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重过圣女祠》

 百了山人 2012-04-16
重过圣女祠
 
2008年03月17日
 

白石岩扉碧藓滋,
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
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
忆向天阶问紫芝。

    【题 解】

    有人认为“圣女祠”指的是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大散关之间的圣女神祠,也有人以为未必实指,仅仅是代称女道士居住的道观。李商隐此前曾经做过《圣女祠》五排、七律各一首,这一首是大中十年(856 年),李商隐随柳仲郢归朝,第二次经过圣女祠而写的诗歌,所以题为《重过圣女祠》。


重过圣女祠 诗意图 萧惠珠 绘

    这首诗历来争议很大,是李商隐诗歌中最难解的诗篇之一。有人认为此诗是借圣女来寄寓自己的身世沉沦之慨;有人觉得这是李商隐在借题发挥,抒发自己仕途不通的愤懑;有人说这是一首寄意于令狐绹的咏怀诗;有人认为此诗意在把孤寂高洁的女冠比作圣女;有人认为这是在追忆自己当年与女冠的恋情。总之,说法不一,无法定论。

    结合李商隐的《圣女祠》、《碧城三首》、《河阳诗》等诗歌,不少人指出这是一首追述爱情的恋情诗。据有关人士考证,李商隐年轻的时候曾在玉阳山学道,结识了陪同公主一起入观修道的宫女宋华阳,并与她产生了深切的恋情。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夭折在她的不知所踪里。这段爱情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来追忆,成为其爱情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与后来写给妻子王氏的那些精致密丽的爱情诗不同,这类诗大都幽微隐约、曼妙飘忽,充满了凄苦惆怅的感伤情调。这首诗表面上歌咏圣女祠所供的圣女,实际上是把宋华阳比作高洁的圣女,由此寄寓爱情的感伤。

    句 解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圣女从上清宫受贬沦落人间,迟迟不得返归天上,如今她那下界居处的白石岩洞门边,已经长满绿色的苔藓。“滋”,滋生,暗示此处久无人迹,门庭冷落,已远不似当年。

    道家认为天外有玉清、太清、上清三重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上清”就是神仙所居的最高天界。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天上神女谪贬人间的传说,诗人认为这位女子不是凡人,她一定是从上清仙境贬谪到凡尘的仙女。其居处清幽无比,远不似喧嚣的凡尘。你看,白石与碧藓相衬,是那样的明丽雅洁。在诗人的心目中,昔日的恋人宋华阳就如同圣女一般高洁清丽,不同凡俗,因为“上清沦谪”,所以才得以和自己相遇、相恋。虽说是“得归迟”,最终她还是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一个“滋”,滋生,暗示此处久无人迹,门庭冷落,已远不似当年。诗人有意采用“上清”这个道家典故,正暗中透露出对方为女冠的真实身份。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句是对圣女祠的环境气氛进行描绘:丝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蒙飘忽,如梦似幻;习习灵风,整日轻轻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却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

    “梦雨”,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细雨。这里暗用巫山神女故事。宋玉《高唐赋序》说,楚襄王游于云梦,梦见一位美人自称巫山神女,晨为朝云,暮化行雨,闻知君王到此,自荐枕席。因此,朝云暮雨、云雨、梦雨等说法往往是男女遇合的隐喻。“尽日”,整天。“灵风”,神风。祠庙前一般插有旗幡,称灵旗;吹动灵旗的风,就叫灵风,象征着神灵来去的踪迹。

    “梦雨”,本来就给人虚无缥缈、朦胧迷幻的感觉,高唐神女的故事更赋予某种暗示。因此,这已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具有了象征的意味。既可以说是圣女在爱情上朦胧的期待和希望,也可以说诗人在追忆自己与女冠的那段恋情时,觉得如梦一般飘忽迷离。而灵风终日吹扬不起神旗,又暗示出一种好风不满、好事无成的遗憾。旗虽不开,风却常来,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百转千回的情思。

    梦一般的圣女,梦一般的氛围,梦一般的经历,梦一般的爱情,梦一般的人生。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融合而成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却又似懂非懂,不可言传。这两句被认为是李商隐诗美的典型代表,缅邈隐约、幽微惆怅,“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薇诗话》)。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萼绿华和杜兰香,都是传说中得道女仙的名字。道书上说,萼绿华年约二十,常穿一身青衣,于一夜晚出现在羊权家,从此经常往来。后来给羊权尸解药,引领着他升仙了。杜兰香本是渔父在湘江岸边收养的弃婴,长大后被一位自天而降的青衣童引领飞升,行前对渔父说:“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来无定所”,指踪迹飘忽不定。“去未移时”,是说离去没有多久。这里,诗人借萼绿华和杜兰香暗示其爱情境遇。由于宋华阳是修道之人,身份特殊,他们见面相处的机会并不多。后来,两人又不得不分手,爱情无果而终。在诗人眼里,恋人就像仙女一样来去无踪,让人把握不住。每每回忆起来,这段爱情就像梦一般飘忽,让人惆怅不已。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玉郎曾经在此登录过仙册,时常想往在天宫采取仙草的神仙生活。“玉郎”,是道教典籍中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入了神仙的名册,取得了登仙界的资格,也可以理解为和名在仙籍的仙人有往来。诗人以“玉郎”指代自己,暗示曾经在此地与圣女有过遇合。“天阶”,指天宫。“紫芝”,是一种灵芝仙草,传说为仙人所食。“忆”,是想望之意。“通仙籍”也好,“问紫芝”也好,在这里都是一种爱情的隐寓,对以往恋情的回顾。

    评 解

    李商隐的这首诗朦胧蕴藉,虚虚实实,让人似懂非懂;虽然费解,但人们又总是渴望破解。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不同,每一句都曾经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仅选取其中的一种说法。

    这首诗用了大量与道家、仙家有关的典故,如“上清”、“萼绿华”、“杜兰香”、“玉郎”、“紫芝”等,典故本身的迷幻色彩给诗歌带来一种迷离的感觉。当然,这种空灵飘忽也源于他对这份感情本身的惆怅和迷茫,正所谓“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诗人还通过一种意绪将美幻的典故和意象串联起来,或为“有序中之无绪”,或为“无绪中之有序”;文思的跳跃往往也较一般诗人更为大胆。这首诗如果仅有“上清”等词,我们也能感受到飘忽和朦胧,但还看不到蕴籍和绵密。这时,文思的编织和情调转换就显示其独特性了。“白石岩扉碧藓滋”写景;“上清沦谪得归迟”尚有几分写实,但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笔锋陡然转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则让我们似懂非懂,也不知道这几个意象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只能是看做一种意绪;接着,“萼绿华”和“杜兰香”两个字面绮丽、本义迷幻的典故,稍稍冲淡了前一联的奇谲稠浓;而最后一句“通仙籍”和“问紫芝”确切指什么,依然没有言明。

    李商隐完全以意传情,虚多实少,远远跳出了传统爱情诗叙事写情的模式。意象繁多却不见痕迹,淡化时间,淡化地点,淡化事件,有的只是一种模糊跳跃的情绪。事件或有具体所指和偶然随机,但情绪却是人人心中所有,故其情诗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