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五脏平和

 阿居书馆 2012-11-25

阿居书馆欢迎你!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五脏平和】


冬季要“养”不要“生”
  冬天是一个雪花纷飞,草木凋零、冰冻虫伏的季节,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也是一个细胞闭藏的季节。同样,对于病菌而言,也是一个闭藏的时期。但是,我们人类现在的生存能力,已经可以突破气温对于我们的影响。北方的冬天有暖气,南方有火炉,现在空调和电暖器也非常普遍。所以,即使是万物凋零的寒冬,人类的活动依然不停的进行着。
    人类营造的这个小环境,气候如此舒适,实际上就给病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但是,病菌只能在体内潜伏,却很难在冬天爆发。因为人体的正气已经与病菌形成了平衡对峙的局面。所以,冬天人们生病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
    但是冬天会有很多疾病产生。比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冻疮、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虚寒性胃痛、腰痛、肩周炎、颈椎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疾病多是在冬天产生的。因为冬天气候寒冷,寒邪侵人人体的机会比较多。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很容易生病。
    所以说,冬季的养生核心在于“藏”。首先这是自然界的气候决定的,冬天是一年四季当中最冷的一个季节,自然界万物都处在“收藏”的阶段。虽然人类的活动已经可以克服寒冷,但是人体的细胞到了冬季还是进入收藏的状态的。顺应自然界的这个情况,无疑对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既然冬天应该“藏”,所以,在冬天里是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在冬天,人的身体也是处在收藏的状态。人体的细胞,也处在收藏状态,即使进行体育锻炼,也不容易取得明显的增强体质的效果。相反,如果不留神,反而容易因为天气寒冷而生病。
    冬季养生的“藏”,还表示冬天要摄入更多的热量储藏在体内。因为这个时候,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更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冬天进补的民间传统,说明了冬天养生的这个基本原则是深人人心的。

急救穴位数关冲
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
    关冲:关,关卡也。冲,冲射之状也。这个穴位名字的意思是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关冲穴为三焦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关冲穴作用是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在临床上,是急救穴之一。另外,对于头痛、喉炎、结膜炎、角膜白斑、脑血管病、热病、小儿消化不良等,都有治疗效果。

关冲阳池穴位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三焦原穴作用广
阳池,俯掌,于第三、四掌骨间直上与腕横纹交点处凹陷中取穴;或于腕关节背部指总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阳池:通俗地讲就是人体蓄积阳气的池子。因此,阳池穴有激发身上的阳气的作用。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其作用是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阳池穴是三焦经上的要穴,因此其对多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如耳聋、目红肿痛、喉痹、手腕部损伤、前臂及肘部疼痛、颈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都有治疗和预防效果。

三焦及时通脏腑总枢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是六腑之一,但是关于三焦的概念,却是历代中医争论不休的话题。((内经》提出了三焦的名称,而《难经》则提出三焦“有名无形”,因此形成了持续到现在的三焦“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因此,直到现在,中医也无法给三焦一个明确的说法。可以明确的是,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功能也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也就是说三焦是人体元气、水谷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元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人体运行水谷,实际上是脾、胃、肠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运行水液,则是脾、肺、肾等多个器官协作的结果。三焦运行水谷和水液,表明了三焦起着协调、综合各个器官的作用。这也是三焦能够成为中医中六腑之一的原因。

    三焦对应的经络是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 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l0穴在颈、侧头部。由于三焦的特点,三焦经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对人体的内火症状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关冲穴对于头痛、目赤、热病,外关穴对于热病、目赤肿痛,支沟穴对于胁肋痛、便秘、热病,天牖穴对于头痛,角孙穴对于目赤肿痛、齿痛,丝竹空穴对于头痛、目赤痛、齿痛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五脏平和

    甘缓、酸收、苦燥、辛散、成软、淡渗,是五味之本性,一定则不变;该补或泻,则须因五脏四时之变化而灵活施用。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就是粮仓,“廪”也是粮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脾胃就像粮仓一样存储着营养物质,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人脾胃后,就会分别转化成为供给五脏的不同营养。
    这里所说的“五味”就是指食品的本来滋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与五脏相互关联,一方面五味能人五脏,并起作用;另一方面五味又与五脏相排斥。《素问》云:“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也就是指,酸人肝,若肝气不足,就补之以酸,但酸多伤脾;甘人脾,若脾气不足,则补之以甘,但甘多伤肾;苦人心,若心气不足,则补之以苦,但苦多劳肺;辛入肺,若肺气不足,则补之以辛,但辛多伤肝;咸人肾,若。肾气不足,则补之以咸,但咸多伤心。这就是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此乃五行自然之理,初伤不觉.
  久乃成患”,所以说饮食五味不可偏盛,偏盛就会伤及五脏而致病。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五脏平和,不可能单独一个脏腑很强壮。而其他脏腑却很虚弱,它们是协调配合的,一个脏器出状况,其他就会受到影响。五味人五脏,而又各有其功能,以调和为宜,如若长期偏嗜就会有害健康。依据这些,我们就可以推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又应该吃什么特性的食物。比如,脾虚的人,就应该适当吃一些甜食,以助脾气,要少吃酸味的食物,以免助长肝气而克制脾气,使脾更加虚弱。
    饮食是生命的根基,一日不可或缺,若是不懂“饮食有度”,那就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如果平日里我们嗜食某味,或是某味吃得太少,就会导致相应内脏之气过亢或过衰,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平衡。损伤其他脏腑,而产生疾病,长此以往,就可能影响寿命。正如《道机》上所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自由身不谨,饮食过度,淫泱过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那么具体饮食之''度’’又如何呢?

 其实,有很多人就不知道善待饮食,忘了''饮食有度”,由着性子喜荤忌素,火腿蹄膀炖鸡汤一下就能喝上几碗,从来都不怕高脂厚腻,可是让他吃点蔬菜,就像把柴草吃进嘴里一样,怎么都难以下咽。直到有一天血脂高了,心脏出问题了,被医生扣在医院里。才悔不该当初那么偏食,多吃点蔬菜不就没这事了。
    就像那次突然晕倒被家人送来急救的那个老爷子,就爱吃口红烧肉,一顿能吃小半碗,家人多次劝他少吃点,他要么说:"你舍不得啊?”要么置若罔闻。还振振有词地说:''和毛主席一样的爱好有啥不好!”都住进医院了还念念不忘他的红烧肉,拒绝吃医院给他的专门配餐。为此我还花了好些时间跟老爷子聊天,探讨他的病是怎么来的,康复后生活中都该注意些什么,教他怎样把香菇做得比他的红烧肉还好吃。后来,老人笑着说:“咱不跟毛主席保持一样的爱好了还不成,以后一定少肉多菜。”说完还像孩子一样和我勾勾手指。听说老人出院后还真的一直保持“少肉多菜”,病情控制得不错。
    其实啊,《黄帝内经》早就说过应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元代名医张从正也说过:“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五味、五谷、五果、五肉,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可见所有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而且都是应该吃的,只有这样才能不偏不倚获得均衡的营养。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又会损伤人体,我们平日的饮食一定要注意“谨和五味”,不要偏食,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身体所需要的性味的食物,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中药讲性味,分寒、凉、温、热、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有补、热、清、泻、平五种作用,当然食物也一样有性味之分。选择食物的原则和用药一样,“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则泄之。”用寒凉食物治疗热症,用温热食物治疗虚寒之症。不可一味地只知追求高蛋白、高营养,而不理会食物的性味,便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人就是需要靠五味来补五脏的。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所以,在每一天的饮食中,切不可偏嗜,只有这样才能吃出健康!
    如果人人都能知道这个道理,吃什么东西都不要太过,就会少生病,这样才能身体健康,才是人生之福。

文章来自: 家有妙招(www.jiayoumiaozhao.com)

阿居书馆欢迎你!

点击进入阿居书馆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