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华夏蛐蛐 2012-11-03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地理教案:

中图版《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

第一课时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参赛证编号:201203001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利用图标文字,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和概念;利用对比法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西安,建设西安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难点:城市化过程四个方面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情感教学法:老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探究法:问题即思维。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问题中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媒体,设立探究的问题,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4.案例教学法:利用课本已有的案例,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想,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会学是目的。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构建,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法指导如下:

1.探究合作学习: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地理信息。通过读图分析,让

学生掌握读图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3.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理念。

 

教学程序:激趣导课——设疑导学——合作探究——概括升华

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们美丽的城市西安将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同学们在这样的城市中学习和生活,大家感到幸福吗?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西安城市在这些年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世界各国的城市在发展中又有什么特点呢?带来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城市化。

设疑导学:

探究活动1、城市化的概念

问题1.同学们都上高一了,平均年龄都16岁了吧,下来我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记事起,西安发生的变化又哪些?(面积、人口、产业活动等)

问题2.通过同学们的发言,请一个同学总结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3.案例探究,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概括纠偏。

探究活动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读表2—2—1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提出问题:

1.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2.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如何变化?城市化水平谁高?谁增长快?

3.请一位学生代表总结一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特点?

4.阅读教材34页的阅读材料,感受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总结:城市化加快,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进程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读图2—2—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差异,提出问题:

1.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郊区人口的构成差异:内城区的构成差异?

2.中心商务区,面积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西安市中心和郊区人口构成有何差异,居住条件有何差异?

4.阅读郊区城市化,体验世界城市化的发展。

教师总结归纳

读表2—2—2和表2—2—3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

读2—2—8世界特大城市带,提出问题:

1、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哪六个?他们分布有何特征?

2、通过图2—2—9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带,感受城市带形成的区位优势?

总结归纳提高

课后作业:

以组为单位,课后去相关部门及社区调查,通过人口组、面积组、道路组、产业活动组等数据的变化,感受西安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教后记:

    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后感

早上讲完课,顿时觉得如释重负,身心倍感轻爽。一幕幕场景又不时回到眼前......      
    5月中旬某天,突然听说区领导要来校听我课,学校通知,让我做好准备。当时真不知道是什么事,听说还要访问调查,既要访问调查领导,还要访问调查学生,把人搞得当时很紧张,随后才知是要推荐去省上赛教,区教育局做调查分析推荐确定人选,当时的我倍感荣幸之至,同时压力增大。
    6月中旬某天,区教育局老师打来电话,说周六周日到某小学去讲课,早上八点开始,课题当时就抽签,随后给一个小时备课和说课准备,然后就直接去上课,没有学生,根据说课和上课现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最终确定参加省上的人选。我当时接到通知,心里很高兴,知道区上已经没有问题了,就轻装上阵,参加了市上的选拔性说课和讲课,下来感觉良好,没有多想,只等结果。
    6月底区教育局打来电话,说给我发个文件,我当时心里就知道了,市上也没有问题了,当时压力突然来了,心里说实在的,很矛盾,因为省上高手如云,变数很大,所以当时心里有些纠结,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哎,将会是痛苦的深渊,最起码我认为会有一段时间会很难过。算了,不想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而为吧。
    7月4号,就是昨天,我十一点从家出发,经过来回辗转,到下午三点才找到某酒店,然后在带队老师处领取了2012陕西省中学能手评选活动指南,然后去西安高新一中抽取参评分组和节次签。很久没有来西安了,感觉这个城市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了,走了近半个小时,映入眼帘的是西安高新一中高中部,首先感觉是学校硬件真不错,基础设施很完善配套,学生也很有礼貌,见了老师都会说老师好,而且感觉很有诚意,顿时觉得这学校确实名不虚传。随后进入大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抽签,老天保佑,结果抽了个7月5日第三节课,我当时心里就砰砰直跳,感觉自己快上战场了。工作人员随即给我解释道:明早九点十五要来学校抽取上课的课题,9:25----10:55是备课时间,11:00-----11:10分是说课答辩时间,11:20----11:50是上课时间。听完之后,感觉好紧张,在紧张中奔向了回家的旅程。
    7月5日,就是今天,因为心里有事,就早早的醒了,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餐,带好证件和一只笔,就踏上了去往西安的旅程,一路心情反而变得平静,过了两个多小时,于八点一刻到达西安高新一中。因为来的早了点,索性就在学校里转了转,看到学生食堂了,顿时感觉肚子饿了,就进去了。早餐很丰富,新奇的是这些卖饭的竟然都是学生,立马就想到了估计这是勤工俭学吧,索性要了份包谷珍,坐在整齐干净而有序的食堂里品尝了一番,感觉还不错。随后就进入大厅,这时已经有工作人员在组织上午第三节要讲课的老师了,工作人员把要讲课的老师带到了一楼的教师休息室,随即点名,提出要求,要求每位参赛老师第一,在书写教案和说课时,不能说明自己的身份,只写自己的参赛号;第二,不能将手机、U盘、教参和教辅资料带入备课室,说白了,只能带一支笔。其他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资格。听了要求感觉真正的体现公平和公正。随后上二楼抽取了课题,一看是中图版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第一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这节课内容简单,活动很好开展;愁得是课题贴近生活实际,但因讲课备课的要求,没有好的案例。暂且不管,进入备课室,一间大大的房子,里面有6个工作人员,所有第三节上课的各学科的老师都自己挑选座位就坐,每张桌子上面有台电脑,我看了,配置还不错,随后工作人员发放备课稿纸和复印的讲课内容的相关章节内容。紧张的备课就开始了,因为本人写的字不太好看,所以我就觉定利用电脑做电子教案,因为无法提前准备充足的资料和案例,只能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盒案例了,以体现开发教材的目的。教案附后,请同行批评指正!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备课和做课件,随后工作人员带入进入说课室,说课室有五位评委,一看都是大手笔,在评委示意开始说课,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程序、说课前反思等展开说课,感觉还没有说,评委示意八分钟过去了,然后评委提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开展校本研修?一个是未来五年自己的发展规划?回答问题轻车熟路。然后就是下楼进入讲课室,我一看学生一个个懒洋洋的,当时感觉就不太好,估计这是一个差班的学生。然后就按我的设计流程开展上课,感觉学生不是很积极配合,表现在:

   1、回答问题故意刁难老师?比如我问大家生活和学习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大家感到幸福和快乐吗?竟然有些学生回答不幸福和快乐。无语,典型的不配合。

   2、从来不主动举手和积极思考问题,都害怕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有些害羞、、、、、种种迹象让我感觉不像高新一中的学生,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好的学校也有后进生呀!我当时感觉到把这些学生估计的太高了,随后在教学中就主动提问学生,拉起来回答问题,因学生不配合,很多问题需要我来引导,耽误了些时间,最终在讲到城市化进程的第四个特点时,下课铃响了,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结合中国的沪宁杭城市群的形成区位条件,去理解世界城市群共同的区位优势,最后布置作业,讲课结束。
    课虽然讲完了,但依然留有遗憾和欠缺,按照我的设计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两个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课标要求,我把教材上一些内容作了简化处理:
     1、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结合身边城市发展变化,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即可。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主要是利用图表设计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然后我总结概括提升,进程特点的第二条,我没有过多的去细化处理,其实这部分内容给后面城市化过程产生环境问问题埋下了伏笔,这部分教材我最终只让学生知道发达国家是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是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其实这样的结果也为后面坐了铺垫。老感觉这部分内容没有处理好!其他的设计和探究过程感觉还可以!
     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无论结果如何,这对自己来说,都是莫大的收益!多的还是感恩和感谢!感谢和感恩帮助过我和指导过我并关心着我的人。
     写了这么多,啰嗦了一大堆,不知所云,限于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附件是备课教案,U盘被收回,没有电子版,手机拍照,上传!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新课程专题】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地理课教案及教后记

附:中图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丰富,在地理学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课时安排】 本小节教材内容安排 2 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全国内陆西藏班校,高中全部为藏族学生,生源来自西藏自治区和全国不同地区的西藏班校。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内陆西藏班特 殊的教育教学体制所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基于这个特殊情况考虑,网络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可交互性,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意愿,又对于藏族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理解本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西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较汉族学生还有很大差距,加之语言障碍,打字速度也不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设计流程要相对简单、易操作,减少文字输入的量。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 开放、自主、互动开放——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互动——在教学中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自身知识分析,自主生成问题与答案。通过网络发表各自的见解。除自主学习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 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网站设计为可交互性, 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能够实现提交的学习成果实时存储,实时呈现。由于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站设计的操作环节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日常浏览网站的技能即可操作。既免除复杂的计算机培训,又锻炼 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均可以由学生提供,更增熟悉感) 。

 

思考 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 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 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 :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转承: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 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这个思路去分析。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 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 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 答案。

 

1. 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 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 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 (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 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 水文等要素, 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 政治制度、 民族宗教等要素)

[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 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 摘录。 )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 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 选项:是、否 (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 )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回归理论: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弹性延伸阅读:教材 P44《徽州文化》案例研究。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课后作业: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对于“课堂练习” ,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 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 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 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 “整 合” 而非 “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