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论琐语(二十八)

 大地之歌 2012-11-11

读书论琐语(二十八)  

2009-12-16 08:05:36|  分类: 书法漫谈 |字号 订阅

        ————2009年12月16日

米芾的“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此二法,吾觉得重在“心既贮之”四字。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尔。米芾自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读之,颇为有感。一是“集古字”不失为习书之道之一;二是习书要“取诸长处”,此为最难! 米芾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之语,可使我等重视碑帖之结合,字方秀润加浑厚!

                                                                          (2009年10月30日)

薛元明先生对米老的认识,正确理解米芾“八面出锋”是对中锋运用的辨证,米芾留传下墨迹看,几乎没有点画不是露锋起笔的。关键是在笔画转换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调锋动作,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米老对中锋的运用结合了多种锋法,在很多时候运用虚逆的方法,把侧锋运用得法,钩撇画书写中常用驻锋。米老还善于把握铺毫及书写速度与线质关系。这些观点,对我们学习米芾的书体,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009年10月31日)

学米一是当注意在起笔落笔之处回锋和顿挫,而不轻易露锋,即使是一字有几处露了锋了,那一定用适当回锋和顿挫挽回影响,以达到整个字的平衡。因为这些原故就造成米书在笔法以中锋为主,而不轻易使用侧锋,有了侧锋必用更多的中锋来调整平衡,使字沉着下来。二是把握米芾的结字特点:一是多呈梯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二是多左部分笔划密集、线短,而右部分笔划舒朗、线长。三是从存世的作品上看,米老书作还是以温润圆劲、古质蕴藉、俊逸姿媚为多数,还是沉着的多痛快的少,这些作品才是真正体现了米芾书法风格代表作品。这三点极为重要!

                                                                          (2009年11月1日)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米芾留给我们的书学格言。米芾的本意并不是讲怎样藏锋,而是意在告诉人们何时何处应该藏锋。或者说必须藏锋。表面上看,米芾只为我们指出在垂露处须藏锋。米芾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凡在笔锋转向处,都要藏锋,这是米芾的本意。“收”绝不是简单的回笔动作,而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收笔法。收笔法是什么?是一画结束时,利用墨液的表面张力的性质,边行边提,实现聚扰锋毫的方法。无论是垂露还是悬针,都要用这一技法来结束书写,钩挑也是如此。所以米芾说“无往不收”。收笔的作用有二个:一是书写过程有始有终,从而使 点画的形象完整,二是使笔毫重新聚拢成锥,方便下画的书写,从而使书写能够连继进行下去。收笔的实现是有前题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这个前题条件就是铺毫。也就是说收笔必须在笔毫平铺的状态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则为简单的回笔。此观点甚为新奇,与其他人的解释颇有不同。

                                                                         (2009年11月1日)

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那是学不好的。总的说来,学习书法必须用心钻研思索。不论研习或是鉴赏书法,并不贵于平正安稳。先要讲究用笔。用笔有偃有抑,有欹侧有倾斜,(字体)或大或小,(笔画)或长或短。要作书,先要设想内在的筋力,然后考虑外在的形貌装束。开始书写必须要有安详温雅的心态。(字与字)要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手腕悬空。每作一波,要先抑后曳。每作一字,应当把各种书体的意趣掺和进去。如果在一张纸上书写许多字,就要字字在意趣上各有特征,不要雷同。

                                                                          (2009年12月13日)

凡作书法,思想上贵于沉静。要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在未写字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构想,成竹在胸。下笔书写时不要慌乱,必须迟重。笔好比将军,发号施令当然要谨慎稳重。心好比箭锋,射箭时不能慢吞吞,慢吞吞箭就射不中靶子了。每次书写,都要慢快结合,慢十分快五分;曲直结合,曲十分直五分;藏出结合,藏十分出五分;起伏结合,起十分伏五分。这样写出的字,才可称是书艺。同时还要讲究用笔着墨的技巧,毛笔染墨可超过毫毛长度的十分之三,但浸染不能太深,否则笔毫软弱无力。

                                                                             (2009年12月13日)

历史上的所有的艺术经典,是一座座无法再造和复制的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能仰止,这是因为世移时变,后人已缺乏了当时创作者的文化生态,而这些文化生态是无可再造的。何为文化生态,即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如家学、师从、交游、世风、写作时的笔墨纸砚、坐姿、家具、握笔的方法等等。后人学兰序的人很多,但各人的收获是不同的,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南唐李后主曾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迈。欧阳修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僒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犷。徐浩得其熟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失于狂。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2009年12月14日)

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  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

                                                                           (2009年12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