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的定义及其与真理和知识的关系

 优雅a 2012-09-14
智慧的定义及其与真理和知识的关系
  
  作者:苏拉德
  
  摘要:智慧远比知识重要。任何时候,当“伟先生”(MrWisdom)和“赛先生”(MrScience)站在一起时,首先要敬重的是“伟先生”,然后才是“赛先生”。缺乏智慧,人不可能很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知识对他起的将不是积极作用,而很有可能是消极作用,这是我们不能过分赞扬英国哲学家和所谓科学哲学家的一个原因。这里没有提到真理,因为在柏拉图时代,真理已经从属于知识(参阅“真理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谈论得不多,柏拉图谈论得虽则比较多,但不深入。比较详尽而深入探讨智慧内涵的是亚里士多德,智慧就是他的名著《形而上学》贯彻始终的一个主话题,我们关于智慧的讨论,很自然就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在《形而上学》卷一,亚里士多德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Wisdomisknowledgeaboutcertainprinciplesandcauses)(982a),有关第一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是最高的智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原因指他提出的“四因”,第一原理则指他的前辈们所寻求的世界本原。据此,我认为善的理念就是最高的智慧。一个人如果认识了万物的本原和原因,也就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原理和原因,而且不是一般的原理和原因,而是终极的原理和原因,当然他也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真理与知识的原因和源泉。古希腊哲人比较一致关注的就是万物的本原,即第一原理与原因,他们本身在不同程度上是真理与知识的原因和源泉。不牵涉到人,仅智慧本身,说它是真理与知识的原因和源泉也是说得过去的——智慧本身并非真理或知识,但真理和知识只有在智慧之光照耀下才会显现。《理想国》和《形而上学》被公认是包含大量真理和知识的书,可是如果缺乏智慧的头脑,能从中有所发现吗?许多人见过苹果落地甚至可能被苹果砸着,为什么只有牛顿从中发现真理?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将智慧说成是某种知识,将智慧等同于知识,明显是错误的,智慧既不是知识,又不是真理,它比知识和真理都要高、都要美。在古希腊哲人中,他是第一个对知识(knowledge)进行分科分级研究的人,他不仅将知识与智慧相联系,而且根据人所掌握的知识的等级去评定人的智慧,知识越多越高深,智慧也就越多越高。他认为,拥有最高级学术的人,即懂得第一原理与原因的哲学家与智慧的距离最近,懂得次级学术的人就不如前者接近智慧,懂得理论的人比仅有经验而无理论的人更接近智慧,这些人又比既无理论又无经验的人强。这种说法,在他那个时代,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因为那时知识还比较粗糙,教育也没有普及,能够“懂得众人难知的事物”(982a)的人不多,“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982a)的人更少。但这之后,特别到了近代和现代,亚里士多德这一说法就完全不适用了。
  
  现在,若论知识,则无论是从数量上或质量上,现代人普遍都比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人多得多、高得多。按说现代人在智慧上该普遍超过古人了,而在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这一可喜的现象。纵观迄今的世界文明史,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纪在希腊出现过的群星闪耀的景象——类似天文学中的新星爆发景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再现了一回,之后在世界上包括希腊本土就不再发生,虽则当代世界上拥有博士称号的高级知识分子比当年希腊全部人口还多得多。
  
  在《形而上学》卷十一,亚里士多德对智慧提出了个新定义:智慧是第一原理的学术(Wisdomisascienceoffirstprinciples)(1059a)。这个定义比第一个定义明确,它排除了其他知识,确定只有“第一原理的学术”即关于世界本原的知识才是智慧。定义中的“学术”一词英文为science,那时也是知识之意,指分科的知识。把所有学习和研究的内容称为知识的做法,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自他开始。
  
  虽则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但亚里士多德将智慧与知识连结在一起的做法是不可忽视的。智慧离不开知识——书本知识和来自实践的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但人仅拥有知识还不是智慧(赫拉克利特: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创造和运用知识才是智慧。根据前面的分析,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真理,因此,智慧也与真理相关。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真理,但智慧可以帮助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它不能帮助人创造真理,但可以帮助人发现真理,真理再转变为知识。智慧是源,真理和知识是流。以“辈份”排列,智慧就是爷爷,真理是父亲,知识是儿子(至于那种来自感性认识的经验则是孙子辈了)。三者间就是这种关系,这也就是善的理念与真理、知识的关系。若用寻宝活动来描述,那么智慧就是照亮旅途的火光,真理是在智慧之光照耀下在探索之旅中发现的珍宝,这些珍宝入库后就是知识,它们是供人鉴赏、应用和进一步探索的收藏品。
  
  据此,我们可以重新给智慧作个定义:智慧是人发现真理,创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定义似乎还没有人正式提出过,但也不完全是我的独创。比柏拉图早出生一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曾将智慧与真理联系在一起谈论,据认为,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这两个概念的人。他说过“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西方哲学原著选读p25)他不仅口头上爱智慧,而且为求智慧而舍弃权力和财产。被称作第一位哲学家的泰勒斯(Thales)可能也论述过智慧,不过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留下明确的记录。毕达哥拉斯对智慧有比较深刻的见解,第一个指出“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就是他。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他的《哲学导论》中明确地说:“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他们的说法都支持上面这个定义。我们无须到天涯海角去“寻求真理”,真理常常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拥有智慧,你就能发现它;缺乏智慧,你就会与它擦肩而过,或把它看成谬误。
  
  根据这一定义,具有发现真理能力的人才算有智慧,智慧因为能够帮助人发现真理才能成为真理和知识之源。知识是确定了的信念,它是明确的、有实用价值的精神产品,因而有专利,可以买卖。真理与知识相比,真理是进行性的,是“在途中”的,因而是更有活力的;知识是凝固的、“在库中”“存档”了的东西,因而不如真理有活力。
  
  教育上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差别在于:先进者以帮助学生增强探索和认识真理的能力为目标,落后者则通过灌输知识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为目标。前者把教学重点放在“识”上,而后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知”上。比两者都高明的教育则是帮助学生获得智慧,成为真理和知识的源泉的教育。不过,也不能因这种划分而忘掉三者间的联系,三者中智慧最高,前两种教育若能够运用智慧引导,效果就会好得多;三者中知识最基本也最容易掌握,后两种教育往往也需要以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转录自:《柏拉图密码》第四章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