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评改记录:《助人乃快乐之本》

 许鸿宾 2012-03-22

作文评改记录:《助人乃快乐之本》

作文要求:

 

模仿《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以“助人乃快乐之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如下:

1、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引论”部分“引出”论点并进行阐释;

3、“本论”部分举名人事例和普通人事例,以增强说服力;

4、夹叙夹议(对所举事例进行简要评析);

5 “结论”部分指出社会弊端,点明写作本文的意义。

要点:“助人”不新鲜,重点是“快乐”。

 

问题汇总

一、引论

写作要求:引论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二层点明论点(对标题的重申),第一层引出论点,第三层对论点进行阐释、补充或初步证明。

问题1:开头未点明论点。

著名的雷锋有一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意思是说,要尽可能多地为人民服务。(曹月)

点评:先引用一句名言,然后阐释其含义——这完全是模仿《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写法。但只写到这里是不行的,因为论点还没出来呢。

常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想,恐怕这句话的意思谁都知道吧。人们生活在世上,难免会遇到不同大小的困难,这时,我们需要一双手来帮助我们。也就是说,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好心人会把他关心的话语和勤劳的双手做出的劳动送给我们。(张琳)

点评:本文切入的角度,是“被助者”而不是“助人者”,作者忘记了,本文写的是“助人者”的快乐。

另外,一句很平常的话语也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这不好,低估读者的理解能力了。

在小学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它的意思是:我们把鲜艳而又芳香的玫瑰送给别人,自己的手上还残留有玫瑰的香味。说白了,就是在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刘婉莹)

点评:开头不算新颖,因为很多人都以这句话导入;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显得多余,因为它并不难理解,你也没有给出新的涵义。不过,在第三句,很顺畅地引出了论点,还是很不错的。

问题2:开头几句逻辑混乱。

人生活在社会上,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会一路鲜花伴你前进,难免会遇到磕磕绊绊。这时,你的一只援手就能让他感到莫大的安慰。所以,有人说:“助人乃快乐之本。”(王爽)

点评:这段话的逻辑相当雷人。

问题3:都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头,虽然便于引出论点“助人乃快乐之本”,但落入了俗套。

二、本论

问题1:写成了记叙文。。

典型习作:

只写了一件事,用了500余字的篇幅:我给老爷爷指路。叙述生动,有景物描写,有细节描写。(苗钰壮)

点评:文体意识不强,没搞清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问题2:对事例叙述过于详尽。

典型习作:

一九六一年的一天,雷锋因公到丹东出差。清晨五点钟从连部出发……替她买好了车票,又一同上了火车。(牛鹏博)

点评:雷锋的事迹人所共知,不必写这么仔细,一笔带过即可,重点是分析他“疯狂”做好事的原因:收获了“快乐”。

问题3:所举事例不能证明论点。

典型习作:

一个人遭遇劫匪时被人解救,解救者请他以帮助别人来作为回报。此人此后便乐此不疲地去助人。直到有一天,他又被困山顶,又被解救。解救者还是请他以帮助别人来作为回报。……爱总会回来的,你付出的爱,?了一圈后又重新回到自己身上。(荣含笑)

点评: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善有善报”,与“助人乃快乐之本”无涉。

美国一家旅馆的小伙计,在没有房间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床位让给了一位挨冻的老人。后来,老人邀这位伙计担任一家五星大酒店的总经理。(王爽)

点评:这也是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总评:不能恰当地使用论据;不能改造论据使之能为论点服务。

问题4:举了助人的事例,但未写出人物“助人”后的快乐。

典型习作:

……许老师于是向这位打工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掏出了20元钱。现在能做到许老师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呢?不多了。(曹月)

点评:叙述时没写“快乐”,评析时仍然不提“快乐”。

有一回,我从电视上看到了一段视频,上面显示一个小女孩被车压倒,周围没有一个人救她,接连着又有几辆人从她身上压了过去。最后,还是一个老人把那个小女孩抱到了路边,找来了救生车。(龚梦奇)

点评:叙述的显然是小悦悦的故事,但许多细节没有推敲准确。尤为严重的是,这个故事中的“老人”与快乐无关。写这个事儿跟论点有啥关系呢?

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将所带的盘缠都资助了灾民,因为他深爱着他的子民,不会让他的子民受苦,他要替百姓申冤,走正义之路。(郑源)

点评:“快乐”在哪?而且,讲一个封建皇帝“助人”不太合适吧,且不说所述之事是否有历史依据。

我上楼时,很黑,一个老师就打开她的手电筒,把灯口朝向后面给我照路。我很感动。(荣含笑)

点评:没有“快乐”。

(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后,)我想,肯定是白求恩从帮助他人中体验到了快乐。(张驰)

点评:白求恩是否快乐,我们无从知晓,所以用“我想”这样推测的语气。很恰当。

(卖了一只手套给那个残疾男孩后,)女老板很高兴地回到了店里。(张驰)

点评:用文学手法描绘女老板的助人后的表情——“很高兴”,这样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作用。

(雷锋)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脸上露出了笑容。雷锋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正是因为他懂得助人是快乐的。(陈雷庆)

点评:前面写到了“笑容”,后面再说他“快乐”就顺理成章了。好。缺点:对雷锋的故事叙述得过于详细,这是不必要的。

几位妇女往那(募捐的)箱子里送了一元钱,然后很开心地走过去了。(张琳)

点评:在叙述的过程中,极其自然地点明了助人后的“快乐”。

总评:对论点认识不清,只看到了“助人”,不知道重点乃在“快乐”上。

问题5:写到了人物的“快乐”,但不醒目。

……(此处省略300字)但是她仍不抱怨,内心感到快乐,因为她为这个社会付出了太多,她就是特蕾莎修女。(陈新茹)

点评:“快乐”二字,藏在300字的篇幅之中,读者很难注意到的。

总评:没有意识到“助人”是次要的,“快乐”才是重点。

问题6:叙述事例时不说“快乐”,评析事例时硬说人物很“快乐”。

典型习作:

雷锋一生都在帮别人做好事。他说过一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一个把帮助他人当做自己人生追求的人,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人们对他的赞扬,他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雷锋叔叔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助人乃快乐之本。”(支稳全)

点评:雷锋哪里“快乐”了?

(雷锋帮一位大嫂买票后,说:)“我叫解放军,家就在中国。”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求任何回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学习雷锋的“助人乃快乐之本”的精神。(武晓雯)

点评:你就没写到雷锋的快乐,凭什么说他有“助人乃快乐之本”的精神?

总评:不善于对论据进行加工。

问题7:把两个几乎不相干的事例放在一段里,也没有必要的过渡。

典型习作:

雷锋……牺牲后,毛主席给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早在1400年前,有一位在朝为官的诗人贺知章,向唐朝皇上举荐了一位名叫李白的人,……落下了一个爱举圣贤的好名声。这两则小故事表明了帮助他人不但让别别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让自己感到快乐。(胡文智)

点评:将雷锋跟贺知章放在一段里,作者这是玩“穿越”吧?而且,你哪里写到“别人感到快乐”、“自己感到快乐”了?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1937年,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委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来不幸以身殉职。(陈新茹)

点评:特蕾莎修女和白求恩大夫其实是有共同点的,都是外国人嘛。前者只是一个外国人,后者是外国人帮助中国人,存在着一定的递进关系。如果点明了这一层,读者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白求恩不还死在中国。也许,你现在想问:白求恩同志为什么放弃在加拿大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来到充满战争的中国呢?周恩来就是这样,对于他来说……(张琳)

点评:关于白求恩的问题还未解答,就突然拐到了周恩来身上!而且,你怎么能认定白求恩在加拿大的生活是“快乐”的呢?如果“快乐”,他为何还要来中国?你又何如证明“助人乃快乐之本”?

(写完雷锋的故事并作评析后,)还有比雷锋更加无私的人,他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下面写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到危险时让出自己的降落伞给一个小女孩)。(常婉茜)

点评:简单的一句话,交待出了两个事例的逻辑关系。

总评:不懂分段,不懂过渡。

问题8:事例顺序不当。

典型习作:

事例1:我和大笑在操场帮一位老奶奶认针线。

事例2: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事例3:班主任帮一位家长找孩子。(周冰)

点评:未对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应该把自己的事放最后。三个例子的关系应该是:雷锋影响了班主任,班主任又影响了“我”和大笑。

问题9:事例叙述不恰当。

典型习作:

其实,不用举这些名人的事例,只要我们留心一下身边,就会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也会生活着动人的、乐于助人的人。(下面写自己在超市门口帮一位顾客托甘蔗的事。)(李静)

点评:可以写自己,但要着重写自己“助人”后体验到的“快乐”感觉,不要搞成自我表扬的样子。

三、结论

问题1:首尾不照应。

典型习作:

引论:我总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呢?……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助人。

本论:(一)提到助人,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雷锋……雷锋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和敬佩,他一定过得很快乐。(二)生活中,有许多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的,他们也常常沉浸在助人的乐趣之中。那次语文课,老师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原来他刚帮助了一位找孩子的家长。)我觉得,那时候的老师,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

结论:帮助他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而是为了愉悦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快乐。我敢说,从来没有帮助过别人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是不会真正快乐起来的。所以,为了我们的快乐生活,请多多帮助别人吧。(温迪可)

点评:本论部分写得很成功,不但很自然地写出了人物“助人”后的“快乐”,而且两例之间的衔接也特别流畅。但从全文看,构思时缺少通盘考虑。引论中说自己苦苦寻找快乐的办法,并且最终找到了,本论中的两个例子可以理解为“我”是怎么找到这个办法的,那么,下面是不是得写一下自己的行动以及感受呢?作者没写。结论部分更离谱,在自己还没掌握快乐真谛的情况下,就开始给别人讲大道理了!

问题2:受《多一点宽容》影响,不分对象地强调“助人”的局限性。

典型习作:

我所讲的助人并不是无原则的,并不是不明所以就伸出自己的双手的。而是在他人真正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去HELP他人。这样,才能使他人真正得到帮助,才能使自己真正收获快乐。(常婉茜)

点评:很少有人在别人并不需要帮助时盲目出手(大概只有上级逼着“学雷锋”时才会这样),所以不必强调“助人”的局限性。

四、其它

问题1:语言缺少分寸感。

典型习作:

这两个千古美谈的人表明了古代人对帮助他人的态度。(徐静静)

点评:“千古美谈”是名词性短语,不能直接作定语。

他帮助人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徐静静)

点评:评价不符合实际。

我暗暗祝愿人们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助人。(徐静静)

点评:为什么要“暗暗”?谁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助人?

这两则事例都表现这些优秀人物爱助人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常婉茜)

点评: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

问题2:思路混乱。

典型习作:

我发现人们十分乐意献血。无论在采血车还是献血屋里,都有许多人在争着献血(应将“争着献血”换为“排队”,以避用词重复)。令人惊讶的是,献血队有时竟会排起长龙。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宝贵的,因为我们应尽力挽救那些生命垂危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啊!如果能用这些血救活一个人,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啊!为了帮助他人,甘愿献出自己身体里最宝贵的鲜血,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胡一凡)

点评:既然献血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对于献血的“长龙”还有什么可“惊讶”的呢?献血只是公民的义务而已,有必要拔高到“高尚的情操”这地步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