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讲几个问题了,同学好说了,刚才讲的要背什么清楚了吧?老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就这么些东西要背,剩下来提到一次半次的那个背不背我觉得不是重要的,有能力当然你把书都背过最好,但是没能力最起码你把这重点的东西选择性的背一部分可以吧?我没说这八类你都全背过了,八种书,或者七种书六种书也不用全部都背过,你最起码要选一部分去背。为什么要背?背实际上就在打基础,这是基本功,我就说了学中医要打基本功,背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惜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当中,不管是哪个学校(我们学校应该说是最好的),要求提倡鼓励大家去背诵,按理说这应该纳入到课程管理,你想学中医吗?(笑)怎么笑呢?朋友你想学中医吗?想,那就请背吧。而且不是请,那你就必须背过,背不过你这个中医等于没学。我过去一直说,我要是当我们学校教务处长的话,我就把背诵作为中医类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背不过趁早走人就行了。论学分,甚至我还给你划等级,按学分这门课如果你不达标,这中医就没资格再学了。我就想做这样的事情。(笑,鼓掌)别害怕,别鼓掌,我没当教务处长,(笑)我说这个话意思告诉你这事甭指望别人了,学校也没有这种硬性的规定和要求,天南地北没有这样的学校做这样硬性的规定,实际上是最该规定这个,要把这一条规定好了咱培养的人个顶个全都很厉害。所以非常可惜,下一步选教务处长的话你们给我投一票。(笑)那么我说的虽然大家觉得好笑,但实际上这个问题重要,你看岳美中先生怎么说,他说:“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我们学校天天给大家上课讲这一门那一门,都是教授在课堂上讲的那太棒了,某某老师讲的课太棒了,他棒那是他啊,你就是听个热闹而已啊,那东西你掌握了?你上讲台上过两年就讲这么好了?是不是这事?不要说听着这个课讲的好,但是肯定不管用。你要不背点东西的话你说管什么用?听着挺热闹,那个老师讲的太棒了,我上课一点不打瞌睡,有什么用?姜春华先生怎么说,他说:“这也可以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还有最基本的基本功,因为打基础啊,当然也是入门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你怎么才能进入中医这个门?你多背点东西,背了放那等着,哪一天那芝麻就开门了,你不背过芝麻怎么叫他也不开门。另外我体会老先生们说的话,就是说(书)对临证有用,我们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将来要给人看病对不对啊?将来要看病,你就得有基本功,你就得肚子里头有活儿,说掏出来马上能掏出来。岳美中先生怎么说,他说“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遇到一个什么问题你背那东西哗哗的往外流啊,那能看不好病吗?“不但能触及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陈耀唐也是很著名的(老中医),他说:“背经典对以后运用经典随机应变的指导临床有很大意义。”咱就不说会有什么很大意义你体会不到,你不背你将来也体会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决心去背。再看儿科大家姜先生,他说他想当初学医的时候他的老师约法三章,其中的一章就叫“书本不熟不得临证”,就是你背不过别跟着老师上临床,没有资格跟着人看病,该干啥干啥,该弄药弄药,该端啥端啥。(笑)那一早一晚该端的就得端。天津的妇科大家哈荔田先生说:“我觉得熟读却能使人联想丰富。”读熟了,背过了,你联想起来思路确确实实就开阔了,触及即发,刚才岳美中先生讲,这个遇到一个问题遇到一个难证一下子想到那一条条文了,一下子把那条条文提溜出来它就可以指导你的临证,“可以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强理解,锻炼记忆力”,还有个好处能锻炼你的记忆力,防止老年痴呆。(笑)我们现在开始背,将来你就活到一百岁,脑子照样清楚,你现在不背没准到了六十八九岁七十来岁完了,糊涂了,你说这背经典有多大好处,这不是闹着玩的,你现在多背点东西将来你脑子好用。现在不背,脑子里面老打不开一团浆糊,那不早早的就糊死了吗?再看王静斋先生他说:“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你将来要上临床,你就必须肚子里头有那种东西,将来到了临床用什么往外掏什么,你要是掏不出来将来到临床上到那对付,无法运用我学的知识,我给你开个方子把,我学的中医最大的精髓就叫辨证论治,(笑)辨证论治就是把望闻问切得到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给你开了一个方子,啥时候才能摸索出自己的东西来啊。临床看病第一步首先就得学会用成方,这是第一步,已经有的方子你用上去看看管事不管事,不行再考虑这张方子要不要变通,不要上来就自己在那对付,瞎写一通,人家这些成方都是千锤百炼过的,就是那么多医生用过那么多次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用,非得自己瞎对付个什么东西呢?你对付那个东西连自己心里都没底,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把病治好了呢?治好一个半个也是瞎混,你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啥。所以这个需要注意。上海的沈仲圭先生说,背经典“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辈子的事,学习经典,背诵经典,不是今天你学习需要,而且是一辈子都需要的东西。哈荔田先生他说:“年轻时背书,如石上镌字。” 在石头上刻字,记忆牢固,对大有好处,人家怎么成名的?人家怎么成家的?人家怎么列到97位先生之一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人家做的。不光人家做了,人家还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大家,我们有些人还不爱听,老觉得这是在蒙人。问题在哪?畏难。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不备经典,就是怕困难,就是一遍就想背过。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录音机能(学生笑)。既然要背诵,我们要看看这几位老先生能达到什么标准。
沈仲圭先生说,背诵,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如果问到一个东西,喀喀喀,张口就来,这就是不假思索。背一段《阴阳印象八论》,哇哇哇,也出来了。就这样,只有这样,到临床应用时,才能像刚才说的,就是“源头活水了”。
刘渡舟先生,人家说怎么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我都熟大了。另外他又说,“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就是标准。下不的这种狠心,达不到这种要求,那背经典,那不叫背诵,最多你说我读的挺熟,我读了几遍,我比较熟而已。不能张口即来,就不算熟。
下一位谢海洲先生说什么?“脱口而出,如数家珍”。一说哪首方子,哗,脱口而出。大家都说,你咋不脱口而出?这就是我现在为什么这么强调背诵,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一个老师这么要求我们,要是真那样要求我,我今天就哗哗的给你们背出来了。我真的没这功夫,说实在话,非常痛心,对自己现在知道,哎呦,我想当初咋没背,不知道要背,光说要背背,也没有个人正儿八经的对我说,不背不行。我现在可就告诉你们,不背,学中医,就是不行。今天有老师给你们说了吧?(学生答有)。将来等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站在这个讲台上,可别像我这样。
路志正先生说,“背诵有如流水行云”,或者反过来也行,我们经常说的是行云流水,也就是说,倒背如流。或者是流水行云,或是行云流水,他都能背(学生大笑)。出口成章,这就是背诵的要求。这关键的问题来了,应该怎么背?
岳美中先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条告诉我们,就是多读,对不对呀?你首先就是要读熟,读不熟能背熟吗?每天,都要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读,读谁不会啊,有哪位同学说自己不会读的?要读,大声读,第一遍读不顺流,第二遍呢?稍微顺流一点了。先读一百遍,我要求先读一百遍,背不背过,先不要管,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人家说的。咱们老祖宗,一遍一遍的说,读书要读一百遍,每天读一遍,看到第一百遍的时候,咱就坚决不再读了,因为其义自见嘛(学生笑)。
再看任应秋先生,他说,“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什么叫机械的方法?就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早晨起来干点活,晚上起来干点活,一天到晚都干点活,这就不管遍数了,是吧,光管一早一晚的读和背,还是要读和背,当然,念得时候有不认识的字你要查一查,去请教请教别人,对不对啊?这是最基本的,这还用教吗?
看金寿山先生是怎么说的,他说,“现在看来”,他写这个东西的时候,院长都不当了,他当过上海中医学院的院长啊,院长都卸任了,那肯定是六七十岁了吧,他说“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 ,你么现在至少比我年轻吧?别跟我客气好不(学生大笑)。这条提示大家,你现在不背,更待何时啊,想等出了名以后再背?大夫当好了以后再背?当不好就不背了?先背了才可能当得好。
叶橘泉想出了一个办法,“抄书一遍,胜于读书十遍”。光抄也不行,光抄不背不念出来,也不行,前段时间,我想起一位先生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丘毕然先生,刚刚过世,他是国医大师,5月3日去世了。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学习,抄东西,后来,上海中医出版局专门出了一本书,出版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抄了哪些书,我买了这本书,今天应该带过来给大家看看。想当初非常刻苦,就是抄。在红色的格纸里面抄,我看他早期抄的这个字还真不咋地,但是后来这位先生的这个字,真是了不得,你看,抄书还能练字。
关幼波先生说,“在学习经典医籍时绝不要求死记硬背”,他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不要背啊?我没听出不要背的意思。在临床应用时绝不要求生搬硬套,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关先生说过“学死用活”,中医的东西,学不死不是你的,用的时候当然要活一点,学死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背诵也是有技巧的,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当然这样挺好。当然如果有老师讲着,那样就能帮助你的理解,我们今天其实条件很好,对不对啊?你要学《内经》背《内经》,我们至少还有一门课在那里。老师吭哧吭哧给你们讲老半天,还说不好背,那咋的才好背呢?《伤寒》我们有课程,《金匮》我们有课程,那么从理解的基础上来背,在学校里,一点都不难。但是,能不能真正的理解,理解的透了,可能吗?我看你一辈子也不呢个理解个透啊。中医的经典就需要你不断地去加深理解,二十岁的理解和三十岁、四十岁的理解不一样,哪天是你最高的理解水平?没有。学无止境,对中医的理解没有尽头,你不能说等我理解了再背,这句话没有道理。你怎么叫理解?你今天理解的东西难道是真正的理解吗?不见得吧。不要拿着这话当借口,“老师,我不理解啊,不理解我没法背啊”,我觉得这完全是搪塞。道理就是理解没有尽头。
再看哈荔田先生,他说,“在僻静处朗朗诵读”,我记得学外语的,人家有疯狂英语,咱不用疯狂的,起码也要朗朗的吧。“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也就是在无论什么场合下,你都能脱口而出,那就到水平了。我建议大家啊,你不要强行的给自己规定目标,我们同学啊,就好急,开始背两天半,就去找老师叫苦,“老师啊,我背不过呀,我都背了两天半了(学生笑),背不过,背了接着就忘”。这个就是你太急切了。别说两天半,就是二十五天,你也不见得能背过多少东西,但是你要坚持二十五天在背东西,我就不信你背不过了。二十五天,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来背诵,固定的内容,时间也不一定要很长,在你们这个年纪,你说背这点东西能需要多长时间?所以心态一定不能急切,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开始你不要给自己设定目标,这一学期,我要把伤寒背完,要这么说,我这学期就要背《伤寒》,我每天都要读《伤寒》,我就从第一条开始,我每天就是第一条,我读到哪算到哪。念到第十天,你可能这个书本就不用了。为什么呢?这些内容已经进去你的脑子里了。没准这几年你坚持读,《伤寒论》就不背而出了,源头活水啊,你说要背,给自己定下规定,没等半年呢,一个月还没坚持住,你就说,坏了,我还没背完,急了,就不背了。那不就完了。所以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内容,坚持。这个办法一定管用,去读,就是去读,每天早晨,比如说半个小时,你们八点半上课,七点二十起床就有可能,不要说你还要学外语,这不冲突,六点二十起床不就好了吗(学生大笑)。下决心,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再看路志正先生,路先生说呀,他背诵的方法,“先是低吟”,不是大声的在那里说,这些方法你都自己去试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这是每个先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这是个国医啊,前些年在北京看病,挂号要半夜起来排队啊,看一个病要300块钱啊。凭什么啊?就凭他“背诵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谁要背不过,你就负责念一百遍,这样要还是背不过,你来找我就好了。要是给我换个活,让我当你们的班主任,每天早晨你们都给我读,一个个的读,我觉得我能先背过。每天坚持读,到一百遍,到时候你就流水行云,或是行云流水了(学生大笑)。你要是觉得自己不行,就约几个同学,每天早晨六点半,小树林见,哪棵树底下,都去(学生笑),是吧,督促一下,可不可以?也可以嘛,法子有的是,看你用不用。裘笑梅先生,日日坚持诵读。不就是法子吗?问谁有个高级的法子?这就是法子,最根本的法子,最基本的法子,天天去背。
张赞臣先生说,“先父曾瞩余对于《汤头歌诀》每日必须背诵数首”。就是背,每天从哪一首到哪一首,背,每天坚持,这样,您就成大家了呗,您就厉害了呗。今天在这里将老半天,其实不都是老生常谈吗?这97位先生给我们很新奇的东西了吗?以前这些话没听你听说过?你不明白这些道理?是呀,大家都明白,就是不干呀(学生笑)。我就是没读呀,我就是没背呀。其实这节课就是说,你下决心吧,其实我上节课就说,你只要背,刘更生这讲座你就不用听了嘛。我上次是这么说的吧?你说你自己都不背东西了,光听我讲座有啥用,我又不能代替你去背,谁也代替不了谁,背诵就是自己的事,没有那个人能代替。
因此,今天讲这一堂,“名老中医读书之路”的目的,就是自己下决心,自己去坚持,你要采取任何方法来让自己记得今天你要做这个事情。督促自己每天做这样一件事情。手机一开机,就是“今天我要背经典”(学生大笑),背经典就要像你吃饭一样,要靠大家自觉,要靠大家下决心,既然认识到了这是学习中医不可取代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去认真落实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就自觉的行动起来,下决心,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大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相互分享。
背诵是有技巧的,比如说,怎么划分段落,从哪里我喘口气,要去研究它。再加上刻苦的我一遍一遍的去读,我就像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是硬着头皮去背, 你不硬着头皮闯过这一关 ,哪怕二十天之后,你还是不行。那就你再坚持一天,坚持二十一天。还是要死记硬背,你没有办法呀。设么叫死记硬背?其实你天天坚持,这就叫死记硬背。
刘季三,这是青岛的一个人,他说背《伤寒论》,分为三个时期,我们今天只讲了第一个。他说,“初期为全篇之背诵,从头到尾把他背下来,此虽较易,然畏难而中止者,十常八九”,学《伤寒》其实这是最低的境界,本文熟读可谓已过第一关。同学常说,我大一还没过,伤寒这是大三才要背的东西,我不着急。只有你之前背了,老师再一讲,你才知道《伤寒》是个什么东西,要是等到老师给你讲《伤寒》了,没准你还是一头雾水。“次则遍取各家之论注,是非互相证之。自古至今,注伤寒最流传者百数十家,只此已费功不少矣!”只是问题也不少,你刚开始觉得,王叔和的好,等读了方注,又觉得他的好,“既读方注,又觉王叔和非是,再熟喻注,又觉方注亦非及,遍读诸家之注,始觉有判断之力”。其实,把各家的注都读一读,可能对伤寒就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这时你将来研究要做的事情,第三关是什么呢?“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此所谓第三关者,较前者之难,不啻十倍。能过此关者,则几乎成矣!”过了这个关,就是名医了。但是这三关都过了,不是我们大学五年本科该做的,我们要解决的是哪个问题?第一关,耶(学生大笑)!是不是电视上都这样?呵呵。
还是那句话送给大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将来要想有成就,今天必须背经典”。不押韵啊(学生大笑)。接着几句话,说背经典的事,可以吧?自己写了贴床头上,鼓励自己。学好中医,别无他途,背吧,背吧,背吧,谢谢(学生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