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餐桌的名菜馆

 波湖渝 2012-10-27

作者:老北   转载时间:2012-10-26

 

北京后海的羊房胡同里,有一家特殊的菜馆,叫厉家菜馆。一家门脸不显眼的小院里,“厉家菜”的招牌挂在墙上,题字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很小的一个地方,大概就能摆那么三四桌,一天就做这么三四桌菜,而且只做晚饭。到厉家菜馆,你不能点菜,也没有菜单,老板说做什么,你就吃什么。但是去那儿吃的人,经常是到中国来访的一些国家的元首,一些驻华的使节,名商巨贾,很多重要的大人物,如澳门赌王何鸿燊、比尔·盖茨、洛克菲勒、成龙都去那里吃过饭。

 

一张餐桌开始的奇迹

 

厉家菜馆的主人叫厉善麟。厉老今年86岁,是正宗的满族正白旗,祖父曾在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任内务府都统,官拜二品,管理皇家衣食住行。职责所在,久而久之,一些简单御膳的做法无意间被厉老的祖父记在了脑海里,晚年退休后闲来无事就追记下来,一本百年菜谱就流传了下来。

 

1984年国庆,厉善麟的二女儿厉莉报名参加了“国庆节宴会邀请赛”。两个小时内,厉莉一人做了14道菜,获得了冠军。此后,厉家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每天还会收到好几封信,都是怂恿厉莉开餐馆的。

 

19854月,厉家菜馆在自己家里开张了。只有11平方米,只能放一张桌子,每天只接待一档子客人。当时副食品供应还不宽裕,客人来了,点这点那,都拿不出来。所以后来索性不让点了,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反正饿不着你。客人要喝啤酒,没有;客人要餐巾,没有;要高脚杯,也没有。后来有客人自己带了20只酒杯,用完就留在店里了。小店没名,门脸极小,墙皮也剥落得厉害,大家只知道它在后海羊房胡同11号,可找半天也找不到,后来还是溥杰给写了一块招牌,一直用到现在。

 

厉家菜馆真正在外国人中传扬开,要得益于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伊文思到厉家菜馆吃过饭后,说了一句话:“你的菜馆不用做广告,我在使馆区一说就都来了。”此后,外国人果然纷至沓来。羊房胡同11号的名声开始漂洋过海,厉家菜这3个字也开始出现在各国的报纸杂志上。此后,这个隐匿于小胡同里的厉家菜馆见识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要。

 

如今,尽管厉家菜已经名声在外,但小店的风格依旧,依然简朴,并无太多修饰,依然只做晚餐,不许客人点菜,还要提前预订。

 

自己喜欢大家才会喜欢

 

厉善麟小时候常常跑厨房跟厨师学手艺,期间学到了不少真本事。在做菜中“学会享受生活”,是厉善麟的心得。“一开始开店,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开一家自己喜欢、也让大家喜欢的店,我希望顾客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到美味可口、干净卫生的食物,还有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

 

厉善麟认为自己的特色就在于“老”——没有硼砂,没有苏打,不用增味剂,也不用增香剂,没有高压锅,也没有微波炉,菜馆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厨具,用的都是火灶。厉家菜没有任何标准化的菜谱配方——不是想象中的几两精肉配料酒几克、酱油几克等,“我们不是麦当劳,不是工业化生产线上的食品。一切都靠多年摸索出来的‘感觉’行事。”

 

厉家菜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关键是怎么做。作为一种“宫廷风味菜”,它要求选料精,做工细。每天一大早,厉家菜馆的伙计们就出门采购,每天去市场里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厉家菜的要求近乎苛刻,哪怕是选择帮厨,厉家菜也有着它的与众不同。用厉老爷子的话说,一张白纸好作画,只有没有学过厨师的人才能领会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厉家菜。

 

口口相传的“长龙效应”

 

卓越的菜式品质及餐厅经营的特立独行,让预定厉家菜馆餐桌的人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一张餐桌、只接受预订、只提供套餐、不提供零点。如今都成了“厉家菜”被外界广泛传播的商业噱头。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手法有如“长龙效应”。与顾客必须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