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中医体质分类缺乏科学性

 成为亨特 2012-03-31
        中医体质分类缺乏科学性
  最近,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等的“中医体质研究”,发布了一个名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的“学会标准”(见王琦 田原著《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笔者认为该表十分缺乏科学性,简要商榷如下。
  该表所言“九种体质”主要是把中医熟知的七种常见“证候”改称为“中国人的体质”,把中医辨证改成了体质分类,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上的混乱。
  一.体质与证候内涵不同,不可通约;体质主要反映肌体的正气水平、相对稳定的内在功能结构,多数人体质正常;证候则是对正邪盛衰、肌体内外、病因病机、人天相关的总体认识,把常见证候说成体质,就得出了“多数人体质跑偏”的错误结论。
  二.辨识与分类不同,中医辨证重在辨识而不是证的分类。正如人有男女、好坏、高矮、胖瘦之辨,但不能说人可分类为男、女、好、坏、高、矮、胖、瘦八种。把八纲辨证通约为国人的体质分类八种,实为低级错误。
  三.“九种体质”属于不同层次(如阳虚与痰湿),不具有排他性;“九种体质”分类不是按同一标准,故不应并列分类。
  四.“九种体质”互相交叉而且又不能穷尽国人所有体质(如不见疤痕体质),从分类学角度来说,这种“中国人的体质分类”站不住脚。
        五.中医认为症应分主次,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对各种症状与体征不分主次,皆最少1分,最多5分,完全成了一种简单数学游戏。
         例如,总是(非常)“皮下出血”与“健忘”、“黑眼圈”等都具同样意义,这就有可能误导血液病患者把“重病”当成“未病”的“血瘀质”的“体质问题”。
         病与未病人命关天,岂可随便忽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