阶段。
  记者:现在我国教育界非常重视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您是如何看待主体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呢?
  裴:当前我国教育界出于对青少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提出了“创新教育”问题。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全面系统的反思,深化素质教育,而且有利于促进公众对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理解,有利于推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教育的扬弃,有利于推进大教育环境的优化。至于创新教育与主体教育的关系,我认为二者的目标、内涵、实质均是一致的,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性,正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研究少年儿童创新能力,视角应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从而区别于西方心理学领域对创造性的理解和研究。
  记者:您认为今后主体教育实验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与实验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裴: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只是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迎接21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准备通过“十五”教育规划科研课题的申报,再用6年的时间,实现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第二步目标,这就是:构建主体教育理论,实践“教育主体思想”,探索培养高度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具体计划是:在前期经验概括基础上,逐步完善主体教育的教学、德育和管理三个主要领域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涉及: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与评价,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发展,主体教育德育的主要特点,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施策略,以及主体教育的学校教育管理专题研究等问题。
  我们正式建立“发展性教学实验室”,它是集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培养教育改革实验家三位一体的教育实验基地。发展性教学实验室将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力量,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相结合,及时总结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丰富成果,为从事主体教育研究的同志提供探索创新的园地。发展性教学实验室是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研究基地,它分别建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教科院和四川省教科所,研究成果不定期以蓝皮书形式发表。
  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完善,我们将继续努力,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为建立主体教育理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努力。
  记者:非常感谢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