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名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杨再隋
我们的时代是需要名师的时代。有了名师,绿叶红花,枝繁叶茂,才显出勃勃生机;有了名师,众星拱月,繁星满天,方才有星光灿烂。一位名师不仅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好学生,还可以带出一批好老师,影响一方教育。然而,当今教坛老一辈名师寥若晨星,新一代名师屈指可数。泱泱大国,名师何其少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小语界堪称为名师者,如斯霞、王企贤、霍懋征、袁瑢等,德艺双馨,他们创造的许多精彩课例,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经典”。尔后,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风靡全国,影响深远。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支玉恒等,又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四处传经送宝,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新生代的翟京华、贺诚、孙双金等也崭露头角,备受青睐……诚然,教师中有名师之实,而无名师之名者多矣,有志于成为名师者更多。问题是,仅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评选是不够的。当前,我们还需要营造培育名师的氛围,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选拔机制,还需要各类教育媒体为名师亮相搭建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素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托起高耸入云的“珠峰”一样,广大教师的臂膀,自然会托起名闻遐尔的小学语文名师。
名师应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呼唤名师,即是呼唤教学风格。布封说,风格即人。教学风格乃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
名师不仅科学地把握教学特点,同时审美地把握教学过程。教学艺术不仅是形式呈现的艺术,还包括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的艺术。例如内容深浅疏密的合理分布,重点与非重点的准确把握,难点的适当分散,疑点的巧妙处理。在教学方法上,灵活机变,审时度势。例如巧设悬念,巧布疑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迂回反复,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境;因势利导,巧于点拨,打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等等。上述一切,都在于名师们既深刻地了解儿童,又刻苦地钻研教材。所谓“吃透两头”“了解两头”本不容易,“吃透两头”,非名师莫属。
名师之所以著名,还在于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知识渊博,著书立说,不仅能驾驭教材,而且能对教材作出合乎学情的处理。在课堂上,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此情此境,不少人认为是名师们方法高明。其实不然,主要是名师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品位,源于名师自身的文化功底。有此功底,运用教学方法,随心所欲;教学机变,随处可见。得心应手者,得心方能应手也。
名师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以爱心滋润儿童的心灵。这种博大精深的“爱”,转化为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对学生的精心培养。王国维说:“有真性情即有真境界” 。名师的真性情已上升为新境界,这就是教学的人格化,或人格化的教学。他们已把教学和自身融为一体,达到血肉和精神的融通。这是名师对语文教学的深爱,又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人生境界。
时代呼唤名师,名师借重时代。呼唤名师,其实是在呼唤精英,呼唤良知,呼唤文明,呼唤爱心,呼唤真正的教育。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7、8期合刊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