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悟西狭颂

 骑着乌龟找马 2011-09-15

说起《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西狭颂》全名《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狭颂》,是著名的摩崖刻石,在“碑刻”大家族中,“碑”(狭义上的碑)与“摩崖”虽同属一类,但其审美特色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其形制和制作方式的不同而引起,“摩崖”所在的是表面不平的山体表层,在其上镌刻文字,因山体的质地不一,造成了镌刻有深浅之别,有时为避开坚硬的石质而脱离汉字的理性造型,使用笔出现偏差,摩崖刻石除了要遵循汉字的构成原理外还要考虑自然的因素,这是“碑”类刻石所不需顾虑的,正因为有后者的存在,才使“摩崖”石刻散发出绚烂迷人的风姿,加上自然的风化剥蚀,千余年前先人凿刻的痕迹只剩下浑拙苍茫、古朴奇诡的线条在交叉飞舞,这实际上是人的创造性价值的深沉外化。

《西狭颂》碑体气息雄浑宽博、疏宕瑰丽,与《石门颂》、《郙阁颂》合称为“三颂”,皆为摩崖石刻,而风格有别。“三颂”的线条虽都有浑厚圆劲的效果,而在沉稳爽利、波挑丰富方面,另两颂显然不及《西狭颂》。

《西狭颂》用笔凝重浑厚、朴茂丰腴,需要通过逆入平出、缓缓送出、笔笔到位的方法来实现,有提按顿挫的变化。起笔力度较大,笔形以方为主、以圆为辅;中段行笔较为平缓,不能起伏过大;收笔处要矫正笔形,气沉其中,不使外泄,使线条沉郁含蓄、稳如磐石。

《西狭颂》在波画中的变化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或由始至终方笔行进、或圆起方收、方起圆收,波尾与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时出妙姿。

《西狭颂》的结构:博大精深,为其它汉碑所不及,是医治结体羸弱、格局狭小的良药。

《西狭颂》的形体方正饱满,内松外紧。笔画安排横平竖直,扎实停匀,极讲究整体的对称均衡。在各种线条的穿插排布中,不过分强调对比,把微妙的矛盾通过各种走向的线条来相互牵引,达到“貌实意虚”、“疏宕”的审美境界。但不要为了表现疏朗而过分拉开线条间的距离,须在线条内部的联系和空间分割构成的联系上着力。

《西狭颂》的临写启示:

一是注意整体上每个字要整齐划一、格调一致。排列要整齐,笔画间的间隙要均匀,注意每个字的结体要一边平齐,一边参差,形成齐与不齐的对比,以免笔画左右伸展,张牙舞爪。

二是注意用墨的浓淡。我习惯于事先用水调好墨,一次性使用,使其黑色均匀,线质清晰,洇化自然,枯润适中。

三是注意用笔的力度。写字一定要将笔提起来,尽量向上提,然后再尽力向下用力。既往上提又向下用力,虽然是矛盾的,但就是这样才能将力贯注到笔毫之中,而且要力求笔笔中锋,笔笔见力度,笔笔见精神。线条中的力感是字的灵魂,做到在用笔上方、圆、尖齐用,拧、绞拖并施,尽可能将线条灵动起来,丰富起来。

在临习当中,坚持遵循古人今人通行的办法,读帖、临帖,揣摩赏玩。可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要求手要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能做到这一点 应该说是上手了。下一步该追求“神似”,这就需要对整个碑的总体风格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但是在《西狭颂》中,横画或竖画中间部分有变粗的,腕力也可变换,然运笔的速度大体是匀速的。我体会还是运笔慢些,笔力沉重些,才可体现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能借古开今,自悟自化为己所用才是学书价值的判断标准。

隶书是在诸书体中最容易掌握的一种书体,若想走出汉隶的规矩,形成自己的风格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西狭颂》碑,变化丰富,却又高度和谐统一,其书法风格劲健刚毅又不乏流美婉约之气,翩翩然一君子也。临《西狭颂》碑,即拓宽了眼界,又积累了经验,增加了胆识,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