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痞块辨治

 修和 2012-03-14

肝病痞块辨治  

2009-12-16 09:45:02|  分类: 健康保健 |字号 订阅

     肝脾肿大是肝炎或肝硬化常见的体征之一。属于中医“痞块”或“鰴”“积”范围。痞块是指腹内有形结块,例如《难经》中对于左胁下积块称为“肥气”,胃脘部积块称为“痞气”,右胁下积块称为“息贲”,状如覆杯或覆盘,日久不愈,并可伴有呕逆、黄疸、消瘦、乏力、吐血、寒热等症状。形成的原因不外科肝郁气结,瘀血停聚,或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和痰热壅遏等。根据临床症状,关老医生体会,肝病痞块与一般所谓之痞块,既有相同之处,又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时,仍应结合肝病的症状特点辩证施治,他体会:
     (一)肝病痞块的发生仍以湿热为本   肝郁气滞,脾为湿困,湿郁蕴热,湿热生痰,痰阻血络,瘀血与痰湿互结,凝积成块,壅遏不通,日渐增大,寄于胁下,则成为痞块。湿困日久,脾不健运,气血化生无缘,以致脾虚、气虚或气血不足。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迂缓,以致气虚血滞。若湿从热化,湿热蕴毒,湿毒热邪入于血分,阴虚血热,不介更加耗伤阴血,而且阻滞脉络,浅而易见者如朱砂掌(肝掌)、蜘蛛痣,或红色斑点,或腹部青盘暴光露;深在陷伏者如西医所说的食倒静脉曲张。严重时毒热伤血,血热妄行以致喷血,呕血,或便血。
     (二)肝病痞块的治疗仍应辩证施治   对于肝病痞块的治疗应当根据肝病的主症,并考虑到湿痰、瘀血凝聚,和毒热入络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痞块、鰴积可以破瘀消积为主,而肝病痞块则不宜攻伐太过,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湿热未清者,畏以清利;毒热入血者,辅以清热解毒;脾虚者,健脾;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对于活血消痞药物的使用:若见湿热未清,常用赤芍、丹皮、泽兰、藕节=丹参凉血活血消痞。湿热已清而正气已虚者,常用赤白芍、泽兰、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没药、坤草、王不留行、香附等。若见痞块坚硬日久者,常用鳖甲、龟板、牡蛎、阿胶珠、地龙、山楂、鸡内金、水红花子。若见湿毒热邪蕴于血分者,常用紫草、茜草、草河车、石见穿、败*草、小蓟、茅根、地榆、槐花、生地炭、羚羊粉。对于肝病痞块虽然体质尚好,也不能使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破瘀攻伐之品,因为,这类药物容易伤正,临床观察能够促使肝硬化,应当引起注忌。
    (三)肝病痞块辨证施治体会
     1.急性期肝大或肝、脾轻度肿大,除急性消化边症状外,肝功能异常,应以使利湿热祛邪为主。关老医生因为在早期重视了活血、化痰、解毒药物的使用,所以随着症状的改善,肝功能、肝脾肿大也会逐渐恢复或回缩。若肝脾明显肿大,在恢复期应当重用活血化瘀和养血柔阿之品。
     2.广恃迁延或肝脾肿大明显,说明湿热缠绵,若兼见正气日衰之象,应当扶正与祛邪兼施,并重用活血化瘀之品。
     例一 陈 X 男 4岁半 门诊号2170   初诊日期:1975年12月1日
     现病史:(母代述)1974年7月患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1975年3月复发,10月24日复查肝功能:谷雨转氨酶480单位,麝浊18单位,麝絮,黄疸指数6单位,血胆固醇158毫克%。症见纳差,腹痛,大便二日一行,偏干。精神萎靡,纳食不香,肝在肋下7.5厘米,剑突下6厘米,质硬,脾。
     舌象:舌苔黄。脉象;沉数。
     西医诊断:迁延性肝炎。
     中医辨证:肝部血滞,气血不足,湿热未律。
     治法:益气养血,柔肝化瘀,活血化痰
     方药:
     生茨10克 当归10克 焦白术10克 赤白芍各10克 杏仁10克 橘红10克 霍香10克 泽兰12克 川断12克 鸡内金10克 王不留行12克   草河车10克 元蔻3克
     另:五味子120克,丹参30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日2次。
     乌鸡白凤丸,中午服1丸。
     治疗经过:12月22日,上方服二十剂,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37单位,麝浊15单位,麝絮,症状同前,舌苔正常,脉沉滑。上方去赤白芍,加菟丝子10克,黄精10克,继服。1976年1月23日,上方服二十剂,复查肝功能无变化。以后曾加减使用过黄精10克,菟丝子10克,茵陈15克,红花10克,党参10克,山楂15克,鳖甲10克,阿胶珠10克等。1976年2月20日,停服五味子、丹参末,改服复肝丸。2月份、3月份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00-350单位,麝浊12-16单位,麝絮,澳抗。检查肝在肋下5厘米,剑下6厘米,质硬。4月25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14单位,麝絮,食纳量少,大便不成形,臭味大,手心热,腹软肝在肋下4厘米,剑下5厘米,舌苔薄白,脉细滑。遂加强活血化瘀之品,方药如下:
     生芪15克   茵陈15克   党参10克   焦白术10克   藿香10克   菟丝子10克   草河车10克   杏仁10克   橘红10克   赤白芍各10克   当归10克   泽兰12克   鸡内金10克   生牡蛎15克   鳖甲10克   王不留行10克   红花10克
     另:复肝丸2号、复肝丸早晚各1丸。
     7月24日,患儿食纳好转,检查腹部软,肝在肋下2厘米,3厘米,脾未及。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10单位,麝絮,按上方继服。9月28日,症状一般,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7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检查肝在肋下1厘米,剑突下2厘米。仍以健脾养血,柔肝软坚,活血化痰,佐以清利湿热为法,方药如下:
     生芪15克   茵陈15克 党参10克   阿胶珠10克   藿香10克   焦白术10克   杏仁10克   橘红10克   赤白芍各10克   鳖甲10克   王不留行10克   红花10克   郁金10克
     另:复肝丸、复肝丸2号,早晚各1丸。
     1976年12月11日,按上方稍加减继服,近两月来肝功能复查均属正常,肝触诊已正常。自1975年12月1日来门诊共服药二百剂,至1976年11月肝功能已政党一般情况良好,肝触诊由肋下5厘米回缩至1厘米,剑突下由6百米回缩至2厘米,质由硬变软,症状、体征、肝功能化验均明显好转。
     【按语】患儿原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情迁延日久不愈,体质日衰而湿热未清,肝大肋下7.5厘米,剑下6厘米、质硬。关老医生在治疗时,除补气养血,健脾化痰,解毒利湿外,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赤芍、王不留行、泽兰、郁金、鸡内金、红花、山楂、鳖甲、生牡蛎、阿胶珠等。因其病程长,正气衰虚,痰湿毒热与瘀血交阻,邪正相搏,邪恋难离。但是关老医生抓住患儿的病理实质,认清虚实之所在,坚守其法,症状逐渐改善,肝功能恢复,肝大逐渐回缩,质地变软。由于着眼于整体,重视局部肝大之存在,且以治本病为主是其特点。
     3.若湿热已清或余邪未尽,正气已衰而痞块未消,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主,稍佐祛邪清利之品,切忌破血攻伐,否则正气日益衰弱,痞块更难消退。
     例二    黄 ×   男 3岁
     现病史:(母代述)患儿于三个月前曾因食欲不振,呕恶,大便不调,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50~200单位,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在锁骨中线助缘下2厘米,质软,脾于肋下1.5厘米,质饮。诊断为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经服中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正常。但肝脾肿大不回缩,并有肝掌,来我院门诊治疗。当时症见:消瘦,食欲不振,烦躁易倦,有时伴有低热,掌红,肝脾肿大。
     舌象:舌苔薄白、质淡。脉象:细滑。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
     中医辨证:气血两伤,痰血积块。
     治法:益气养血,化滞消瘀。
     方药:
     生芪10克 青蒿10克 杏仁10克 山植10克 当归10克 赤白芍各10克 泽兰10克 红花12克 王不留行10克
     治疗经过:配合保肝西药,共治疗一个月,掌红明显消退,肝于助下可触及边缘,脾未触及。用前方倍其量,配制成蜜丸,每个重3克,日服2次,每次1丸,以巩固疗效。
转发至微博
0  分享到:         
阅读(166)|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