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论琐语(二十九)

 大地之歌 2012-11-11

读书论琐语(二十九)  

2009-12-19 18:28:53|  分类: 书法漫谈 |字号 订阅

       ————2009年12月19日

       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为我所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说“实临”是为了“入帖”的话,那么“意临”就是“出帖”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临摹过程中的看的着重点要放在检核临写结果的准确上。只要观察判断准确,手上的呈现技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能逐渐达到准确。谈论线条时所作的“软”、“硬”、“厚”、“薄”以及由此引申的“苍劲”、“秀润”、“枯涩”、“浮滑”等描述指的就是线质感给人所带来的视心理感受。从而,线质感就是线的质量、品位与格调的显现,人们对一切工具材料的选择以及对一切用笔方式、方法的追求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合乎个人审美情趣的线条品质。

                                                                              (2009年12月13日)

      “金石气”的提出,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场“革命”。赵之谦、沈曾植、林散之……“碑底帖面”的集大成。赵之谦实现了“碑底帖面”行楷书的形成,沈曾植则实现了“碑底帖面”行草书的形成,林散之则实现了“碑底帖面”大草的形成。(并非将之作如此机械的字体分析,乃为理清脉络也。)从隶书入手与由楷书入手,可分别视作“知性”与“理性”。知性者,则学者字、大家字,将遭遇“艺术化”意识的磨砺;理性者,则标准字,重法度,必将遭遇“俗气”的干扰。

                                                                                (2009年12月13日)

       章法问题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章法问题说到底,我认为还是一个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褚字是米之源,关系更深,若就米字而言,蜀素比多景楼临得好,可见字愈大愈难,这种差别就是老米亦难免.似应不存在所忧虑的问题,如须指出,结构还应用功,克服左右结构的松散.

                                                                                  (2009年12月13日)

       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求知欲的得到满足。学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笔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字法和章法等一切皆从此生发。笔法传授,古来视为秘笈,既有垄断的自私在,也有阻吓他人探索之意。但只要有轨迹可循,终存解读之契机。米芾的笔法的丰富性可谓无以复加。故此若无用志不分的专谨是难以摘取龙颔之珠的。后须与之离,必先与之合,所以不能不在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苦功。从初学的第一刻起,用如对至尊的恭敬去临习,在缓慢的速度中仔细剖析点画的形态并刻意摹拟它。正是凭着这死工夫和笨方法,才最终会将他用笔的奥妙了然于心。

                                                                                  (2009年12月13日)

行处留,留处行,提处按,按处提,等等。其实,在书法挥运过程中,到处有矛盾,这本身就是书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摸不着、看不到的书中之“道”。高手和俗手的区别,在于高手能把矛盾的两端很好地统一起来,使人看了不觉痕迹;而俗手在这方面的能力就差很多。体悟用笔,要在心静,舍一诚字无它,所谓“惊蛇入草,孤蓬自振”,属于有心之人;功力积累,舍一勤字无它矣,

                                                                             (2009年12月13 日)

学书法,先要有技,这是大前提,技熟方能近道;其次是博览群帖,从古今书人中汲取营养,不厚古人,不废今人,不因名高而近乎崇拜,不因人微而嗤之以鼻;三是书法根植于传统,因此对传统要有较为深刻理解,包括哲学、诗文。柳诒徵说过一句:欲振兴书法,其必先自振兴读书始乎。搞书法的人不读书,书法必定写不好;四是创新,开出新面,这是最难的,必须基于前面三个方面的长期努力。

                                                                              (2009年12月13日)

道若可道,则非道;法若可法,则非法。技是可说的,各人有个人的体悟;道是全体,是大有,是不可说的。如何理解道,最好的办法是在行中知,知中行。知行交进,方能逐渐体悟。而其下手处,在于收放心。惟有收其放心,方能不为外物所迁役,方能静心。静能照物,能生智慧。智慧非学,学则日增;智慧从道,道则日损。古语谓“每临大事有静气”也。以静心御笔,笔下自能透出一股静气来。

                                                                               (2009年12月13日)

“技中必有道。求技而不求道,则境界不高;求道而不学技,易流于空疏。”是为提纲挈领,未曾展开,今试申之。技,书法中形而下者;道,书法中形而上者。无技则不成书法,违道则毋称艺术。书法中线条、结构、笔法、章法可属技的范畴,韵味、境界、骨格、内涵可属于道的范畴。简而言之,技是可说的;而道则只可意会,至于言传,则难矣。

                                                                                (2009年12月13 日)

艺术本来是有闲人从事的——所谓“有闲”,是指物质和精神上的有闲,时间有闲,心闲。老是为生存奔波的人,很难进入状态;老是考虑功利的人,也很难进入状态。特别是有志于某门艺术的人,不能从中得到乐趣,那又何苦去搞呢?我们毕竟到地球只能来一次,这里不能得到好处,应该到你能得到好处的地方去,这就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09年12月13日)

一个文字本身的结构,二是运笔之势,就是笔势,是运笔过程中产生的。等速也能产生“势”,但很小;不等速才能产生真正的笔势。有的文字结构本身就有势,但必须和笔势连起来才能完成整个“势”。怎样去统一势?先要定调,好比音乐,定C调B调。调定好以后,然后按照这个调一贯到底。写一幅字,第一个字就是定调的。

                                                                                 (2009年12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