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说起山塘街,不由让人想起白居易,这位书写山塘第一页的大诗人。自此,山塘成为苏州城的旧影,成为文人墨客的寻梦之地。 在苏州古城寻觅江南水乡的印迹,到平江路和山塘街走上一圈,便会豁然开朗。然而,两者的文化意境略有差异,平江路颇有小资情结,一种“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意味,而山塘街呢,早已练就成“姑苏第一名街”。古往今来,这条水巷始终保持着繁华风雅的姿态。 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开凿了阊门到虎丘的水路,修筑七里山塘,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白公堤”。 山塘用一条1187年的白公堤挑起了2500年的苏州历史。“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长约3600米的水巷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其间又形成两种格局,东段起至半塘桥,商铺林立,会馆齐聚,重现山塘当年的繁盛;后段则原生态些,带点岁月的沧桑感,鲜有游客走过,却藏着真正的老苏州与他们的柴米油盐生活。 自唐以来,山塘街日渐繁华,到了明、清时代,更是盛况空前。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据悉,从星桥到金家弄,鲜鱼行、腌腊行、山地货行等店面沿街而设,前店铺,后码头,运输极为方便。山塘河上茶馆众多,包括乐苑、和园、聚仙园共26家,部分兼营书场。此外,米栈、酱坊、药铺、花树店及竹藤器、绒花店等手工业相当集中。据统计,当时共有80个行业,492户商店。尽管在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入苏州时,山塘街曾被战火烧成焦土,但不久后又兴盛了起来。 如果说繁华是山塘的炫丽轮廓,那么历史文化就是它的珍贵内涵,只有让形与神两者兼并,才是对山塘最好的保护。而这条街的文化肌理是那么清晰、深刻,彰显在每一座古桥以及各个特色的古建筑上。 据了解,山塘河上架桥11座,有山塘桥、通贵桥、新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等。相传隆庆二年,通贵桥上曾出现五色彩云,因此又名瑞云桥。而虎丘山前的望山桥,相传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站在桥头观望虎丘而得名。另外,半塘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白姆桥等也贯穿于山塘街,每一座桥均有典故可寻。 再从建筑来看,粉墙黛瓦、疏密有致的民居,风姿绰约、各有传奇的牌坊、义庄等等,充分展现了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散落其间,独具苏州特色的人文关怀。山塘街845号有个塔影园,原来是程秉义故居,在园中能看见虎丘云岩寺塔,故名。现为苏州幼儿师范学校。 祠堂、会馆、牌坊之多是山塘的一大特色。吉公祠,即吉男烈公祠,那时山塘画舫多停泊于此。1937年后,渐而废除;蒋参议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祠后有荷花池,天井内有一棵古银杏。90年代,社会福利院、普济医院在此改建职工住宅;张公祠,即张忠敏公祠。崇祯十六年建,后又经毁坏、重建。1907年十月,南社在此成立;贝节孝祠,坐北朝南3进,第一进为祠门,第二进为享堂,第三进毁于1958年筑双轨铁路时。 会馆作为各地商人来苏打拼的一个“落脚点”,在山塘尤为集中。宝安会馆,清康熙十六年广东东莞商人建。于1963年拆除,仅存“宝安会馆水码头”界石;岭南会馆,由广州商人购地创建。清康熙五年众商聚数千金重建天后殿、关帝殿等,咸丰十年被毁,民国三年重修,现为山塘中心小学校址;位于半塘桥会馆场4号的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外有小桥一座、汉白玉旗杆石一对,内有关帝殿,殿前有白石牌坊,殿后有园。清末明初时,山西丝茶商人集资在平江路另建一处全晋会馆;仙城会馆,相传是当年广东商人贩运蕉叶扇来苏经销,每箱扇子中带些砖头,积聚后建立。 此外,山塘街480号有汪氏义庄,为汪士钟所建。现存屋宇4进,堂楼下东西两壁有汪氏义庄碑记刻石7方;250号的许宅,清代建筑,曾是许鹤丹医师的住宅;644号的杭宅,原为典当,门楼两座,其中一座有砖雕山水人物;位于青山桥东的五人墓,是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位义士。旁边设有白公堤石幢,俗称方碑,由基座、幢身和幢顶构成。在幢身正面刻有《重修白公堤记》,石幢造型独特,雕刻精致,内容丰富,撰文、书丹、画像、题诗等基本为当时的吴中名士,因而是记载山塘街历史的重要古迹。 山塘,有古意、水韵的一面,有人居、民俗的一面,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山塘保护性修复工程。2009年,金阊区完成对山塘街普福禅寺、贝家祠堂、桐桥遗址、陕西会馆等5个重要节点的保护修复。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处细节都是精雕细琢,再现山塘的往昔风貌。 而今,越来越多人喜欢漫步山塘“后街”,聆听百姓的一呼一吸。夏日午后,静静的,常常能看到爷爷或奶奶坐在自家门口,手里一把蒲扇,不时地摇一摇,一不留神就靠在门边睡着了。等到四五点钟的样子,每家每户门前逐渐骚动起来,卖蔬菜、卖水果、卖点心、卖衣服等各种摊位依次排开,瞬间变成了热闹非凡的集市。 图片来源于《老苏州?百年历程》、 《苏州旧街巷图录》等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专家支持:潘君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