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论仁义

 聽雨軒sjh 2012-12-08

儒道论仁义

中国最早的精英文化的碰撞是道家与儒家的第一次驳难, 发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中,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两大思潮的哲理区别。

这个驳难是老子对孔子的, 因为孔子是就教于老子, 只见老子发言, 孔子则在恭听, 没有辩解。但后来事实表明, 孔子并不买账, 依然故我, 对老子的学说敬而远之。

老子阐述的理论核心是道, 孔子心中坚持的理论核心是仁, 驳难的情况可见于《庄子·天道》篇。

在老子看来, 事物变化的表象背后是有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 这就之道。就伦理观来看, 仁义只是表面现象, 内在的本质却在于道, 他曾说“大道废, 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 意即“仁义”的基础“大道”被搅乱和放弃了, 醇厚的世风不见了, 这时人们就会去做表面文章, 要实行“仁义”, 这样的仁义是虚伪的, 是缺乏效果的, 而且反过来证明, 当人们大嚷大叫仁义时, 正说明仁义的实质和根据“大道”有所欠缺。所以老子驳难孔子的仁说:“噫, 近乎浮言!博爱, 不是太迂腐了吗?讲无私, 其实还是有私。先生是愿意让天下不打乱秩序的吧?先生只要顺着大道去做, 就可以达到目的;为什么你却津津乐道什么仁义, 这不是犹如敲着鼓去寻找迷失的孩子。先生这种学说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现代社会学揭示了那类因为性压抑而导致行为倒错和变态危害社会的人, 单靠道德说教和法律惩戒, 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因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应从精神分析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寻找性压抑的深层原因并加以救治和改变, 才能卓见成效, 即是对老子上述思想的一个最佳诠释。

老子不愧是辩证法大师。两相比较, 老子显得更深刻些。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 世风日下,理想的浑沌蒙昧状态的大道早已不复存在, 如果依旧按照老子的哲学, 追寻的是返朴归真、守常体道, 无非缘木求鱼, 一事无成, 是有违孔子“发愤忘食”积极用世的精神的。

孔子显然认为, 在一个大道废驰的时代, 求道当然不可放弃, 但也不能强求,故而提出“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论语·述而》) 的变通办法, 并把可以由人力企及的“仁”拔高到伦理关系中的最高范畴, 作为他救世的核心原则。这样看来, 孔子又比老子实际得多。

虽然, 即使这个可以由人力企及的“仁”也未能于孔子在世时得以为社会所接受, 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 终于在他身后结出了硕果, 这就证明关于“仁”的学说是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 这也成就了孔子被举世公认为中国的第一位大道德学家, 甚至因了他的学说, 中国的文化被冠名为礼乐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