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銅器:賞析

 沪学 2012-05-25

青銅器賞析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點六厘米,重近三十四點五公斤。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采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麵圖象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隻卷角山羊,以腳踏實地的有力形象承擔著尊體的重量,使得這個上邊長(五十二點四厘米)幾乎與器高相等的器具顯得挺拔、剛勁,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 天 觚 】
  
  觚(gu)是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上稱之為"假"腹,下麵為圈足。這樣的造型設計符合力學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顯得精巧別致而又不失沉穩莊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製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隻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徑15厘米,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敞口,束頸,厚方唇,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 罍 】
  
  罍(上麵三個田下麵一個缶)(lei)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經.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語,《周禮.春官》載:"凡祭祀…...用大罍。"函皇父簋銘亦雲"兩罍兩壺",說明罍和壺是容量不同的一組容酒器。罍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圓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對(上麵三個田下麵一個缶)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徑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陝西省鳳翔縣勸讀村出土,現藏於陝西鳳翔縣文化館。
  平折沿,方唇,頸部內斂,肩上有一對獸首銜環耳,弧腹斜收,圈足較高。頸飾一周夔龍紋,龍昂首,上唇特長,卷曲下垂,歧尾內卷上揚。肩部六枚大圓渦紋與變體夔紋相間排列。腹飾下垂的蕉葉紋,每片蕉葉均以兩條相向的立式夔龍組成。圈足飾兩周弦紋。
  對(上麵三個田下麵一個缶)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曆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麵,浮雕都較低,沒有商器上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雖然全器多處以夔龍為飾,但變形得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它的細節都在蛻化,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顯然猙獰的夔龍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經淡出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鳥紋爵】
  
  爵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溫酒。《說文》:"爵,禮器也"。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於它的造型象一隻雀鳥,前麵有流,好象雀緣,後麵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
  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徑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寬流,帽形長柱,圓?,中腰微收,下承三寬形刀狀足。流、腹均飾鳳紋,高冠長尾,造型舒展不拘。以鳥紋作為裝飾的爵遺存較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晨肇寧角】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組合,但有時以角代爵,如安陽殷墟第160號墓就是十觚與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際的大墓中也有類似現象。雖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量卻少得多,而象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現在所說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
  晨肇寧角是西周早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8厘米,1986年8月出土於河南省信陽縣溮河港鄉溮河灘,現藏於信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棱錐足,獸首?,兩翼有扉棱。蓋頂有半環鈕和扉棱。蓋、腹飾雷紋襯底的獸麵紋,?飾獸麵紋,足外飾蕉葉蟬紋。該角構思巧妙,美觀莊重,無論在造型上或是紋飾上,與同時期同類器物相比,都堪稱佼佼者。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綯索龍紋壺】
  
  壺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壺的形製在商代多為圓形、扁形、瓠形三類,周代以後又增加了方形、橢圓形等。戰國以後,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鍾,漢代時方壺自名鈁,扁壺在戰國時自名為鉀。
  綯索龍紋壺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寬26.6厘米,傳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高體束頸鼓腹,頸部置一對獸形耳,口沿下飾內填一對夔龍的垂葉紋帶。頸腹部有帶狀飾五道,均以綯索紋帶為界紋。第一、三道紋飾為夔龍紋,第二道紋飾為夔鳳紋,第四道紋飾為鳥獸紋,第五道紋飾為內填夔龍的垂葉紋。圈足飾垂葉紋帶和變形龍紋帶。全器通體紋飾,極為精美。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鳳柱斝】
  斝是(jia)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  鳳柱斝鑄於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於陝西省歧山縣賀家村,現藏於陝西省曆史博物館。
  同墓葬出土青銅器共35件,鳳柱斝是其中最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雙柱,三個三棱錐足,器底略向外鼓,兩柱項端各置一圓雕高冠的鳳鳥。鳥作站立狀,冠聳立,圓目鼓睛,正在舉目遠眺,那嬌美健壯的身軀和姿態,寓意著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造型。腹部紋飾分上下兩段,均為雲雷紋組成的饕餮紋。這種分段式的斝,足的斷麵呈丁字形,與殷墟第二期同類器物相似,惟紋飾略有變化。
  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理想化,並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
  鳳鳥作為青銅器紋飾很多,這些紋飾變化多樣,神態各異,顯示出鳳鳥不凡的風姿。但這些紋飾多為線雕,而鳳柱斝雙柱上的鳳鳥則是圓雕,在這類酒器中頗為罕見,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高深造詣。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8-19 10:51:30編輯過]




【銅冰鑒】
  
  銅冰鑒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
  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麵、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鑒內有一缶。夏季,鑒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可使酒涼。所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





【龍紋觥】
  
  觥(gong)是一種盛酒或飲酒器,《詩經》屢見其名,如《七月》:"稱彼兕觥"。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其形製有蓋,有流,有?(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
  龍紋觥是商後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1959年出土於山西省石樓桃花莊,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龍紋觥體似獸角,前端龍首昂起,後端寬闊平齊。龍首雙目凸起,兩角上指,張口露齒,形象猙獰。龍首後的脊部有蓋,蓋正中有菌狀鈕,龍的軀體置於器蓋上,左右蜿蜒,尾部卷曲,與器渾然一體。下設長方形矮圈足,縱向兩側各一缺口。腹兩側鏤雕爬行的鼉和舉首、吐舌、揚尾的龍,其間點綴魚狀動物和虺。此器造型奇異,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例,鼉紋似揚子鱷,在青銅器紋飾中也極為罕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蓮鶴方壺】
  
  壺,青銅酒具的一種,也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種類之一,自商代已有之,主要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曾有過"清酒百壺"的記載,所指的便是這類器物。其造型多種多樣,有方壺、扁壺、圓壺、瓠形壺等等,大致特征為有蓋,兩側有係,腹部較大,頸部較長。商代青銅壺多為貫耳,圈足的扁壺,周代時器形漸趨於成熟,東周時則以扁圓壺及方壺作為當時青銅器的代表,形製、紋飾也愈加豐富。
  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原器通高126厘米,形製宏偉。
  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後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虯屈蟠繞,布滿壺體。圈足上每麵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壺頸部四麵均有龍(獸)形耳,兩正側麵作回首反顧之龍形,有花冠形角,體積很大,冠與身軀均有鏤空的精美花紋。壺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飾的有翼小龍,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狀。獸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雙獸,弓身卷尾,頭轉向外側,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所有附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相互應合,共同在觀者視覺上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
  壺蓋上部為兩重駢列的蓮瓣形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蓋心一隻展翅欲翔的鶴。鶴的形象生動真實,為早期青銅器藝術中所罕見,是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征。其反映了一種新的生活觀念與藝術觀念,是活躍升騰的精神力量之形象的顯現。
  此壺構圖極為複雜,構形設計非常奇妙,鑄作技藝卓越精湛,堪稱春秋時期青銅藝術的典範之作。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仲斿父壺】
  
  壺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青銅壺始見於商代。"壺"字在金文中就象是一個有蓋、腹部略鼓,兩邊有係的容器。
  曾仲斿父壺為春秋時器,一九六六年出土於湖北京山縣。原器通高六十六厘米,上口長二十三點一厘米,寬十六點三厘米。壺蓋上飾有精美的蓮瓣,為春秋青銅壺典型的造型。蓋內及壺口內壁有銘文十二字,銘文大意為,曾侯的次子斿父用好銅鑄造了此壺。
  曾仲斿父銅壺銘文白話譯文:
  曾侯仲斿父用好銅自己製作了(一把)寶貴的祭祀用壺。




【 鴞 尊 】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采用的原型。商代的玉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施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麵和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方國,頗具傳奇色彩。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青銅方罍】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裝飾了六段花紋,以腹部為主幹紋樣,分三段:上段作鳥紋;中部為一銳牙裂口,形狀猛烈的巨大獸麵紋;下段也作獸麵紋,唯形象與中部不同。全器紋飾以雲雷紋為地,主幹紋樣粗壯突出,極有氣勢。器的每麵中線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為穩重莊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鳳紋卣 】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數目倍於商,並且有多種式樣的變化。這件卣紋飾特別精美,蓋和腹部的回顧式大鳳紋羽冠逶迤交纏,華美異常,範鑄技術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難得的精品。此卣出土於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銅器,顯示了他們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父庚觶】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父庚觶是圓體垂腹的觶,頸部飾蕉葉紋和分尾的鳥紋,腹部則為對稱的鳳鳥紋,昂首垂尾,華麗而精美。從西周初年起,鳥紋裝飾逐漸增多,並常作為主題紋樣,且形式日漸華美,尤以康王、昭王時代最為著稱。





【獸麵紋尊】
  
  商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這件尊口部侈大,超過肩徑,肩部豐圓突起,圈足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見的式樣。此尊的肩部有三個犧首,體現了商代中期鑄造技術的發展。肩腹部獸麵紋精麗工整,結構緊密,獸目及軀體上與方整齊排列的羽狀紋飾更見綿密精細的氣質。但整個圖象仍有強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獸麵的主幹和地紋沒有明顯的區別。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X壺 商】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壺是古代盛放酒的容器,沿用的時間很長,從商代直至漢代或更晚,其造型的變化也極其豐富複雜。這件小口長頸的壺是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壺肩上有兩個穿,可見原來連有活動的提梁。器身有華麗繁密的紋飾,除蓋上的卷體龍紋外,壺的肩腹部布滿婉轉流暢的紋樣,極見精美。壺的圈足內有一個X形的銘文,為作器者的氏族徽記,十分難得,是青銅器中發現最早的銘記之一。




 【鑲嵌幾何紋方壺】
  
  戰國 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敞口,直頸,弧形方腹,有一對獸首鋪首銜環,方圈足。通體鑲嵌紅銅和綠鬆石組成的幾何紋飾,線條曲折多變而富有規律,色彩協和而富有對比,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體現出戰國晚期青銅器裝飾藝術的高超水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 效 卣 】
  
  西周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紀中葉)
  卣是古代用於盛放香酒之器,多裝飾精美。這件器蓋部和腹部都飾有華麗的鳳鳥紋,鳳首回顧,生動多姿,器物的頸部和圈足上也裝飾有回顧的龍紋。此卣鑄有銘文七行六十八字,記效因受到父親公東宮轉賜的天子賜品而作器紀念。



【銅承露盤玉高足杯】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17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出土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這件器物由高足青玉杯、托架及承盤三部分組成,以金、銀、銅、木、玉五種質材製作。整個容器以玉杯為主,以三條金首銀身的龍銜著三瓣之器為杯托,置於銅盤上。設計奇巧新穎,匠心獨運,突出了群龍拱托玉杯的氣勢,顯得高貴神奇,是南越王國金屬細工與製玉工藝相結合的精絕之作。漢代人們認為,神仙降露於人間,人們喝了這種神露,可以長生不老,有學者就稱此玉杯為“承露杯”;還有學者認為秦漢時期統治者經常服食仙藥以祈求長生不老,該墓中同時出土有五色藥石,所以這件玉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來服食藥石的特殊用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