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舞蹈的历史定义---(礼仪舞)祭祀程式和社会等级程式

 昵称9464643 2012-04-15

              冯京三  著

一. 礼仪舞产生的社会背景

1. 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分工多样化,除了狩猎,出现了农业,牧业,手工业等等。

2. 私有制产生,并逐渐代替了公有制;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奴隶制社会。

3. 迁徙变为定居,零散的部落结成联盟,并发展成国家,建立起城市。

4. 皇权扩大,和神权并立,并实际上超过了神权。

这些社会形态和制度的变化,为大规模礼仪舞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资条件,并使人类舞蹈完全脱离了最初的狩猎本义,而成为一种以集体形态表现的(或者说:以官方形态表现的)祭祀程式和社会等级程式。

二. 礼仪舞与巫舞的区别

礼仪舞的前期形态是从巫舞延续发展出来的,都是祭祀神灵;所不同的是:巫舞是当灾难来临时的“临时抱佛脚”,而祭祀舞却是定时、定地点的敬神活动。更重要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巫舞是与神灵通话的语言;礼仪舞只是向神灵表示敬意的动作程式。

礼仪舞的后期形态又使人类舞蹈基本上脱离了巫舞的本义,而变成向皇帝表示忠诚的动作程式,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等级分明的礼仪程式。

中国古籍中记载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代舞》:《云门》是皇帝氏族祭祀云的图腾乐舞,相传皇帝氏族崇拜云。《大章》是尧氏族,以鹿皮蒙缶制成土鼓,击石拊石率百兽而舞祭祀上天的乐舞。《九韶》是虞舜时期的祭祀乐舞,相传演出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大夏》是夏代的乐舞,相传为皋陶所作,颂扬禹治洪水的功绩。《大()》殷墟卜辞已经证实是商代祭汤的乐舞,颂扬汤灭夏桀,救护万民的功德。《大武》是武王灭商后献馘于京庙时表演的乐舞。从《六代舞》的时间顺序和其内容对照,可以看出礼仪舞从敬神到敬人的变化。

礼仪舞后来发展成两枝,主枝发展成礼乐政教合一的宫廷礼仪,并形成了成套的等级礼仪制度。中国商代就有制度规定:皇室贵族子弟:“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分、兴礼乐”之说,也旁证了当时礼仪舞的主枝发展成了一种区分社会等级的程式。

皇权的扩大,使舞蹈在主枝以外生出了一个旁枝,这个旁枝使人类舞蹈开始成为一种娱乐形式。相传夏桀时期,夏桀选了几千名漂亮姑娘到宫中,教以烂漫之乐,宫殿里夜夜灯火辉煌,夏桀一边饮酒,一边观看宫女竞舞,尽情享乐。皇室,贵族也悄悄效仿,以歌舞取乐。到奴隶制社会后期,皇权削弱,新兴的诸侯,地主对歌舞的娱乐功能尤为喜欢,从悄悄观赏到公开享受,大大促进了娱乐舞蹈的发展。孔子对此的态度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乐舞之礼”是维护皇权等级制度的严肃的事,只有“王”才能用。现在居然“侯”也用起了舞乐之礼,而且用作娱乐,故此“孰不可忍也”。孔子的这段话,再次揭示了礼仪舞的定义,即:当时的礼仪舞是严肃社会等级的程式。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的社会地位被打到了最底层,他们没有参加正规礼仪舞的权力,只有少数人成为奴隶主享乐用的乐舞奴隶。

不论是主枝,还是旁枝,礼仪舞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巫舞的定义。

三. 礼仪舞是人类舞蹈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礼仪舞是人类舞蹈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在这个高峰时期,诗、歌、文、音乐、舞蹈都是溶为一体的;舞、武、巫也混为一个字;舞蹈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纺织业,建筑业,冶炼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出土文物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祭祀的礼器)和完备的为舞蹈伴奏的乐器(编钟,玉磬,铜鼓等),都说明了当时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类文明发展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着舞蹈而发展起来的,礼仪舞汇聚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

从这个人类舞蹈发展的历史高峰开始,人类的文化艺术开始走向分门别类的发展道路。人类的舞蹈也由此开始,走向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独立的舞蹈艺术发展道路。

2004/8/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