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

 书楼寻踪馆 2012-09-2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亞醜方簋:高18.5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高39.1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高43.3 cm
三件青銅器都是以獸面為主紋,以雲雷紋為地,具八道高棱脊的方形器,均有「亞醜」銘。方形器在商代晚期數量稀少,大多發現於高級貴族墓葬中。「亞醜」為氏族徽記,可能是文獻中的薄姑氏,是商王在東方的主要盟國,今山東青州一帶為其活動範圍。這三件傳世器,質地精美,紋飾雄強;方尊與方觚原藏於熱河避暑山莊,方簋藏於北京景山的壽皇殿。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商晚期 銅倗祖丁鼎

高85.5 cm,重94.65 kg
倗祖丁鼎是商末周初盛行的大型蹄足鼎,應是在商周之際特殊禮儀活動中的盛食祭器。頸部飾帶狀獸面紋一道,柱足獸面紋作高浮雕獠牙猙獰狀,亦是此期獸面紋樣的典範。銘文三字,是族徽與親屬稱謂的組合,乃早期彝銘的通例。鼎重94.65公斤,是本院最重的器物,原置於清宮養心殿門廳。鼎彝重器、邦國至寶,倗祖丁鼎確可當之而無憾!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商晚期 銅乳丁紋羊首罍

高37.3 cm,口徑 31.3 cm
罍為大型盛酒器。此器體態宏偉,紋飾豐富多姿,四個高浮雕的羊首、間隔以扁平的立鳥,腹部的乳釘雷紋、繁麗突點與鉤狀棱脊,一起營造出視覺的強烈張力。全器造型與諸多裝飾特徵,雖具有商文化中心區的青銅器特徵,卻又透露著商代中原作風與南方裝飾手法的完美結合。器身身厚底薄,亦為某些南方銅器的區域特性。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早期 銅鳳紋方座簋

通高27.2 cm,腹深11.6 cm,口徑22.6 cm,方座高10.4 cm,寬18.5 cm
簋與鼎,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盛食器組合,鼎用以盛肉,簋則盛黍稷稻粱。方座簋盛行於西周初早期(約西元前1050-950年左右),型制多樣,紋飾富麗,可作為西周禮制重食文化之代表。此簋以大量的牛頭裝飾鋬把與方座之四隅,是西周初早期武王、成王時在周王畿附近(今寶雞市一帶)流行的銅禮器造型,宏富壯美,頗能透顯周初的開國氣象。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晚期 銅人足獸鋬匜

高24.5 cm,口徑17.1 X 34.2 cm,重5.2 kg
「匜」與「盤」是古代行盥禮的必備禮器:受洗者雙手置於「盤」上,侍者以「匜」裝水,從上方澆於受洗者雙手。「匜」的器身大多寬廣有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把手,方便持拿。本器把手如龍,而最特殊的是器底的四足,為雙手交握的小人,似為異族僕役者,在青銅器中較為罕見。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盛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西漢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早中期之際 銅服方尊

口(外)徑19.7 cm,高22.6 cm,底徑11.2 X 10.8 cm,腹圍50.3 cm,腹深17.5 cm
服方尊原藏於清宮內府,製作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時期。和傳統方尊的形制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器腹兩側有向上延伸彎轉的象鼻形雙耳,是相當罕見的設計。鑄銘三行十四字:「服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辛寶尊彝。」大意是說本器主人「服」為了紀念先父「日辛」而鑄製此件宗廟禮器,用以早晚向先祖獻祭酒食。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晚期 銅毛公鼎

高53.8 cm,口徑47 cm
器形簡樸端正的毛公鼎,以其器腹內壁的銘文而為國之重寶。銘文全長五百字,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銘文內容見證了西周「宣王中興」的歷史,其以古雅精奧的文風表達了宣王對毛公的諄諄告誡、殷切期待,任重道遠之情,今日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新 銅嘉量

通高25.6 cm,口徑34 cm
王莽新朝以「復古改制」著名,嘉量便是在新朝始建國元年(9 C.E.),根據《周禮》所製作的標準量器。全器的五個量體上各以一篇銘文說明其尺寸、量值及容積計算方法,可知量體間的關係,也因此可據以考定音律、以及西漢時圓周率的精度已細密至3.1566。新莽時期頒佈天下郡國的嘉量,僅此一完整器存世,乃當之無愧的國寶。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

高65.6 cm
宗周鐘為清宮舊藏,見於《西清古鑑》之中,是西周晚期厲王自作用器,端凝穩重,王氣自顯,是青銅器中稀有的周王自作器。器身鑄有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三字的銘文,記載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非凡,於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本鐘在鼓部正中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故可稱為雙音鐘,製作精巧,實屬重器。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戰國早期 銅曾姬壺一對

通高78.3 cm
曾姬壺一對,為帶蓋垂腹圓角方壺形式,體積巨大,氣勢雄渾。傳為民國二十一年安徽壽縣出土器。兩器器口內壁鑄有相同銘文,內容記述楚王來自曾國的夫人,過世後歸葬於漾陵,希望後世子孫保存使用這件器物。此銘內容奇特,長年來為學者競相研究考釋的對象。其富於韻律的詞句,宛如一首悠遠的古詩,在兩周金文中又尤為特別。


台北故宫馆藏青铜器集锦
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

口徑54.6 cm,高20.6 cm,腹深9.8 cm,底徑41.4 cm
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府重器。盤內共鑄銘三五0字,記述西周時夨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夨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綫。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于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地契約制度的珍貴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