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四时养生(10) 康态怡秀 夏季始,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摄养阳气,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保持一致,实乃养生之根本规律。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相保持一致,从而得以长生。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也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必会摧残人体之本元、毁坏人之身体。顺应四季自然之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之阴阳变化人就会走向死亡;顺应四季之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之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得病是其必然之果。因而,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之人们违背它,得病也不以为奇也。 夏季养生,人应当晚睡早起,精神调摄,顺应天长炎热之季节,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否则,不应夏之气,不顺其自然,逆之则伤心,易产生虚寒。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秋必为痎疟,导致冬天得重病。由此可见,冬病夏治与防,便铭心见志了。 按照《内经》中夜卧早起的要求,随着夏天的气候变化,适应养长之道。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太阳落山后,一进入夜幕,就应夜卧休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日出时起床。睡眠不足时可适当午睡。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切勿因上述要求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逆伤于心。只有按着这种方式的规律策划起居,才能够华英成秀,气得泄,精神饱满,精力更充沛,心情十分活跃,充分外露而不需内藏。以宜夏气之应。 无论你成就你什么心愿,“长”之道,易修心志之季节。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人应“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如秋天生疟疾即由此而来。 立夏后,白天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增高。从立夏时节至大署时节是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步消散之时。夏日气候炎热,阳春生,至夏洪盛,修心定志,华英成秀,适应养长之道。 手少阴与手太阳小肠经属火。火为阳,旺于时令,相应之感。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但是只有心气旺盛,才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营卫全身。立夏季节调平心与小肠的阴阳,宣通气血,达到阴平阳秘。 练功要领: 1. 2. 3. 4. 右手上托是升手太阳之气由手走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运行;左手小指紧按足少阴的阴谷穴,有利于心火下降,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左右交替运动是使心与小肠经的经脉平衡,一吸一呼是加强内脏生化,舒张血管。 此节功法可治疗心悸、咳喘、遗精、小便淋漓,以及手肘、肩背、胁肋、膝腿疼痛等症。 二、立夏时节饮食 夏季养生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 按自然医学“五行”规律,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养长之道也。 安排饮食注意“收”“ 发”性质,对应节气而食用。平时挑食需要注意。饮食对于养生来说,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蔬菜瓜果存在着南北差异,吃异地的瓜果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顺应自然四时养生,不要像百度的词条一样教条,误让人理解为必须这么做才能养生。人的养生最大变数,关健在于自己的身体因素决定的。什么时候吃哪产的什么食物。而不是像西医打这针就能怎样。如同吃菜一样。大家这段时期狂热的追求养生,视为心动。容易受损。应该牢记,要以当地季节蔬菜、瓜果、粮食为主,配以外地产品满足兴趣与识好。康态怡秀强调练习“时代感知”功能,科学应用于饮食也是其用途之一(详见时代感知)。 根据个人的需要自行选择。 1.多吃瓜类 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2.多吃凉性蔬菜 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都属于凉性 3.护心食物 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等。 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4.养心安神品 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