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荣玉先生三篇有关大成拳的文章

 寂静心 2011-09-24
论大成拳之“松”“紧”说


    “松、紧”是大成拳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大成拳遇到的首要问题。练习大成拳若不明白“松、紧”的真实含义,是很难入门的。大 成拳中所指的“松紧”与一般体育运动中所说的“放松”与“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滑冰、羽毛球、拳击、散 打、泰拳等等(除中国武术)中所指放松是不用力,使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只要一用力便紧张起来,也就是说一放松就没力,一用力就紧张。大成拳所指的“松 紧”不是这个概念。大成拳所指的“松”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紧”,也就是说在放松的同时还要能“紧”。在同一个关节或同一个部位,“松”时不失其 “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节或部位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松”“紧”同时存在。放松的时候“松中有紧”,反之在紧时“紧中有松”。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这正是大成拳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运动的本质区别。“松”“紧”实际上就是一个拉筋的过程。筋短就紧,筋长就松。筋拉长了,再拉,就又紧。经过一段时间拉筋,筋再被拉长,又松下来。如此反复就是不断松紧紧松的拉筋过程。下面介绍练习“松紧“的方法。以站桩为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松中求紧”。此方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多病者。另一种是“紧中求松”,适用于年轻、体壮、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练习者。先介绍“紧中求松”的训练方法。第 一步,先按照站桩的要求配合好间架,要求是手指要“展、分、抓”。展是将手十指尽量长伸;分是将十指尽量劈开;抓是在展、分后十指弯曲有抓物状。王选杰先 生称此种手形为“大把抓”,说是婴儿出生后就会的东西。腕部要扣紧(四腕:双手腕和双脚腕),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腰挺,坐胯,提膝,足趾抓地,两腿 要夹,后膝要向里裹,前膝前顶,眼顺前脚内侧向前看。这时各部位应该是紧的。第 二步,是放松,放松的部位是除了手的十指、脚的十趾、手腕、脚腕、脖子以外,各个部位要尽量放松,直至基本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梢节即是四腕、手 十指、脚十趾和脖子)。梢节用力后中节和根节又会紧起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又会松下来,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把中节和根节紧起来。这样循环反复做若干 次,筋就拉长了。紧就是筋短,筋拉长了就松下来了。短的筋拉长了,以前长的筋相对就短了,再把相对短的筋拉长了,又会出现相对短的筋..... 以拉筋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要把全身的筋拉的比较长,达到够用的程度是一个很慢长的过程,是一个对生理改造的过程。功夫到了以后梢节再怎么用力都不会紧 了,这时紧就变成了力,松也就变成了力,紧力是柔力,是全天候的。只要人不睡觉,力是一直存在的。它没有间断,所以它是随时能够抵抗外力的打击。松力是含 蓄的,它是根据外力的变化相机而动的,是刚力。筋长力大,骨重筋灵。只有筋长了气才能灌溉骨骼、肉体、毛发,达到此种地步对养生和技击都是有其他任何运动 都不能比拟的作用。 二种求松紧的方法是间架摆好后全身尽量放松,一点力也不要使,直到全身全部放松后,梢节再微微用力。用力一定要小,越小越好,但也必须用一点力,这样中节 或根节的某部分就会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间架紧的地方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力,再让中节或根节紧起来。加以时日,紧的部位松下来后,梢节再微微用 力―――如此循环反复,与第一种方法一样。所不同之处是第二种是以松为主,松要占八、九成,紧占一、二成,尤其是第一遍的时候,要等全身各部位都完全放松 后梢节再用力,而且用力一定要小。这样练不容易使身体出现不适,此种方法,适用于老年体弱多病者使用,但效果是一样的,长期坚持锻炼可以祛病、强身,也可 以增长气力。亦可以奠定对抗的基础,但此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达到同一个效果的时间相对要长,对于体弱者也是没办法的事。王 芗斋老先生说“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是针对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而言的。勿过正就是无论怎么用力,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都是松的,松紧十分明显, 有的地方、部位越松,有的部位就越紧;有的部位越紧,有的部位就越松,此时才中正,也叫松紧平衡。松紧的平衡也是虚实平衡的一部分,这是大成拳深层次的问 题,求松紧是大成拳基础问题,是练大成拳要上的第一层台阶,只有登上第一层台阶才有可能再登第二层台阶,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探讨更深一层的问题。此 种练法起源于唐代,印度僧人达摩东来,在河南少林寺传授的洗髓易筋之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术,后被中国武术家借鉴到中国武术之中。当时的中国武术水平已十 分先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印度的洗髓易筋法结合后形成锻炼筋骨之法,从此以后中国武术成为了世界之巅的一门学术。经过宋、元、明历代无数武术先辈的实 践与研究,到明未清初此种学术已达到顶峰。当时此种练法在我国十分普及,有功夫者比比皆是,到了清初由于战争武器的发展,武术在战争中已不是胜负的主要因 素。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与发展,统治阶级开始重文轻武。使武术这门十分科学的拳术流入民间,之后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以至此种学术几乎失 传。此种练法是王芗斋老先生所传,王老先生这一枝的传承路线是王芗斋——郭玉深——李洛能——戴龙邦――曹继武――姬际可。希望大成拳爱好者能潜心研究“松紧”之练法,使我国这一世界之巅之文化得以继承。有诗为证“开辟首重武,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


 

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


神、形、意、力、气是大成拳主要锻炼的内容,它贯穿大成拳练习的始终,也可以说它是大成拳的拳筋,失去拳筋的拳将是一无是处、一团糟。所以练大成拳自始至终不可不注意对神、形、意、力、气的研究。关于“神、形”,作者将另文论述,本文将重点论述“意、力、气”。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大成拳的“力”。大成拳所指的“力”与世界任何运动所指的力不是一个概念(除中国武术)。其他运动所产生的力都是来源于肌肉的松紧,肌肉一松再一紧产生一个发力。通过某个动作或某肢体的运动,通过动作的幅度、路线、速度产生一定的力量来撞击某一个目标,此种力量比比皆是,谁都知道,所以不再详述。王芗斋老先生称这种力叫“抡力”,又叫“砍砖头儿的力”,大成拳最忌的就是这种力。大成拳所说的力的来源是浑身各关节的争力,全身各关节、各部位互为根的力,这种互为的力,它可以用不着动作的幅度或肢体的移动来产生力。在肢体不动,动作没有幅度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力,人在不动时得到的这种力能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虚点,处处都是力。一条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所以我们在运动时,从起点到终点中间这段距离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这些点都有力,包括起点和终点,这才是大成拳所追求的。这种力在技击方面不容易被人所乘,在养生方面,气、血充足,阴、阳平衡,抵抗力达到最佳,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与病菌的侵入。其他运动的力只是在动作的起点或终点有力,中间是无力的,我们称它是虚的,此种运动在技击时中间这段虚点将是被人们利用的重点(作者今后将专文论述,本文不重点论述),在养生方面最起码不能祛病,弄不好还会对养生有副作用。一般运动的力是普通人都能体会到的,任何人自孩提时的玩耍、嬉戏到参加某种运动的专门训练,以及成年人的运动、锻炼所用的力都是这种力,谁都清楚。但是大成拳的力不是谁都能体会得到的,只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人,这种力才能上身、才会有这种力的体会,为了说清楚大成拳的力,有必要把这种力上身的感受谈一谈。经过正确的“形”和“松紧”的训练后自然的会有一种与大气相呼应的感觉,好像是空气有了阻力,这是力上身的初始。随着功夫的积累力也会越来越大,会自然的出现稍稍的一动就像在空气中游泳,以后又会自然的出现巨风卷树、周身像是被绳索牵挂、周身像是有一层罗网……等等。这些“好像”就是“意”,与这些“好像” 自然的进行抵抗的这种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成拳的力。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好像”(意)和力的出现必须是自然的,不能用假想的方法去调动“意观”。如果是用假想的方法使自身有了空气阻力感……等等这些感觉都是虚幻的,不是真正的力。这种力的出现必须是经过“形”与“松紧”的严格训练后自然产生的,不用想自然出现。对于这种力的称呼也有很多拳家称此为“意”,有的拳种称此为气,还有的称此为意与力合、内三合……等等。不管怎么称呼都是这个意思。王老先生称此为“力”,“意即力也”,“意、力同出一气之源”。关于“力”与“气”的关系,王老先生说气是力之帅,力是气之军,形意拳讲“力到气到”‘“气到力到”“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力合”,还有的说“气即力也”,由此可见“意、力、气”它们虽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它们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有水自然生鱼,没水鱼自然死掉。意能生力,力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气是人体微生物的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要想论述这些东西需要用大量的笔墨,它是生理的范畴,本文不专门论述,读者有兴趣可参考中西医著作。总之,功夫一到,意、力、气自生。得力的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它是锻炼筋骨的第二层台阶。经过“形”“松紧”的锻炼后首先由局部某个关节或某个部位先得力,比如肩、肘、胯、膝、后背……等,至于哪个部位先得力是不一定的,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首先得力的部位会不同。随着功夫的积累得力的部位越来越多,功夫大了,人体每个关节、每个部位都会得力,也就是整体得力,这时人就形成整体了。由点力通过功夫的积累得到整条线的得力,进而达到线路面积的得力。需要说明的是由想像得到的力不是从局部先得力而是似乎整体都有力,模糊不清处于浑沌状态,这种力是假的,不是大成拳所求的力,用正确方法得出的力必须是从局部到整体,力非常具体、清晰,形曲力直,而且是自然得到的。整体力的标准是气贯四梢,牙齿有咬合力(不是咬牙)。牙齿没碰着也有咬合力为骨梢、舌头有顶上膛力为肉梢、毛发有直竖力为血梢、手指有鹰爪力、脚趾有抓地力为筋梢,气贯四梢说明人有整体力。这个整体力是点力的均整,这时自然又会出现类似像风中之旗、渊中之鱼……意念随着力与意的迎合再求路线与面积的均整、虚实……等等。功夫到了这种地步,气血之川流,意、力、气充实,力之妙用是难以用笔墨描述的。练习者这时才会体会到意、力、气的奥妙,所以王老先生说大成拳是一门独特的拳学,它可以改造人的生理、发挥人的潜能,决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着它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只有进行筋骨锻炼才能得到意、力、气,反过来说,进行意、力、气的练习自然使人的筋、骨、肉、血得到锻炼。人是由筋、骨、肉、血组成的,只有筋、骨、肉、血得到锻炼才是整体锻炼,否则全是局部锻炼。只有整体锻炼才能得到整体力。筋骨锻炼的基础是拉筋,筋长了气自然会在筋、骨、肉、血中川流,最后灌注到梢节,全身才能气通,气通全通。形意拳讲“男子大丈夫以气为主”,人的身体、精神会一天天好起来,这是人生的基础,这种身体状况是用任何方法、任何学科都解决不了的,只有用锻炼筋骨的方法才能使人身体达到这种状况。前辈总说“开辟首重武、学术始于此,勿以小道视”,前辈的谆谆教导,我们后人应加以重视。总之,一句话,大成拳实为民族之需要、人民之需要。

 

 

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虚、实”问题是在学习大成拳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锻炼中必须要面对而且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虚、实”解决不好也会使大成拳的练习走上歧途。前辈常说“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虚、实”的锻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形”与“松紧”的练习后,只要方法正确,加以时日,那么必然要出现空气的阻力,有了阻力人必然要与阻力相对抗,这种出现对抗的力就是大成拳要求的“力”,再往下练必然要引出“虚、实”之概念。王芗斋先生常讲练拳要练出“虚中求实、实中求虚”。“练拳时面前似有人”“对抗时面前似无人”这是王老先生对“虚、实”最梗概的解释。什么是虚?练拳的时候为虚,因为这时候没有对抗,完全是一个人的练习,从虚中求实。怎样才能从虚求实?实是什么?我们前面说过经过“松紧”练习后所出现的力即为实,因为这时候的力已经感觉摸着东西了。尽管实际上没有东西,但有这种感觉,空气的阻力就是“东西”,这就是虚中求实的开始。随着功夫的增长,阻力越来越大,与阻力必然相对抗的力也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越来越实。随着功夫的长进,这种实感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由一个关节增长为二个关节,进而三个……越来越多部位也是这样随着功夫的长进,越来越多的部位有实感,也就是力感。慢慢的趋于整体,这时相应的意念应为“空气中游泳”“巨风卷树” ……等等。随着力感的加强与趋于整体,这时就要进行求实练习,即把风的阻力与水的阻力变成人的阻力。如果练习者有实战的经历,这种实战必须是近距离接触的实战、双方肢体必须能接触,游斗不能算。这种过渡是自然的,只要理解“虚实”这个概念,自然会过渡到人的阻力。就是在练拳过程中我面前总像有个敌人,我的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即与敌力进行周旋。如果没有实战经历的人这时要适当进行搭手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目的是让练习者体会自己力的路线被敌阻断的感觉,有了体会就行,解决这个问题要在求实的训练中解决。简单地说,这就是在“虚中求实”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总有敌人在我面前,敌人总是在与我的力逆行。“虚中求实”,做到后马上就要练习“实中求虚”。什么叫实,即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着,这就是实,“实中求虚”,就是在力被人给顶住以后,找出敌人的虚点,力向敌之虚处行进即为“实中求虚”,怎样才能找出敌人的虚点呢,这里面有大学问,这种学问是中国武术前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总结出来的。王老先生说“人的天性是有横力时没竖力,有竖力时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没办法。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有什么仗着什么”有钱仗着钱、有势仗着势、有脑子仗着脑子、有力气仗着力气……,总之,有什么仗着什么,这也是人的天性。人之天性造就了从实中求虚的可能。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顺应,用后天去弥。补其他运动,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等等世界上一切对抗的运动,他们是用动作和闪躲来弥补,作一个竖力的动作突然发现需要横力时再做一个横力的动作,或闪躲避开敌之攻击再做相应的动作。关于闪躲弥补横竖力不平衡,比较简单,笔者今后将专文论述。此文重点论述用力来弥补横竖力不平衡的问题。凡是用“抡劲”或“砍砖头的劲”的运动只能用动作来弥补横竖力的缺陷。但在用横力的动作或用竖力的动作之间会出现一个虚,这个虚点就是被人所乘的机会。王先生以前说过“砍砖头儿的力一不卫生、二在实作中易被人所乘”。但能利用并抓住这一机会的必然是 “气生意力所得力”的拳术,也就是说具备大成拳的力可以抓住这种机会,因为大成拳这种力是不断续的,在不动中可产生力。两力相接,前者发力需要动作,有动作就慢,动作是需要时间的。大成拳的力不需要动作、不需要抡,两力相接有感即应、一触即发、顺力逆行,顺着横竖两力转换的过程就会找出一条虚线,直达目的,这就是“实中求虚”。“实中求虚”是由以下几个条件造就出来的。第一,人有二力,即“横力、竖力”;第二,“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第三,“人有什么仗什么。自己出竖力时突然被人用横力相抗,自己马上出横力相抗,又被人用竖力相抗,马上又出竖力……人仗着二个力,需要出哪个就出哪个,这也是人之天性。第四,通过锻炼筋骨可造就出一种 “意力气”相合的力。人的天性与此种力相对抗时就出现了“实中求虚”一说。王先生有很多关于“实中求虚”的精辟论述,如风中的旗、渊中的鱼。渊中的鱼说的是逆水而上的鱼。都是说的横竖中找出虚点,连续即为虚线。“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处不弹簧”。“周身无点不弹簧”指的是各关节、各部位的局部力,即能分又能合,分则可使力变化无常,合则形成整体即为“鼓荡”,分合适当即可在“横顺”力中找出虚线。“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起落”是一个动作,在一个动作中要做出“起落”劲。再准确的说就是一个动作要做出“起、落、钻、翻、横、顺”六个劲,有了这种功夫才能在横、竖间走出虚线。又如“硬打硬进无遮拦”,“去意犹如卷地风”,“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是顾,出手即是处” ……等等,王老先生这些都是关于实中求虚的论述,不再一、一解释。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夺位”,“夺位”的前提是有“实中求虚”的能力。王先生常说:“何为虚、何为实,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便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作为一般运动而言(除中国武术),“横、竖“力都是实,在对抗中横竖力要进行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虚,即:横力→虚→竖力→虚→横力→虚→竖力→虚……。这是由于它的训练方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发力是由肌肉的一松一紧出来的,松的时候即无力,紧的时候才有力。松就是虚,它不管出什么力都要松一下,不松发不出力。大成拳的发力则不是这样,大成拳锻炼有素者,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同时存在松紧,力是全天候的,是不断的,它只要接触到对方力后就能顺力逆行,而且还能借对方力为我所用。我的力、敌的力合二为一来使用。如果功夫稍逊,虚点也不易被人抓住,功夫高深者基本无虚点,很难被对手击败。“见虚不击、击实处”。为什么不能击虚?击虚对方灵活者可做闪躲,如果闪躲做得非常漂亮,这时我将出现虚点易被人所抓住,所以不能击虚,击实即为搭手。“人有什么仗什么”,人在长期的大自然生存中人的双手、双臂为主,这符合“人有什么就仗着什么”的天性,只要用方法适当(另文论述)搭手是比较容易的。搭手后即贴力,两人力只要一相贴,可运用实中求虚达到目的。虚、实转换枢纽处就是前面所说“横、竖”转换间的虚点。“虚实实虚得中平”,什么叫中平,中即中线,环中。中线为攻防之枢纽,为实战家必争之地。在攻防中即能找到对方之“虚线”,而且还要使虚线的终点就是对方中线。所以,还要控制虚线、中线的平衡,使之合二为一。“平衡”“虚、实”的平衡是综合平衡,它是由很多个小平衡所组成的。比如,中线与虚线的平衡、松紧的平衡、意的平衡、气的平衡、力的平衡、形的平衡、神的平衡……等等。只有取得局部平衡才能取得虚、实的平衡。用笔说清楚实在非常困难。过去王先生常说“技击中有一关键环节‘叫人’,‘叫人’有精神上的‘叫人’、动作上的‘叫人’,还有就是力上的‘叫人’,只有把人叫僵了才能胜人”。他说最吃功夫的最难说清的就是这个力上的“叫人”,每每一谈到力上的“叫人”就说“再说吧”,慢慢的时间长了就清楚了,不是一会半会就能说清楚的,然后就不说了。实际上力的叫人就是“实中求虚”。“实中求虚”这个平衡,这么多平衡问题必须得多年的连说带练才能领会,必须得“知”还得“行”才能掌握。“虚、实”说是门大学问,它是我国武术先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从有了人类以来,武术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主要手段,当时的人都练武,前辈说“开辟首重武”,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大家都练武,练别的也没有。所以武术发展很快、水平也很高。但始终没有解决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问题,只能以力量大、速度快,闪躲快来弥补。到了春秋时代,武术家们开始认识到动物的长处,开始借鉴动物所长为武术所用,只是在力量、速度上有提高,但横竖力的矛盾仍没能解决。直到唐代印度僧人达摩东来传授洗髓易筋之术时才被当时已非常发达的武术所借鉴,结合中国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采纳动物之长研究出“锻炼筋骨之说”,使人能练出气生的力,这种力的出现使横竖力找到平衡。此种学术在当时是最前沿的,直至现在也是最前沿的科学。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实践,到了明未已非常普及,使此门学术成为武术的主流,从清初开始衰退直至基本失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成拳的“锻炼筋骨”之术是门大学问,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武术家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成果,是中国第一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诗为证:开辟首重武,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无长不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