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召营销

 简淡人生 2012-07-11
◆        你对环境的看法决定了你的行动,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成果。
◆        如果用负面的心态来看待这次变化,那只有两种行为,一是怨天尤人,二是消极等待。在变化面前选择了无能为力,那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        可能性在哪里?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当你认为一件事情有可能发生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寻找让它成为可能的方法,每一次尝试都会缩短你同可能性的距离,直到将可能变为现实。当你认为它不可能,那对你来讲,真的就不可能了,因为你已经拒绝为它做任何努力。
◆        员工对产品的真心喜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顾客,他在营销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是最上等的营销催化剂。
◆        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事情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        教练也很关注目标和结果,但教练不是直接将力量集中在目标和结果上,而是将力量集中在将达到目标的人身上,通过感召对方清晰目标,追求目标,从而令对方采取有效的行动。
◆        教练的“对人”,针对的是对方的信念和心态。教练技术认为,人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成果,本源的动力和路标在这个人的信念和心态上,技术只是将信念更有效地换为行动,技术加快了人们接近目标的速度。
◆        只有当人们弄清楚了目标,在行动上才会不断调整方向,使之始终朝着目标的方向,效率才会高。只有当人们清楚了自己的心态,才不会被各种外界因素带来的干扰所影响,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        教练技术推行的观念是:不是知识、技术和工具让人们产生了差别,是信念和心态让人们的道路大相径庭。
◆        心态会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转变目标,比如两个很久没有见面的老友相聚,很高兴地到餐厅吃饭,他们的目的是叙旧和分享重逢的喜悦。由于餐厅服务员态度不好,其中一个人很生气,与服务员吵了起来,双方不甘示弱,差一点就大打出手,整顿饭不欢而散。本来,原来的目标很清晰,后来因为外在环境的关系,那人将目标转到与服务员一较高低上了,原来的目标被抛在了九霄云外。在生活中,在工作上,人们经常这样转换目标,行动与原来的目标出现偏差。可怜的是,当事人并未觉察,踩着油门向无关紧要的新目标一路狂奔。
◆        首先,人本教练技术从整体上看一个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很棒的,有能力去达到他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教练首先以欣赏的眼光看人之大。
◆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本身,人本教练模式将人分为两面和三端。两面指人的内外两面,任何人都有其内在的东西,比如人内在的信念和心态;也有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能够看见的东西,比如人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人本模式将信念和心态归结为人的内在,将知识和技术归结为人的外在。
◆        教练认为,内在决定外在。人的内外两面都很重要,就像人的两条腿,无论缺少了哪一条腿,人都不能正常地行走。不过,在内和外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在的观念和心态。信念和心态决定人们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方向,信念和心态决定人们运用知识和技术的方向和产生的结果。
◆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很多人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只要走上讲台,就会两腿发软,全身冒汗,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当着众人讲话也是讲话,本质上与平时的聊天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听众多了,看着自己的眼睛多了。既然具备讲话的能力,为什么换一个场景就乱了方寸?不是讲话水平的问题,是心态发生了变化。与一个人聊天,没有压力,对一切胸有成竹。听众多了,害怕讲不好丢面子,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全身紧张,结果就真的不会讲话了。内在改变了人的表现和成果。
◆        一个人要想行为更有效,首先要清晰他的目标(Why),然后要保持有效的心态(How),再运用正确的方法(What)。
◆        人本教练的作用有几个方面:第一,教练是一面镜子,帮助对方清晰他自己的目标;第二,帮助对方看清楚他自己的心态;第三,帮助对方迁善心态,迁善的方向是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第四,挑战的激励对方采取行动。
◆        令人激动的产品,以及体验型的产品,可以很快产生口碑,因为它们属于人们愿意谈论的范围。
◆        任何触及信念和心态的东西,都将在人们心中产生作用,尤其是打动人们内心的东西,将使人们难以忘怀。
◆        打动人心的东西才有资格进入人们的口头传播。
◆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服务以及体验等不同的形式来打动消费者的心从而感召到消费者,使他们从心底里爆发出掌声,产生与人分享的强烈欲望。
◆        企业以感召营销的方法,创造一个个让消费者动心的小故事,或者创造一段段让他们难忘的体验,当他们听完故事、亲身体验以后,很兴奋地产生与人分享的欲望,那么企业的口碑营销就能够顺利建立了。
◆        顾客选择的理由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感觉和方便程度等一系列的因素。
◆        感召营销是激发消费者心中的理想,从而自愿采取行动。
◆        看重的是对方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        激发他人理想,是将隐藏在人内心的需求挖掘出来,让人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正视自己的需求,方向明确地追求内心想要的东西。
◆        为什么人们会改变?人们改变是因为他想改变,如果他滑改变的愿望,任何人也不可能让他改变,只有心态上想变化了,一切变化才顺利发生。
◆        征服、控制以及自我实现的快感是人们喜欢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
◆        愿景是人们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愿景是一个特定的结果、一种期望的未来景象或意象,愿景是很具体的;终极而言,愿景是内在的而不是相对的,它是你渴望得到某种事情的内在价值。
◆        仔细观察保健品市场,企业营销的焦点并不是保健品,而是健康生活的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拒绝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可以打动所有人的,对年纪越大的人越有效果。
◆        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人们内在的敏感占才可以发挥作用。不同人的经历、想法和状况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敏感点也不一样,这就使得有些人很喜欢某一种产品,而另外一些人则不以为然。
◆        产品是否真正刺激到消费者,能否让他怦然心动。
◆        不好卖的产品一定是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距离,一定是没有准确地触动到他的敏感点。
◆        以顾客为中心首先是一种心态,其次才是行动。有的企业不断提醒员工,顾客才是你的“提款机”,你的工资不是企业支付的,而是顾客支付的。
◆        创造让消费者兴奋的体验,可以缩短交易成本和时间
◆        人们总是很容易被禁锢在一个笼子里面,长时期地生活在固定的笼子之中。
◆        人们一旦安于笼内生活,没有人能够改变他,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
◆        “我”才是笼子的制造者,“我”才是打开笼子的钥匙。
◆        以自己这个人去感召身边资源的支持,以自己的梦想激发他人的梦想。
◆        对梦想的坚信和坚持,因为她身体力行地进行感召,汇才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地度过了难关。
◆        梦想是无形的,成果是可以看见和评估的,她将无形的梦想与形的成果进行挂钩,感召人们的梦想浮出水面。
◆        出心决定感召的效果。当你们的出心是为了对方的时候,不用言语的表达,不用身体的爱抚,对方也能够从你的神态中感觉到关爱,对方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安全和温馨,即使你出差在外,对方也因为对你的回忆而心觉宽慰。当你的出心偏离了方向,你的耐心、神色和语气会暴露出你的心不在焉,漂亮的言语显得虚假和苍白,关爱的动作显得做作和多余。不是你的言语和动作,是你的出心和感召对方。
◆        营销就像婚姻,如果你真正关心对方,把对方放在重要的位置,对方会很快感觉到你的出发点是为了他好,愿意为你的想法而付出时间和金钱。如果你的出发点不在他身上,他也会很快觉察出来,并离你而去。
◆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用人们最能理解的方式。
◆        人们被批评的否定时,最常用的两种抗拒方法是“我不是”和“我不知道”。
◆        感召营销的基石就是认为“你”是最重要的,欣赏对方所具备的资源,包括他的身体、思想和想法,相信对方能够达到他自己的目标,相信对方有选择的能力。
◆        感召营销不是通过否定和摧毁对方的观点来达到目的,而是以心的感召,让对方看到另外一种可能性。
◆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面前的“你”为本,以“你”的心为本。
◆        在营销中,以人为本是以顾客内心的感受、需求和价值为本,真正理解他的想法,关注他的心态,触动他的内心,感动他的心灵。
◆        对于那些只顾投入产出,只关心事情,只用结果来衡量员工的老板,他得到的只是员工做的事情,得不到员工的心。
◆        感召营销则是从心出发,通地打动对方的内心,通过对方自愿行动来完成营销的过程。
◆        成功的感召营销不是感召他人的同情和可怜,而是感召他人的希望,感召他人的自信,感召他人的追求。燎原之势需要感召者的星星之火,只有当你自己充满希望,方能感召到他人的希望,只有当你本人满怀自信,方能激发他人的自信,同样的,你的追求能够帮助对方强化对追求的牵引。所以说,感召者本人的心态决定了感召的方向。
◆        心态是感染器,感染自己,也感染他人。心态对人的作用,就像气候对大自然的影响。
◆        一、你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感召对方的,二、对方又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你的感召的,三、然后你又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回馈你的方式?
◆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待感召有三种方式:第一,欣赏并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这意味着感召成功;第二,与你争论,这表示对方抗拒你的感召,并不愿意被你感召;第三,顾左右而言他,采取逃避的策略,不和你走进相同的语言环境,让你没有感召的机会。
◆        关键是父母没有感召到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在不断推销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        要想打动对方的内心,必须经过“关心→用心→动心”的过程,首先你一定要真正关心对方,父母不能感召到孩子,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没有关心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他的理想是什么,而是主观地断定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应该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发展。这个时候,父母关心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行为上也会不惜一切去维护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当孩子有不同意见,就进行压制。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表达内心的感受,采取无声的抗拒来应对父母。
◆        关心对方才能与对方同步,同步才可以找到寻方的方向和想法。关心对方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
◆        不要总是找理由来证明对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而要找出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观点,找到他内心想法的真相。
◆        当顾客不动心,投资者的市场愿望和行为就是一场并不浪漫的自恋。
◆        感召是心对心的感召,没有感召者的关心和用心的积累,就难以让被除数感召者走进动心的大门。
◆        感召不是我有什么好东西给你,而是你想不想达到某个目标,得到某种感觉和效果,因此愿意通过某个产品来实现,产品仅仅是为了达成价值的有效工具。
◆        感召不是以说服的方式去引诱对方,而是感动对方的心,引发对方内心的自愿。
◆        感召是动之以心,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出乎想像的,对方做的行为可能突破了常规,尽管合情,却未必合理。
◆        一个经常高调宣称带领大家致富而自身一直清贫如洗的人,肯定没有一个创造了大量财富的人的感召力强,人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状态,状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希望。
◆        状态能够深入内心,状态可以催化感召,状态是感召中不能忽略的大气候。
◆        感召者的状态就是他展现出来的神态和模样,是从里到外散发出来的这个人的物质。成功的感召者,他的状态一定是和他感召的方向与内容是一致的。电影演员就是有说服力的例子,人们看优秀的影片,会忘记演员的真实身份,跟随他在电影中的形象和经历,一起进入到角色中去,甚至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说人们被演员吸引,还不如说是被演员在影片中的状态所打动更确切。
◆        “成为那个人”是演员成功的关键,“成为 那个人”也是人们感召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你必须进入到感召的那个状态中去,你本身就应该是那个状态。
◆        团队中真正有影响力和感召的人,是那些时刻把自己放在团队之中,在心态和行动上都进入“我就是团队,团队就是我”的状态的人。
◆        行动永远超载不了心态,行动始终是在心态的指引下进行,所以“成为那个人”首先应该是在心态上证入。同时,又不能局限于心态上的证入,要整个人都证入,这样才有强大的感召力。
◆        人们都是一定状态下的被推动者,被现场气氛推动着去购买产品。
◆        感召不是借助外物,而是心对心的感召。
◆        有一点很重要,当你身心皆在状态中的时候,本身就是在做感召。
◆        运用推销技巧而不是运用感召的人,与别人的关系有障碍,是因为他心中有障碍。
◆        比如回到家里,太太做的饭很好吃,他会说饭的味道不错,对饭菜大大地表扬一通,而不会直接对太太讲出嘉许和感谢的话。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东西横隔在他的面前,那就是事情本身,是各种冰冷的媒介。
◆        感召讲究心到、人到、状态到,最好的效果是抛开冰冷的媒介,让你的心与对方的心直接碰撞,碰出火花。
◆        体验是直接的,告诉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感觉。相反,人们的思维是可以演绎的,演绎经常将人们带进误区。
◆        就说“痛苦”这个词,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痛,一层是苦,痛是身体的感觉,是当下那一刻的真实体验。苦则是人们的思维和演绎,属于人们的看法。有人说自己的生活很痛苦,整天陷入他所说的痛苦之中而无力自拔,让他痛苦的不是他的体验,而是他的思维。
◆        不少人善于将昨天的痛悄悄地转变为今天的苦,自己折磨自己。大家知道,痛一定是当下的体验,痛过就不存在,除非当下继续痛。可是人们记得昨天痛的事情,丰富地将它进行演绎,演绎为生命中的苦。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苦,有人觉得无关紧要。不是痛的体验影响人的生命,而是对苦的演绎影响着人的未来。
◆        感召营销就是要训练洞察对方体验的能力。当你能够清晰地知道对方的体验,就知道了对方的拒绝和需求所在,知道了对方的价值和理想。
◆        人们不仅愿意花钱购买个性化的体验,还会积极地向周围的人分享他的体验,不知不觉中免费为提供体验的企业做了广告。
◆        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的心中,是顾客个人参与的所得,体验完全属于顾客,是顾客自身产生的内在反应。
◆        产品本身不能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心动的是他对产品的体验。
◆        分析、批判和开放这三种心态将产生不同的体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感召的一个方向是让对方以开放的心态,在体验中找到自己最真实的需求,订立有效的目标。
◆        回应,就是真实而及时地告诉对方你所体验到的一切,告诉对方你当下对他的体验。回应是很有力的教练能力,其方向是直接明确的、负责任的和即时的。
◆        感召营销强调诚实。诚实是感召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当人们用自己的理想去激发他人,最终达到理想对接的状况,诚实更显重要。有些人感召不到别人,就是因为自己不老实,当别人对他产生了怀疑和敌意,感召就失去了效果。
◆        如果你问我想不想你买,老实说,我想,因为这是我的目标。不过,我不能为你做决定,究竟买不买由你自己决定。
◆        感召他人追求新的目标,碰到的最大阻力是对方的经验。很多人在面对改变的时候,会条件反射地在心里说“不可能”,“不可能”的依据是人们的经验,他们根据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推断了未来的“不可能”。
◆        人们抗拒感召,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以前的经验。
◆        一旦经验占据了人们的思维,就形成了固定的信念。信念固定以后,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运转,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不会感觉到神经质重要,可是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在固定的信念下,人们就像戴了一个过滤镜,有选择地看待这个世界,把世界看成自己信念中的样子。
◆        新市场的开拓者承担着培育市场甚至是教育市场的重任,很大程度上是在感召人们重塑经验。
◆        感召的目标不是关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可能性。感召者首先要感召自己相信可能性,方能感召别人相信可能性。
◆        放在三段时空中来讲,感召者本人要把眼光放在未来,相信可能性,相信自己能够感召对方相信并出现或能性,然后在现在这一刻用心感召对方。如果对方根据经验怀疑可能性,感召者本人的坚持就很重要,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证明感召的方向。
◆        惨淡的胜利是赢在形式,输在实际,表面看起来胜利了,实际上却输得很惨。
◆        对惨淡的胜利者,有一句话值得认真思考:你赢了,那又怎么样?
◆        惨淡的胜利一般是个性上的胜利,惨淡的胜利者是以个性为导向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个性,为了证明自己是对,他们不计成本,向自己认为赢的方向飞奔,奔跑得越快,他的个性就巩固得越快。而事实上,赢的概念何止如此狭隘,他向自认为胜利的方向走得越远,长远利益其实也就损失得越快。
◆        “为什么我需要这样?”“这样我得到了什么?”“这样做与我的目标一致吗?”“坚持下去对我们究竟有没有好处,有什么损害?”
◆        生活中有很多体验式学习的例子,就像骑自行车,无论你看了多少本书,懂多少理论,如果你从来不用自行车来练习,那你就不是真正的会骑自行车,顶多是个骑自行车的理论专家。
◆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必须亲自参与,全力投入,在体验中学习,成果才会最理想。知道不等于做到,目标不等于成果,体验式学习不是满足知道和订立目标,而是锻炼做到与追求成果。
◆        汇才强调惟有体验才能收获,批判、怀疑以及分析等心态,只会干扰学习者自身的体验。
◆        当一个人没有全情参与体验的时候,他得到的只是他关注的内容,而不是体验式学习的精髓。
◆        在培训课堂,学员学习的是外在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向外的学习。但是在汇才的训练中,学员要学习的是自己,是一种向内的学习。
◆        汇才尽其用训练注重分享,让学员们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当有人分享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镜子和案例,让聆听的其他学员从中看到自己的状态,看到一个人内在对行为产生的强大的影响。
◆        很多时候仔细聆听的学员在他人的分享过程中恍然大悟,一下就转换了心态的按钮,并因此而改变了行为,看问题更加积极正面,人也更加主动。
◆        在汇才的训练场上,每一个学员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都为他人的进步在不知不觉地贡献着自己。
◆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被别人随意模仿的惟一方法是提升自己,提高别人模仿的难度。
◆        当一群全副武装而表情严肃的警察迅速站在你身边,哪怕你没有做任何坏事,警察也不是冲你来的,你心里会有什么感觉?难免有心跳加快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心理上的威胁。不是你的行为,而是警察这个范畴让你产生了令你恐惧的体验。
◆        设定了范畴,等于制定了潜在的游戏规则。进入范畴的人,只有按照规则行事,才不会与范畴发生冲突。当有人不按规则行事,以他的行为冲击范畴时,范畴设定者和遵循者就会很快与他人交锋,直到他离开或者进入范畴。
◆        商家设定的范畴暗中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        实际上,任何人都在设定范畴,谁的范畴强,谁的感召力就强,谁就能影响到进入范畴的其他人。
◆        人们走进教堂,会保持安静,因为有人在很早就设定了这个范畴,也许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设定的范畴却代代相传,对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产生作用。
◆        范畴清晰而且强大的人,会很快将对方纳入到自己的范畴之中,范畴模糊或不坚定的人,会很快被别人的范畴包括。
◆        设定范畴是感召中很重要的“圈地运动”,按照你要感召的方向和目标,圈出一个无形的环境和氛围。
◆        范畴设定就是要创造激发人们理想的环境。
◆        “你就是范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范畴是你设定的,你本人就代表那个范畴。在演讲中,不是你讲的内容,而是你的范畴决定了你演讲的效果。
◆        企业召开早会,团队高唱企业歌曲,营销人员在每次接触客户前进行集体沟通和相互激励等等,都是定向的方式。
◆        定向要经常进行,这样可以将人们的焦点集中,将感召的范畴进一步巩固。
◆        定向需要承诺,承诺于定向是关于他自己的,是他一定能够实现的。人们进行讨论的时候,讨论的内容与自己离得很远,一旦承诺以后,承诺的内容就与自己息息相关。
◆        感召营销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心,对方心动以后,自愿消费你提供的产品和想法,其中很重要的是与对方有一种信任的关系。
◆        赢得顾客信任是所有顾客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果缺乏信任,对方会首先审视和怀疑感召者,有可能最后发展抗拒感召。即使不抗拒,也将增加感召的难度和拉长感召的时间。
◆        主动向对方发出联系的信息,真诚地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坦诚地告诉对方真实的体验。你究竟想顾客怎么样?想与他有什么样的关系?直接进入主题,坦诚地告诉对方的效果是最好的。
◆        诚实不会让顾客感到突然,相反,它将使顾客更加宽容,诚实能够感召到对方的诚实。
◆        联系过程中,感召对方也坦诚地说出他真实的体验,双方将沟通的通路拉成最短的直线,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绕来绕去,这样就缩短了双方的沟通成本,对彼此都是效益的提升。
◆        顾客往往选择那些最能把自己当作人来对待的企业所提供产品,是企业的尊重和关心让他动了购买之心。不把对方看成消费者,而把对方看成一个值得你关心的人,尊重对方存在和需求,是联系中相当关键的成功因素。关注对方这个人,而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感召营销与传统推销的重大区别。
◆        产品和价格容易被模仿,而对人关心的感召能力是很难模仿的。
◆        在联系中,感召者要释放自己的人性,不能把自己当成机械的营销执行者,也不能把对方当作生硬的营销提款机。要把自己最人性化的一面释放出来,发自内心地关心对方,重视对方的内心感受,重视对方的情绪和反应。换言之,在脑海里抛开那些让你牵肠挂肚的产品吧,用你全部的真心和真诚去打动对方这个人。
◆        建立联系也是人们的人际关系的检视表。当你在同老顾客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回应是冷淡而缺乏诚意的,那他们就在给你照镜子,让你看到平时是如何与他们相处的,他们回应你的方式正是你过去对待他们的方式。这就像一张视力测试表,所有的结果取决于你的视力状况,是人你自己决定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成绩。
◆        如果你想改变对方的想法,你就要首先知道对方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你要激发他人的理想,你就要先帮助对方找到他的理想。
◆        挖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着手,逐渐向中间收拢,最终得到最佳的答案。
◆        一个方向是“你需要什么”,从人内心的需求出发,不断挖掘内在的欲望;另一个方向是“你不需要什么”,从人拒绝接受的感觉出了,找到人们内心不需要的东西。刚开始,挖掘得到的可能是一此关于物质的答案,没关系,逐渐深入,层层推进,最终挖掘到人的体验和感召,深入到对方最本质的需求。
◆        感召者通过发问来启发对方,帮助对方进行挖掘。对于对方说出来的答案,采用嘲笑和打击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这只能说明感召者在运用自己的判断来衡量对方的答案,焦点还是在自己身上。进化论对方说什么,只要是他真实的表达,就应该尊重,如果感觉到对方没有说真话,那就将这个体验及时告诉他。
◆        感召者需要用心聆听,不加判断地聆听顾客体验到的感受和他的想法,并站在顾客的角度,理解他的观点和感受。
◆        理解不等于赞成,有时候也没有必要造成顾客的想法,只需要用心聆听、善意理解就可以了。过多的强调赞成也是在做判断,而理解本身是基于对人的关心。
◆        在挖掘过程中,需要区分顾客的想法和事实,区分他的情绪和判断,然后给予及时而准确的回应。通过有效的互动,直到挖掘出顾客真实的需求。
◆        在感召营销中,当别人说“不”,感召者看到的不是禁行标志,而是“我还有机会”。
◆        感召营销给顾客选择的权力和空间,所有的决定应该是顾客自己做出来的,是基于他内心的自愿。
◆        当对方用说“不”来给感召者照镜子时,对方是十分诚实的,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最终都想以说“不”来一锤定音,他诚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拒绝。对方说“不”的时候,正是感召者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此时是用对方的拒绝来打击自己,陷入情绪上的消极被动,从而进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的低落地段?还是收拾信心,检视感召的出心和方法,继续朝向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自我挑战,也就是说,当别人不被你感召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召自己继续去感召。
◆        感召营销是意向感很强的营销,无论对方谈什么,都是因为意向的带动,可以用自己更强的意向来影响对方的意向。只要你是真心关心对方这个人,对方肯定会收到你的意向。
◆        对方的行动才是衡量感召的标尺。对方如果在语言上答应得很好,而迟迟不见行动,总是找各种方法来拖延,或者岔开话题,那说明他还有一些不愿意说出来的想法,需要继续感召。
◆        感召营销采取邀请的方式来引发对方自己行动。当对方被邀请时,他就有选择的权力,可以选择行动或才拒绝。如果对方选择本来你就想他做的行动,那他的选择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行动是自愿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很高。如果对方选择拒绝,表明了他对感召的不认同,或者是他另有隐情不愿意透露,这也给感召者提供了继续感召的选择机会。
◆        邀请的方式给顾客的心理空间预留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对方能够从容不迫地做出决定。邀请也是尊重对方的信号,显示出双方的平等关系,把对方能够入在了重要的位置。邀请同时也显示出了感召者本人的自信,相信对方能够用行动来满足他的需要、实现他的追求。
◆        能否感召对方,考验的是感召者的感召力,能否有效行动,考验的是对方的执行力。执行的过程也需要感召,所以,感召并不像推销那样短暂,而是融合到对方对目标追求的整个过程之中。
◆        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加顾客反复消费的频率和次数。
◆        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关系才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信任可以让人们更加宽宏大量,能够让人们忽略或者不去计较对方的缺点与不足。人们会给一定的时间,让自己信任的人尝试和改进,会把对方的失败或者教训视为对他的投资,而不会一下子就视为他的不是。
◆        顾客第一次购买企业的产品,事实上已经为企业投了信任票,这时候的信任是一种随机的信任,也可能随机地破裂。
◆        顾客与企业第一次握手时,就开始观察和检验,体验与企业接触的每一次感受,评估与企业接触的感觉。只有当企业不断给他带来安全和恰恰的体验,他才决定与企业建立更长久的信任关系。
◆        感召营销认为企业是否言行一致,是顾客评估企业可信度的“证据点”,也是决定是否继续信任企业的重要因素。在顾客看来,企业曾经讲过的话,曾经做出的承诺,是企业发布的有效规则。它们在顾客的心中形成了无形的期望和一把看不见的标尺,顾客会在接触规则的时候,用它们来衡量。如果顾客进入了这个标尺,顾客会在接触规则的时候,用它们来衡量。如果顾客进入了这个规则,发现企业的宣言不过是美丽的幌子,曾经的承诺大大缩水,发布的规则严重变形,他的期望就会到冲击,原来建立起来的随机信任迅速瓦解,不信任取而代之。
◆        企业领导者是公司的感召者,他感召所有人向他认为对的方向发展。如果公司员工感觉到他所说的与所做的差距太远,他的语言不过是诱惑大家更好地为企业卖力,那大家就会将公司地位降级,开始重点为自己的前途谋划。慢慢地,领导者会成为孤独的舞者,追随者也不过是为了利益而追随。
◆        言行一致是感召中的重要链条,连接着感召的各个时段。如果言与行各行其道,即使曾经感召到对方,对方会因自己的真实体验而停止被感召,中断对感召者的信任。顾客与企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也会在企业言行不一致的岔路口被撕得七零八落。
◆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位管理者感召下属要投入和敬业,他成功地挖掘了对方的需求,成功地感召到了下属。可是,他本人经常工作散漫,业绩平平,那么,下属以他感召的方向和内容就会产生怀疑,逐渐也会对工作漫不经心。
◆        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在发挥感召的作用。说的话不过是传达感召的一种方式,真正的感召在于感召者本人。
◆        人们相信别人说的话,还通过对方的行动来检验他说的话,行动可以让人们更加信任,也可以让人们失去信任,关键看行动的方向,起因还是在感召者身上。
◆        打动他们的不是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理想中,存在于未来的可能性。
◆        只有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蛋糕,让人们享受到创造所带来的果实,感召才会持续和有力量。
◆        任何人要想在工作上、事业上以及人生上有大的突破,如果心态不改变,一切均是空谈。
◆        心态很难改变,原因在于人有自我防御的本性,当感觉外界有人想进入自己内心时,会本能地抵挡和抗拒。心态的形成是长期的,人们很执著地相信自己以前的所见所闻,相信在过去基础上形成的信念和看法,那完全是自己的私家财产,不容外人侵犯。
◆        学员刚开始会出现抗拒,后来逐渐放弃抗拒,出现改变。也有少数学员会继续保持抗拒。抗拒者表面看是在抗拒汇才,抗拒汇才的形式和内容,实质上是自我抗拒,无法面对心态改变的事实,不愿意适应改变带来的冲突。
◆        在汇才的训练中,模拟了很多情景,目的是让人们在情景中体验,看到自己的心态,锻炼自我洞察和自我迁善的能力。训练结束,情景也就不再存在,它们仅仅是一个的段,一种工具,其真实的价值在于人们内在的收获。
◆        汇才的训练内容经过研究推敲,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它特定的目的。真正要学的不是这些形式和内容,而是人们在这些形式和内容中所学到的关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形式和内容不重要,你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心态是习惯后面的推动力量,改变的难度更大。
◆        很多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嘴上经常说要锻炼身体,也多次制定了锻炼身体的计划,可就是坚持不下来龙去脉。因为身体不健康的痛苦是属于未来的,改变的痛苦则是属于现在。未来很遥远(其实疾病来临,人们才明白并不遥远),现在最好别痛苦,所以很多人选择了让现在舒服,找各种借口不去锻炼。一旦疾病来临,就悔不当初。这就是改变的困难所在。
◆        不是内容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法,就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甚至受到冲击的感觉。冲击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以与传统习惯不同的行为的内心体验。
◆        汇才特别强调的是,企业教练是中立的,不会为别人做决定,不会代替别人行动,不会妄加判断。教练在训练过程中,不会为对方判断什么心态是对的,什么心态是错的。
◆        教练会照镜子,让对方看到此刻他的心态是怎么样的,这种心态相对于他的目标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以及这种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对方看到真实的心态,以及心态与结果的联系后,自己做出心态和行动上的选择。
◆        学员的目标不是汇才为他设定,而是他自己设定的,汇才只会在此过程中挑战学员设定更高的目标。
◆        汇才不断帮助对方清晰他心态上的干扰,帮助他的心态和行为更加有效。即使学员想在汇才这个平台上锻炼成为一名专业教练,那也是学员自己的目标,汇才提供一个训练平台和评估标准,最终的应用场地还是在学员自己的生活平台上。
◆        汇才对训练的内容保密,要求学员对没有参加训练的人,只能分享体验,不要分享训练内容,认为这是对未来的参加者负责任。
◆        因为整个训练是体验式的,要想效果最大化,惟一的方法就是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体验中。观望、评论和分析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        保密不是为了制造神秘,是让学员能够体验到当下那一刻的感受。当学员知道整个流程和内容,他会有备而来,整个过程就只能是一场虚拟而昂贵的游戏,投入了资金和时间却收益很小。
◆        成功的谈判者要关注四个重要的非人格因素:关系,也就是双方的关系;社会合同,它是交易的灵魂;进程,成交的过程同内容一样重要;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的利益可以促成交易,也可以毁掉交易。
◆        谈判是让别人接受你所选择的方式的艺术,对方根据其自身利益做出决定,而这利益也正是你想得到的,表面看是一个控制的技巧,实际上是一个感召的艺术。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        我来了,在你的面前,你来了,在我的心中。
◆        心的方向不一致,彼此的背离只能产生更远的距离。
◆        俗话说,没有不漏风的墙。风穿墙而过,与风有关,与墙也有关,这是相互结合的结果。
◆        斥力来自领导的心态,来自领导对待下属的方式,离心力的来源就是领导者本身。
◆        表面看起来领导者一呼百应,实际上下属在内心以硬碰硬,出于对各种现实条件的考虑,他们表现出顺从,将强硬的一面放在内心深处,暗中进行坚强的抵触。
◆        一个以感召为主要方式的领导者,他与下属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他通过感召,不仅获得下属的工作时间,还获得下属的心。他关心下属的个人发展和前途,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他不断地为下属创造机会,将个人的重要资源与下属共享,还会让下属站在前台迎接鲜花和掌声。
◆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的距离惟有用心才能缩短,关系的改善只有通过领导者的心态转变才会出现奇迹。
◆        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领导者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第一,要有远见,第二,告诉并使人们相信这个远见。
◆        只有当大家相信这个远见,把远方的风景纳入自己的理想之中,才会产生内在的动力。
◆        当一群人都能够分享组织的愿景时,他们就会为整体分担责任,而不只是为自己的那一小块负责。当更多的人分享愿景,愿意景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会凝聚更多人的力量。领导者要将员工的“个人愿景”转变为“共同愿意景将各自分散的心思汇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企业才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        如果一家公司能保留仅仅50%的顾客,公司的利润就可以增加100%。
◆        人们对待周围的事情或人基本上离不开三种心态和形式:接纳、拒绝和不置可否。
◆        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感召人们建立共同愿景,在企业外部感召各种资源支持企业,感召顾客消费产品,在自己的内心自我感召。
◆        内心让人们选择自己的答案,内心让人们选择自己的理想。任何外界的推动,都抵不上内心欲望的推动,任何外界的驱策,都比不上内心价值和理想产生的动力。
◆        让人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绝对不是人们思维中的理性之弦,也不是人们习惯中的分析力量。人们感动是因为人会感动,是人的本能中最原始的情感被拨动。哪怕很小的事情,只要拨准了人的内心之弦,不用酝酿,不用等待,感动之泪会喷涌而出。
◆        生命的力量总能让人感动,这份感动来自人性。人从小到大,各种理论让人们学会了分析和理性,让人们走向成熟。但是,无论人们的理论达到什么境界,无论人们的成熟到达何种段位,都难以磨灭人的本性。从最根本的本质上来看,人始终是感性的个体,是容易被感动的万物之灵。当外在感性激发起人们内在的感性,外在的真实感召到了人们内心的真诚,人们因此而感动,所以泪流满面。
◆        理想让人们知道道路的方向,激情让人们感染到更多的人一起赶路,感性让人们体验到路上的各种风景。
◆        人的死火,先是心态上的死火,然后是行动上的死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