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桥张氏祖居——森严城堡建桥围

 寒江读舟 2012-08-17

    建桥地处莲花山脉,南北两面山岭屹然对峙,属水陆交通要塞,是建桥四古道中心。东接潘田,直下硫隍;南接丰揭;西接兴梅线;北片蜿蜒而下,群山毗连成西、成东,水路内航道直下丰良到韩江,南片韩山稳倚海拔1047。境内奇峰峻岭,山峦起伏,逶迤曲折,连绵不断,俨如两条苍龙伴跃,由东向西飞舞而上。南瞻韩山,绝献馋岩,云雾缭绕,北望银峰,苍劲浑雄,挺拔插天,大溪如银流,直贯而东。小溪似玉带蜿蜒来汇,出口处狮象把水口,中间一马平川,良田千倾。方圆十多里,形成椭圆天然盆地,山美水美,钟灵毓秀。

丰顺县建桥镇的客家民居建桥围,是梅州山区客家围屋中面积最大的城堡式民居。近二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围中有围,屋中有屋,错落有致,街巷纵横,规模宏大,整座围屋仅留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坚固安全,具有聚族而居、防御外侵的客家的地域特色。

建桥围有着近6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丁兴盛,英材辈出。张氏创基始祖德达公,曾任嘉应州州牧之职,官居五品,原居福建上杭,因元末明初战乱不止,难归故里,便在嘉应州境内万安都三图建桥堡(原地名)购得宅基地建造围屋。先建四座大门和外围房屋,后因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不断繁衍,围内房舍不断扩建,形成当今的村屋层叠,鳞次栉比,曲径通幽。屋舍以木砖结构的瓦房为多,墙体建筑因年代不同各有差异,既有泥砖垒成或黄土夯实的泥土屋,也有青砖砌筑或灰沙混凝的砖瓦房。

四座大门门楼凸出围屋外墙,上方设瞭望窗口及内宽外窄的射击孔,可居高临下观察四周,防御外侵。门楼高耸坚固,墙体厚1.5,由花岗岩条石垒筑,墙壁用河卵石与石灰浆砌,外围墙壁采用封火墙(屋檐不露出桁桷)以避火攻;大门门板特厚,有20余公分,关上门后内特设横杠栅,坚固非常。据说古时建造房屋必须以官位的高低而定,如此壁垒森严的城堡式建筑,只有皇亲国戚及朝庭重臣才能用此格式,建桥围之所以准建是当年由七世祖洪塘公获钦赐恩准才得于建造。西门门楼匾额西铭是式为原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于1920年重修门楼时题写,笔迹稳健有力,浑厚刚劲。

整座围屋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围内主要布局为三街十二巷二十一幢,三街即为由东向西的纵向主街道,十二巷为南北横向的屋巷,二十一幢为以堂横组合为主的四合院式的客家围屋。从东门至西门的那条主街道虽说是整座围屋的主要通道,但宽度也只不过三米左右,而且人为地故意建成曲折迂回,可见当年建房时的防范意识非常强,因为街巷不采用直线,如遇匪患外侵,进可以攻击对方,退可以抵挡撤离;可凭围内回廊过道四通八达的优势,相互支援,攻守自如。若遇盗贼入侵,把大门关闭后,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全民皆兵捉拿盗贼。

从南门进入,迎面不远处便是围内唯一的庙宇五显宫,正面供奉五显大帝神像,右座为德福神,左座为花公花母。围屋里自古以来就把南门称作为生死门,原由是一直以来沿袭这么一个习俗,凡婚丧嫁娶,高升搬迁(即农村俗语中的红事白事),一律由南门出入,进出围屋时先在五显宫内或焚香点烛,或跪拜祈祷,最简单的也必须在五显大帝面前停顿一下打个照面,再从南门进出。其意为五显大帝是整个围屋的保护神,围屋内的婚娶寿宴、人口变迁等一切生死荣辱都应经五显大帝过目,从而得到庇护,让生者幸福,逝者安宁;在神灵的保佑下整个围屋家家平安欢乐,户户兴旺发达。

偌大的围屋内除了知道有比较完善的合院式客家堂屋21幢外,厅堂与房间有多少,一直都未曾有人统计,就是找来建桥围张氏家谱翻阅也找不到答案。建桥围内,在堂屋外扩建另建塔建加建的房屋特别多,很难统计,其实房厅的多与少已无关紧要,人口众多,功能齐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它的主要特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围屋里东西贯通的主街道上,百货店、小食店、京杂店、糖果店、付食店、布匹店……一字形排开,一间紧挨一间,生意兴隆,这些小店的铺面铺栅至今还完好保存,只是历经风雨的侵蚀,显得破旧残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业生产集体化时,整个围屋有生产队31个,人口近5千余人,此为鼎盛时期,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逐渐另建新居迁出围屋。

客家宗祠,多以宗族名义建造,一个宗族一个祠堂是正常现象。在建桥围内却有特例,虽然整座围屋都同源共根同宗共祖,却有以家族祖公名义修建的祠堂有6座,如光大堂保大堂等。客家石笔(或叫石楣杆),是客家人文风鼎盛的佐证,是客家宗族彰显辉煌的标记。令人称奇的是在光大堂保大堂两个祠堂门侧至今傲然屹立着两排数支石笔,这在梅州山区还保留这一历史印记的实属罕见。在旧时只有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族人才可在宗祠门前竖立石笔,建桥围始祖是朝庭宦官,有书香门第之实,在历代科举制度中族人不断取得功名也不足为奇。那冲天入云的石笔屹立在壁垒森严的围屋里,仿佛在向世人显耀名门望族的光环,让人产生出一种无形的震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建桥围张氏家族有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举人,也有在战争年代横枪跃马打天下成为将军的名士。

建桥围以其别具一格的壁垒森严的城堡式造型成为客家民居建筑之一绝,体现了客家人在民居建筑中那种独特的对外保持戒备与防范、对内体现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传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民系特色的建筑方式,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建桥围与客家围龙屋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它呈长方形,从远处看象一条古帆船,“故称建桥船型围”围外设置回环的池塘(西、南门外各有宽18,长3040池塘)东门池塘已毁,只存小壕沟。北面以小溪为环绕是防盗、防火,平衡调节气温的重要设施。围内原居住(建桥开基祖张氏大家庭1300多人)目前围内住的250多人,全部已经向外迁移,据梅、丰、揭由建桥出张氏一族已传三万多人。

张氏始祖德达原籍福建上杭,元末奉命任广东嘉应州州牧之职,携胞侄良辅赴任。时畲寇陈满猖獗,公莅任后,政令严明,统率义勇连续攻剿,遂平寇乱,威震九州以后,难归故里隧卜居于此(建桥)。

    建桥围分有四大围门,外圆内方,各门顶均嵌有石刻和庆塑门门匾,围门四座均以青石砖作墙基材料用三合土青砖砌。

    东门“东关巩固”高7(外圆到拱底高2.02,外墙体两片共阔3.7 ,外厚度1.4,圆门见光1.8)系嘉庆癸亥年一位状元所书。东门左片“亦爱庐”(面积205×62)属于大型府第宫室。系张氏文科举人张千秋住宅,1771年乾隆辛邓科设计,设计精巧,左弯右曲,计有十厅九井(天井)天井之地全部选用大小相等,形状一致,色泽均同之天然小石砌成各种图形和文字,有:“福禄寿”“双龙抢宝”“双凤朝阳”“鸾凤和鸣”及牡丹、梅、竹、菊,建筑内外还有祥瑞的动物装饰,正堂有金雕的屏风,四壁雕龙画凤与花鸟相映成趣,尽显客家风情习俗。“亦爱庐”左片紫气东来(面积48×23.6)系18世武举人张凯三住宅。

    南门“熏风自南”高5.4(外圆到拱底高2,外墙体两片共阔2.2,外厚度1.18,圆门见光1.6)生死门(结婚由此门进,丧事由此门出)。南门内有笃庆居,华屏潘。保大堂右片“爱吾庐”在民国政府时系虎门炮台台长张邦伟住宅。

    西门是正门,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西铭是式”四个大字(张载的《西铭》是道学的经典文献,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宋朝“二程”把这篇文章与《孟子》置于同等的地位,予以高度赞扬),受匾者是本围人张鉴初,原为孙中山侍卫;西门“西铭是式”高5.8(外圆到拱底高1.9。外墙体两片共阔3.72,外厚度1.4圆门见光2)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字,民国二十九年旅泰华侨张鉴初捐资重修。西门内有两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鉴初庐“张鉴初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任孙中山前卫士,国民政府铨叙简任官等,1937年任泰国国民党支部搞委。“鉴初楼”亦是当时国家主席林森所书。

    北门“众星拱北”高5.5(外圆到拱底高1.85 ,外墙体两片共阔2.2,外厚度1.1,圆门见光2)门联“众水朝东,星辰拱北”解放后铁道学院一位教授题字,门内架设木栅和枪眼孔内宽外狭结构紧凑不露相格。围外西南片开挖有十八曲水坑工程,两侧都砌有石高1.5集雨面积,从马仔坑上游来水注入四环池塘,此坑不会积泥沙,既有水利的作用,又有其科学原理,此水坑已于平整耕地毁掉。

    围内光大堂门口,保存有道光九年、八年、三年,嘉庆二十一年石桅杆各一付。保大堂门口保存有道光四年,嘉庆二十年、二十一年石桅杆各一付。嘉庆九年,乾隆18年、乾隆36年桅杆夹各一付。绕围墙建有四环的单套四合院建筑(10.6×6.6)呈回字方形。

    围内有三街(中直街,南直街,北直街),12巷(横向),二十四幢(普通建筑则为两堂两横和三堂四横)围内祠堂共9座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林“九个字建祠,现存完整祠堂有:光大堂,保大堂,福态堂。正在修整树德堂等。各祠堂讲究地理结构组成二堂、正房、拜亭、天井等布局。正堂设置完整的祖宗、妣牌位,张挂祖像,祖先史略。每年正月十三,十九日是光大堂,保大堂诞辰纪念日,拜祭祖先活动,以寄托张氏裔孙对祖先的思念。

建桥围经受无尽的风霜雪雨的吹打冲刷,虽秃现出无数斑驳毓离的苍桑痕迹,如今还屹然稳厚地固扎在粤东这片古老的沃土上,它犹如一艘古老的帆船,完成远涉重洋的航程,显得有点疲惫且龙钟的姿状,静怭的安躺在一马平川,良田万倾的建桥大溪边,宛如天际间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迷宫,它见证了人世间几多世态炎凉,几多变迁。更向后人展示着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它就是被建筑学界和世人誉称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乔家大院”——广东丰顺县建桥镇张氏宗祠建桥围。副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