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对黄的认识评价已经很高很深刻了,再多的评论我不敢说。
我这里就只献献丑,将自己读《四圣心源》的一些理解收获跟大家分享下吧。
黄的理论特点或成就:
其一:植根于《内》《难》,将“易”与医进行融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体气机左升右降,升而为阳,降而为阴的理论。整个人体气机的运转就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圆”,而这个“圆”的各个环节,又以甲,乙,丙,丁。。天干加上五行进行命名。这样一来,人体就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八卦图。前人当有人已经这样做过了,但是到了黄这里,这套体系被他完善得近乎完美。
其二:重视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在他的理论中,整个“人体八卦图”如果要运行起来的话,脾升胃降这个动力中枢起的是关键作用。这点上,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青年时代,庸医误治,不仅毁了他的一只眼睛,而且严重损伤了他的脾胃,以至于后来这位医学奇才,不足60岁就早逝了。
其三:重阳轻阴。其言“至阳为仙,至阴为鬼”,对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论而言,几乎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当时医生助阴伐阳的行为更是深恶痛绝。
其四:“万病皆缘于土湿”,这个观点是相当相当有特色的。其理论认为“除阳明承气汤证源于土燥外,一切外感内伤皆源于脾湿”。所以利水治病在其方中占了绝对的地位,几乎每个方中必用茯苓,茯苓燥湿以助脾升。也多用半夏,半夏下气,以助降,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顺了,病自然好了。很少使用如阿胶,熟地等这样的滋腻补阴之品,认为滋腻助湿,更不利于太阴湿土之燥。
其五:“六气论”,人体12经,各经有各经之属性(气),这12经又分主从,从气统于主气,一从一主,因从气不敌主气,故主气之性显而从气不显,于是12经就可以分成六组属性不同的经脉,即为六气。外感因天地间六气之偏而人体感之,内伤源于人体内六气所偏颇,,,,
这些理论是否源于黄元御我不知道,但是在黄的这里,这个理论被探讨得相当详细,贯彻始终。
黄的《四圣心源》虽不及《内经》言语古奥,意义深远。但也是字字珠玑,其中可圈可点发人深省处多矣。
有人说他的理论很“偏”,比如重阳,比如“万病源于土湿”这样的理论,,,,
记得有个网友,和我几乎同时接触黄元御的,几乎同时下载了黄的《四圣心源》。三个月后,我将这本书读了一遍,难理解的地方多看了一两次。然后手抄了一两章了。
突然他在qq上告诉我“有人说黄的理论‘偏’了,学了没有用,你觉得呢?”我问他“你看了多少了?”他说“看了一些,,,”我说,你既然看了一些了,到底偏不偏你自己心里没有数吗?,,,,他最终告诉我“某某某的书好,讲座好,现在网上热得很,我学那个,,,你那里有他的资料不,,”,究竟偏与不偏,需要多家比较了再说,有用没有用需要用了才知道啊,,,不是炒得热的才不偏,才有用,,,这何尝不是人心之“偏”呢?
话又说回来,天地间什么不偏呢?没有六气之偏,哪有四季,四季都无了,这天地间如何孕育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呢?要用动的思想看世界,虽然静止的情况下,某物体时“偏”的,但是运动的情况下,或者全局的情况下,该物体可就不一定偏了。比如自行车,如果没有脚架,静止的时候必然会倒,但是一运动起来,车子不就被骑着走了吗?不是没有倒吗?
所以,医理难免有偏,最关键的是看你——运用者,如何将通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消化让这“偏”的东西能为我所用,能为治病所用,死的东西放在那里,永远不用他,永远是偏的。古今医家注解《伤寒》,有名者都上百位,可以说十人读就有十本伤寒,千人读就有千本伤寒,,读伤寒的,有的成了大医,治病无算。有的却用伤寒来杀人。黄元御的东西,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大医的医论也还是这样。一架很好的自行车,就放在那里,能不能骑得走,能骑多远,能有多精彩的表演(比如玩极限的),就看驾驶者——您的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